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脑壳”也成了网络流行语中的一员。来源/网络 若是把“打”字同叠词结合,更会给各种辞藻涂抹上浓浓的生活气息。四川和重庆的许多表达,都是“深谙此道”。劝人莫要贪杯,因为喝醉了走路不稳,容易“打栽栽”,疫情期间尽量少出门,更不要去本就人多的地方“打堆堆”(挤热闹、聚集),上课要认真听讲,要是“打晃晃”(走神),挂科就是必然的事,织毛衣更得细心,千万别让一团团的毛线“打绞绞”(缠绕在一起,分不开)……湘方言,更是把“打”的组合用了个遍,《长沙方言词典》中收录的词条比例,甚至超过了《现代汉语词典》。

不少地区还保留着诸如“打住”(在别人家里暂住)、“打倒”(往回走)、“打中伙”(吃午饭)等传统用法,当地人们还曾这么唱道:“郎在外间打山歌,姐在房中织绫罗”,末了还得问一句:“是何子个上屋下屋岭前坳背巧娘巧爷生出这样聪明伶俐的崽,打出这样干干净净索索利利钻天入地漂洋过海的好山歌?”可惜的是,随着年代的变化,许多传统“打”的组合早已消失不见。

很多人也不再清楚,早先的“打卵司”(得零分)、打扦子(旗礼中的屈膝请安)描绘的究竟是何场面。不过,“打”字也许就有着这种魔力,在岁月流逝中,伴随记忆的褪去,封存在历史中,又不断在新的故事中,焕发新的组合,勾画新的场景。新的意涵:“奇奇怪怪”的可能性放到现在,作为“奇奇怪怪”的动词用法,“打”的身上似乎再也不见初始含义的影子,组合也越来越奇特灵活。

好像在古灵精怪的国人的嘴里笔下,“打”随时都能寻到各种可能。你看,文化交流中,“打”拥有了新用法。比如,最早出现在香港等地的“搭的士”的说法,流传到内地,便成了“打的”,还演变出了“打车”“打的”“打出租”等周边表达,以至于第六版《现代汉语词典》直接给“打的”正了名,“打”也自此有了“搭乘”的含义。打车。

来源/网络技术的进步,令“打”焕生了更多含义。拿“打”组词,成了网络原住民们尤其青睐的法则。多元的网络空间里,网友们戏谑着“吊打”“打脸”,粉丝文化繁荣后,满心的赞同和支持浓缩成了大家嘴里的“打call”,一声声“打call”不仅入选了2017年的十大网络用语,还跃于纸上,现于指尖,向世界表达着来自中国的团结与幸福。

《人民日报》的类似用法 曾经,语言学家陈望道专门做过研究论辩“打”的用法,在他看来,如此的动词用法并没有传闻中那么复杂。在精细地考辨研究后,陈老将形形色色的“打”归纳成三种含义。古往今来,“打”的组合何止这些。类似这般,国人发明的“奇奇怪怪”的动词用法,又何止“打”这一种。或许,正如研究者总结,“打”的含义是人们在语言心理上普遍接受并灵活运用的,正是在这些运用中,“打”的含义愈发丰富精彩。

的确,催生“打”背后那片江湖的,是古今那些匆匆而过却斑斓精彩的岁月,也是我们曾真切历经感受、认真参与和创造的,那些纷繁灿烂的故事。 参考文献:刘坚,江蓝生,白维国,曹广顺著.近代汉语虚词[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8.刘瑞明著.刘瑞明文史述林下[M].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2012.刘思训编著.“哏儿都”说哏儿话天津话这么说[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13.陈望道著;复旦大学语言研究室编.陈望道文集 第3卷[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李梦冰. 东北方言“打”新议[J]. 金田,2013(2):201.罗昕如. 湘方言"打~"类词语的研究[J].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2(6)李科凤. 重庆方言的"打"[J]. 宜宾学院学报,2005,5(9):98-100祝建军. 近代汉语动词"打"的语义泛化[J]. 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15(3):354-360.END。

 4/4   首页 上一页 2 3 4 下一页

文章TAG:学报  烟台  社会科学  哲学  大学  哲学社会科学版  烟台大学学报怎么样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