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传统文化?

教师如何做到传播优秀文化

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吸取其精华,去掉其糟粕。对待传统文化也一样,吸收其中好的东西,舍弃其中坏的,无用的东西。这应该是对待传统文化最基本的态度。我国是一个文明古国,我们的祖先勤劳智慧,创造了辉煌灿烂的文化。四大发明对全人类的贡献有口皆碑,儒释道结合的包容发展绝无仅有。但是,我们除了应该看到我们文化的辉煌一面,更应看到我们的文化中也有许多糟粕。

我们应该实事求是,为我们的传统文化骄傲的同时,更要“壮士断腕”,勇于剔除其中的糟粕。我们要有头脑,会甄别,有勇气。我们应该站在世界和人类的高度,仔细审视我们的传统文化,不能自我膨胀,犯狭隘的民族主义,也不能自暴自弃,犯悲观的民族虚无主义。外国的月亮并不比中国的圆,反过来,中国的月亮也不比外国的圆。月亮还是那个月亮,我们在各自的角度上充分享受月亮的光亮就好,如果有条件,我们也可以交换一下位置,变换角度体验一下。

教师如何做到传播优秀文化?

教师如何做到传播优秀文化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教师,以传道授业解惑为职责,传播优秀文化就属于其中的“传道”,在当今社会,中华优秀文化在市场经济时代的继承和发扬状况令人堪忧。一是中小学阶段,以高考为风向标,颠覆了教育的目的和本质,把教育演变成了为考试服务,这是很悲哀的,传播优秀文化只能通过课堂上的死板教学,而不是引导学生以追求优秀文化为人生最高境界。

新年将至,你认为传统习俗应该保留吗?

教师如何做到传播优秀文化

传统习俗新年—-永驻中华民族最隆重的节日即将来临,春节的脚步声越来越近,各地沉浸在迎新年的欢乐日子中,过年的氛围越来越浓。迎新年,过春节的习俗毫无疑问应该继续保留下去。几千年以来,迎新年的习俗经过不断发展而形成的,过年的习俗是广大人民群众的客观需求,已经形成了一种文化,深深根植在中华儿孙的血液中。每当农历新年,不只是生活在中国的中华儿女过大年,而且是生活在全球各地的中华儿女也一同过大年,哪怕是在海外生活了几辈子的子孙都要过年。

迎新年过大年已是根植在中华儿女心中的一种文化和信仰。年是团聚,年是欢乐,年是总结,年是期盼,年是亲情的温暖与碰撞,年是心灵的和谐与共鸣,年是一根扯不断的亲情与乡恋。过年的习俗将世世代代流传下去。当然,过年中的有些小习俗会随着社会的发展,时间的流逝,会有所改变。比如以前的磕头作揖、城市内的放鞭炮等等。习俗也有一个不断发展不断创新的过程。

觉得你家里有什么优良的习惯或传统值得发扬和传承下去的?

尊老爱幼,勤劳朴实,是每个家庭必须具备的优良传统。在我们家,还有一个比较良好的家庭习惯。在我很小的时候,就经常看到我父亲每天收工回到家(那时候还是人民公社时代,社员每天都在生产队上工),除了看书就是练习写毛笔字(这个习惯一直坚持到晚年)。偶尔还能看到他拿一把二胡在院子里拉。我记得那时候父亲拉的曲子大都是《社会主义好》、《东方红》、《大海航行靠舵手》等等……那些熟悉的旋律,还有父亲拉二胡时,感情比较投入的样子,至今还深深的印在我的脑海里。

无法忘却。那时候我刚上小学,父亲就经常教育我要好好学习,认真学习。每当我做完家庭作业时,就给我讲一些我们家老辈人的故事,说是我太爷爷的书法很好,在附近村庄都挺有名气,还做过私塾先生呢。可是到了我爷爷那里,因为时局动荡,连年战争不断,为了生活,我爷爷只好放弃了他的文学爱好。到了我这一代,受父亲的熏陶,我也坚持每天阅读、练习书法。

怎样保持并培养出良好的农村风俗、风气,传承并创新好农村优秀的文脉?

感谢邀请!我觉得楼主的话题有点沉重!风俗、风气保持培养可以循序渐进。传承、创新文脉是有点理想化的问题,需要有计划的创造条件去落实才有实现的可能性。具体分析如下:一、保持、培养农村的风俗、风气习惯:1.风俗:首先是研判风俗优劣,取其精华发扬光大。2.风气:尊老爱幼、不断学习、补充各方面不足,强大自身。3.培养以身作则,采取传、帮、带的方法。

2.传承与创新语境1。语境:源于文学和文化的语境和脉动。2.在传播脉络的过程中,谁的时代在前面,老子和孔子先奠定了基本框架,后来者只能加入和跟随,难以超越。3.老实说,继承上下文。不容易,创新更难!创新者要有完整的知识框架和足够的文化底蕴,更重要的是要有俯瞰历史的气度和指点江山的勇气。总结:古今有几个人能达到这种程度?。


文章TAG: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