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实行新高考改革的省份有浙江、上海(首批试点,针对2014年高一学生,2017年开始实行新高考)、北京(针对2017年高一学生,2020年开始实行新高考)、山东(针对2017年高一学生,2020年开始实行新高考)、天津(针对2017年高一学生,2020年开始实行新高考)、海南(针对2017年高一学生,2020年开始实行新高考)新高考改革“3 1 2”模式“3”是指语文、数学、外语三门必考科目;“1”是指物理、历史两门限选科目;“2”是指在化学、生物、政治、地理以及除了必选一门以外的科目中任选2门。

高考改革,考试会有什么变化?

高考改革,考试会有什么变化

新高考,新选择中国人讲究执两而用中,中华文化也绝不缺乏创新精神。改革是为了革除弊端,让事物保持鲜活的生命力。教育改革,“物有本末”,从基础入手。毫无疑问,当前的教育改革正慢慢触及根本。但是,如果迟迟不能大幅度降低高考数理化的难度(经验之谈,此处不做论证),当然是在科学合理范围之内,那么,无尽的课外辅导便只能从地上转为地下,从线下转为线上,而且费用只能越来越高,老百姓的负担也只会水涨船高。

要知道,留给学生最好的礼物一定是对于学习和探索的兴趣,而不是急功近利的一时的成绩。看看现在的小学生就一目了然。否则,对于学习的恐惧和厌恶必然会如影随形。这一点,看看高校里大部分学生的学习状态就开悟了。因此,轰轰烈烈的走班制可能最终只是解决了新高考学科选择而造成的教学保障问题。至于其它天花乱坠的美妙,也许只能是包装而已。

学科选择,“以终为始”,加强生涯教育。新高考,新选择。学科选择选的是什么?学科选择选的是高中阶段的学业方向,选的是高等教育阶段的专业和未来所从事的职业。学科选择影响着未来专业和职业选择,应遵从职业发展规划的相关规律和法则。表面上看起来是学科选择决定了以后的专业和职业选择。但从职业发展的角度看,却是本末倒置。

学科选择正确的方法应是“以终为始”。即,先基于个人的职业兴趣(内在的,非指表面兴趣)、职业能力(内在的,非指表面的一时的学习成绩)和职业价值观,确定未来的职业方向和专业方向,并在此基础上结合个人的学习情况以确定学业方向,即学科选择。此处所涉及的职业兴趣、职业能力和职业价值观,均非表面的、一时的兴趣、成绩、喜好,而是深植于内在的,基于心理测量和专业解读所得到的结果。

符合内在特征的学科选择是学习者的原动力所在。相反,如果只是基于目前的成绩和所谓的表面的兴趣进行学科选择,不论走班与否,其学习的持久性和耐挫性是值得怀疑的。正如《大学》所言之为学七次第:知,止,定,静,安,虑,得。道路千万条,高考第一条。高考对于不同的人,在不同的时空,其重要程度当然是不一样的。作为国家的人才培养和选拔机制来说,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但对于个人,不论豪门学子还是寒门书生,高考之于个人的重要程度的观测点,都无法也不能离开时代特点和时代要求。高考恢复后的约二十年,基本属于人才选拔阶段,高考决定了人的身份,类似于科举。科举是中国原创的经由考试而分门别类进行人才选拔的重要人事制度,也是西方文官制度的老祖宗,是不折不扣的中国方案!当年的中专以上学历,可都是国家干部身份,即使后来改革了,这部分人的人事档案也是首先过渡到人才市场代管,而非劳动力市场。

在此之后,随着高校不断扩招,高等教育从在象牙塔里的社会精英培养,一步步转变成了为各行各业进行高素质高知识高技能劳动者的培养方向。换句话说,高考无非是为了在未来获得更多更优质的就业机会。于是,追求更高学历对大多数人来说,往往不是因为真正在学业上职业事业上的伟大志向和浓烈兴趣,而更多情况下不过是为了获得被人雇佣时多一点优势。

当然,高考也就必然是未来机会的重要敲门砖。进入新时代了,随着教育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国家对普通本科和职业学校的优化措施更加到位,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注定越来越接近市场的实际需求。国务院最近出台的相关文件可见端倪。因此,新时代高考对个人的发展固然重要,但是,如果不能“以终为始”,不能及早确定更加具体的发展目标,依然以过来人自居,甚至完全以过往的经验来指导现时代的高考,到头来出现事与愿违甚至违背初衷的情况也就是不足为奇了。

 1/6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尾页

文章TAG:高考  各科  变化  地理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