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观《西厢记》中的莺莺,她是真的患了疾病而推脱宴会,可是当她听说这次大白宴席是为了感谢张生之时,她便回复下人:“扶病也索走一遭。”她们二人一个重视封建礼数,一个重情重义,这就导致了两位“莺莺”的爱情故事与结局全然不同。元稹笔下的莺莺,并不缺乏追求爱情的勇气,可是严重封建思想一直阻碍了她追求爱情的步伐。

当她勇敢的向张生迈出第一步的时候,莺莺最先想到的,是自己破坏了礼法,她与张生私会是非礼之举;当张生抛弃她的时候,莺莺也毫无怨言。虽然这一点也是莺莺自尊自爱的体现,但是这又从侧面表示莺莺一直受困于封建思想,她想要追求爱情,可是又难以做出违背封建思想、大逆不道的举动来。一边是爱情,一边是礼法,张生的薄情寡义,莺莺内心的软弱,最终让她成为了这一段爱情里面的牺牲品。

思想上的转变——自由之风永吹再来分析《西厢记》里的莺莺,王实甫笔下的莺莺,才是一个真正敢于跳出封建思想牢笼,也敢勇于追求爱情突破封建礼教的真性情女子。作为深受封建礼教熏陶的崔莺莺,她在《西厢记》这个故事中,为了与封建势力抗争,她所经历的心理变化是非常复杂的。故事最初,崔茵茵是想爱却不敢爱的性格。她出生于权贵之家,父亲为当朝宰相,母亲更是一位封建制度的坚决奉行者,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长大,莺莺不可能从一开始就带着反抗精神。

直到张生在普救寺对于崔家出手相救,经过与张生的频繁接触,自小被养在深闺后院的莺莺,开始憧憬爱情。在王实甫的笔下,莺莺需要遵守的封建礼教更多,因为这个时候她已经被许配给了尚书大人的儿子郑恒为妻。在古人看来“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更是不容违抗的,在这一个阶段里,纵然莺莺对于张生有爱慕之情,但是她也不会为了张生去违抗父母的命令。

真正激发崔莺莺逆反心理的一件事,便是“崔母悔婚”。被贼人困于普救寺之时,崔母率先放出豪言,能救崔家者便以小女许之,母亲的这一席话,彻底点亮了崔莺莺对于爱情的期待。然而当母亲发现搬来救兵的张生仅是一位白衣秀士之士,又毫不犹豫的违背了诺言。这种忽高忽低的心理落差,导致莺莺的反叛性格彻底被激发,她开始迈出了反抗封建礼教的第一步。

《西厢记》里的莺莺与张生的暗中沟通是非常曲折的,这一点在《莺莺传》中体现的根本不明显,后者的几份书信就能够邀佳人相见,而前者可是经过了月下弹琴,莺莺闹简、赖简、酬简,这几部分自相矛盾的故事,莺莺才敢向张生迈出决定性的一步,并且明确的表达爱意。他们二人私定终身,其实付出最多的是崔莺莺,她选择了自由恋爱,势必就要与包办婚姻抗战到底,甚至还破坏了封建家族的门面。

这种勇敢坚忍、反抗到底的精神,在元稹的笔下,是完全看不到的。除此之外,王实甫笔下的莺莺,在她所追求的这段爱情里面,她真的做到了一无求。当张生为了满足老夫人的要求进京赶考之时,因因从不期望着他能够金榜题名,反而日夜担心她是否身体有疾,也害怕他高中以后再娶妻。这种这种表现,是她对于张生的爱,也表情了他所追求的爱情是纯洁无瑕的,独一份的。

可是元稹笔下的崔莺莺,对于薄情郎的始乱终弃,她竟然选择了逆来顺受。这样来比较两本书中的崔莺莺,会发现百年之后《西厢记》的莺莺,才是真正的有血有肉,敢于通用突破封建礼教的奇女子;而《莺莺传》中她,其实只是一个男子手中的玩物罢了。(感谢阅读,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参考资料:《莺莺传》《西厢记》《崔莺莺——自由的女子》。

 4/4   首页 上一页 2 3 4 下一页

文章TAG:赖简  崔莺莺  西厢  《王西厢》中崔莺莺赖简的原因是  莺莺为什么赖简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