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时作者加入同人物的对话中去,不过似乎他没有任何主见,一会儿站在这个人物的立场上,讲出貌似真理的理由,一会儿又从那个人物的角度,振振有词地予以反驳。有时是站在同一人物的内心分裂的这一方或那一方,进行思想观点的交锋或斗争。各种声音同时在表现自己,读者一时难以分清谁对谁错,捉摸不住作者的主观意图。02 主人公与主人公之间的对白巴赫金认为思想总是运动着的,在自己意识和他人意识接壤的交界点上发生,在个性与个性、主体与主体之间交流,他认为:“它(思想)的存在领域不是个人意识,而是诸意识间的对话性交流。

”再加上作者让主人公在思想上自成权威并具有独立性,同时又用特定艺术方式,给主人公造成一种始终不能处于中立地位的气氛,一切都刺激着他,触动他的痛处,使主人公一刻也不停地处在对话与争论之中,处在对立意识的冲突之中,这就造成了主人公之间极端活跃的对话情势。并且在对话中往往彼此都掌握对方的要害,使对话变得十分紧张。

例如《罪与罚》里的侦察科长波尔菲里同杀人犯拉斯柯尼科夫的对话。波尔菲里通过了解与探察,从心理分析入手,确认对方是杀人凶手。而拉斯柯尼科夫杀人之后,一方面觉得杀人有理,装得若无其事,另一方面又受到良心的折磨,痛苦得很,人格业已分裂为二。当波尔菲里在第三次和拉斯柯尼科夫会面时,他似乎谈论“第三者”似地说:“我心里想现在这个人是会来的,他自己会来的,不久就会来的,既然他犯了罪,那他一定会来投案的。

别人不会来,可是这个人是会来的。”波尔菲里的话是句句针对拉斯柯尼科夫说的,打中他的要害。拉斯柯尼科夫表面上是“第三者”,实际上是谈话的对象,他再也无法镇静了,因为觉得自己的隐情已为对方所洞察,于是急切地问:“那么……是谁……杀的呢?”立刻从“第三者”转为对话的一方了。这正是波尔菲里所期待的。这位侦察科长听到这一发问时,故意被问得愕然了似的,接着才仿佛不相信自己的耳朵似的说道:“怎么是谁杀的?……”随即用近乎悄声而又十分确定的语调补充一句:“罗奇昆·罗曼内奇,是您杀的!就是您杀的!”并劝对方去投案自首。

在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小说中,各种各样的情势把主人公卷入对话之中,他们都意识到对方的存在,都关心对方对自己的评价,互相冲突着、争论着,往往彼此在自己身上反映着对方。这样在人物关系上形成一种对立式组合结构,形成结构上的极端活跃的“复调”现象,或“对位”关系。在《罪与罚》里,与拉斯柯尼科夫处在对立组合结构的不仅有侦察科长波尔菲里,而且有拉斯柯尔尼科夫所爱着的索尼娅。

 7/10   首页 上一页 5 6 7 8 9 10 下一页 尾页

文章TAG:巴洛克  复调  时期  钢琴  古典  巴洛克时期复调怎么弹  古典钢琴巴洛克时期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