也正因為如此,有人就將其歸結為測不準其實正確地解讀這個概念,確實有點免為其難,舉個例子,我們不可能把一個滾動的球放在一固定的奌上。有一點可以幫助加深理解,不確定原理從來沒有用於一個變量的,它總是關於兩個變量的閘述。套用一句古訓:“魚?與熊掌?不可兼得”。最後說下個人看法:到目前為止,在現代物理發展過程中,最容易產生贗思想(思維)的兩個論點就是“相對論”和“不確定原理”,他們的特點就在於→“一切事物都是相對的”→相對論“一切事物都是不確定的”→不確定原理而上述這兩個贗思維沒有一個間接地與物理或者數學的真實性有關!以上是我從最近所看的《時-頻分析:理論與應用》中引用的觀點。

海森堡的测不准原理,本质上就是指用光永远测不准粒子,并非指其他方法都测不准,对吗?你有哪些见解?

简单回答,并且因为量子理论仍在发展,我只能保证我的回答在人类现有认识水平下是正确的。同时,我的回答采用“哥本哈根学派”,既所谓正统量子力学的观点。(更新了一下,变得很长,超长预警)微观粒子具有波粒二象性,决定了不能用经典物理中的坐标和动量来描述微观粒子的状态,而只能用波函数来描述。既然如此,也就无法预言微观粒子下一时刻的准确位置(尽管薛定谔方程仍然是一个对时间一阶微分方程,数学上可解),而只能精确到概率。

典型表现就是所谓“电子云”,并不是电子组成的云,而是抽象的概率云,即某时刻电子可能出现的位置。电子可能出现在云中任何位置,每个位置概率不同,概率最大的位置(即最可几位置)的集合就是波尔理论中的经典轨道。所以这种不确定性不是数学的,而是物理的(当然仍存在争议,当年波尔和爱因斯坦就各执一词)。动量同理。“不确定度关系”实际上讲的是不能同时准确预言微观粒子的位置和动量(这里的同时不是同一时刻,而是既……又……的意思,翻译问题)。

也就是说,虽然大部分时间里,微观粒子的准确位置和动量都不确定,但可以由“不确定度关系”给出一个大致范围。以上所述不涉及“测量”,都是测量之前的事。因为测量在微观世界里十分重要,已经是一门单独的学科了。不确定度关系就是你所说的测不准原理,不同翻译,我更愿意用这个,以免误会是“测不准”。其实与测量无关,是微观系统的本质属性。

(补充回答的分割线)有人质疑我没有回答问题,或者想当然。那我就直接、认真、详细回答一下。1、量子力学带来的一大革命性世界观,就是“想要既测得研究对象的某个物理量又不对研究对象造成影响是不可能的”。然而在经典力学中我们并不这么认为,举个例子,我们可以用称来测得猪肉的质量但不会对猪肉造成什么影响,我们可以用摄像头测量汽车的速度也不会对汽车造成什么影响。

 4/5   首页 上一页 2 3 4 5 下一页 尾页

文章TAG:不准  原理  论文  测不准原理说明了什么  什么是测不准原理  论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