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政治意识形态和政治斗争的概念

在社会研究中,政治意识形态是一组用来解释社会应当如何运作的观念与原则,并且提供了某些社会秩序的蓝图。政治意识形态大量关注如何划分权力,以及这些权力应该被运用在哪些目的上。 政治斗争是指各阶级、阶层、政党、民族、国家和政治力量之间围绕着政治权力所进行的斗争。它是阶级斗争的高级形式。核心是国家政权问题,即统治阶级要保持统治地位,被统治阶级要争得统治地位。政治斗争有时也指一定阶级、阶层内部不同政治集团和政治派别之间的矛盾和冲突。

政治意识形态和政治斗争的概念

2,政治制度化包括什么的制度化

政治制度化包括政治参与的制度化、政治管理的制度化两个基本方面的内容。   详细:   (1)政治参与的制度化是整合社会阶级、阶层和利益团体的重要阶段。它要求:政治参与渠道的通畅,有效的利益整合机制。   (2)政治管理的制度化是将已经转化为政治决策的政治要求和利益实话和贯彻的过程。   要求:政治职能结构的合理化,行政执行的程序化,反馈监督机制的制度化。 制度化是使组织与程序获得价值和稳定性的过程。任何政治体系制度化的程度,可用其组织和程序的适应性、复杂性、自主性和凝聚性来规定。

政治制度化包括什么的制度化

3,思想政治素质成长成才措施

1、要有广博精深的知识贮备。现代社会对从业人员的文化素质、知识结构的要求愈来愈多,对知识技能共性的要求愈来愈多,不仅要具备宽厚扎实的基础知识,还必须具有广博精深的专业知识和大容量的新知识储备,要求从业者的知识程度高、内容新、实用性强。 2、要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就是要做到围绕自己选择的就业目标,对自己所掌握的知识进行合理组合、恰当调配、形成知识系统。 3、要有更新知识的能力。即持续学习、终身学习的能力。 4、要有创新能力。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创新的过程。在以高新技术产业为支柱的知识经济时代,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更是衡量新型人才的重要标志。 5、创新能力的培养,是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也是人立足于现实的必备素质。包含多方面的内容,如强烈的好奇心,细致的观察力,深刻的洞察力,超前的预测力,大胆设想勇于探索的精神以及提出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等。

思想政治素质成长成才措施

4,政治避难是什么意思

 政治避难,是指一国公民因政治原因向另一国请求准予进入该国居留,或已进入该国后请求准予在该国居留的行为。享受庇护的外国人,通称“政治避难者”,在所在国的保护下,不被引渡或驱逐。政治避难者的居住、迁移和行动方面的管理,原则上按照一般外国侨民待遇,也可以根据具体情况,依其个人地位的不同而区别对待。   避难一词原指由于种族、宗教、参加特定社会团体、政治思想等原因,在本国受到迫害或出现了遭受迫害的明显的可能性而逃到国外,不指望本国政府给予保护,不愿意回到本国而言。因上述理由均与政治联系在一起,所以便称为政治避难。   一个国家对于请求政治避难的外国人,准许其入境、居留并给予法律保护,国际法上称之为“庇护”。一个国家给予某人以庇护,是以不将其引渡给另一国家为前提的。十九世纪中叶以后,各国之间的引渡条约,一般都有政治犯不引渡的条款。   在国际法上,准许政治避难和拒绝引渡,是国家主权范围内的事情。但是,这只限于政治犯,而不能允许一般刑事罪犯避难。
政治避难,是指一国公民因政治原因向另一国请求准予进入该国居留,或已进入该国后请求准予在该国居留的行为。享受庇护的外国人,通称“政治避难者”,在所在国的保护下,不被引渡或驱逐。

5,政治文化在政治生活中所发挥的功能是什么

(1)影响社会政治体系;(2)影响人们的政治行为;(3)影响社会的政治发展。

政治文化是一个非常现代的概念,它的提出不过是20世纪50年代的事情。但是,政治文化研究却历史久远。古希腊时期亚里士多德(aristotle)曾专门研究政治革命和政治变迁的心理因素。近代思想家孟德斯鸠(montesquieu)的《论法的精神》和《罗马盛衰原因论》,马克斯·韦伯(max weber)的《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托克维尔(tocqueville)的《旧制度与法国大革命》和《论美国的民主》等著作都可以被看作政治文化研究的典型案例。

客观政治过程在社会成员心理反映上的积累,包括政治认知、政治信念、政治感情、政治态度、政治价值观等。如社会成员对于政治的性质和功能的理解,他所持的政治理想,政治参与的热情,对待公共权威的态度,评制政府政策的价值标准,内心遵循的政治行为准则,都是政治文化的内容。

政治文化在政治生活中所发挥的功能:

(1)影响社会政治体系,任何社会的政治体系都有着其特定的政治取向模式,这就是政治文化。

(2)影响人们的政治行为,既然政治文化表现为一种潜在的行为取向,那么,它必然会对人们的政治行为模式产生重要影响。

(3)影响社会的政治发展,政治文化环境的改变是政治发展的先导力量。

6,考研政治题型及分值是什么

题型主要有三大项:单项选择题总共16题,每题1分,共16分;多项选择题,共17题,每题2分,总分34分;材料分析题,共5题,每题10分,共50分。

考研政治的题型主要有三大项:

第一个是单项选择题,总共16题,每题1分,共16分;

第二个多项选择题,共17题,每题2分,总分34分;

第三是材料分析题,共5题,每题10分,共50分。

考研政治初试满分100分,考试时间为180分钟。

五个科目内容:

1、《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简称马原),考试占比24分。马原科目共分三部分:第一部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第二部分是政治经济学第三部分是科学社会主义。

2、《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简称毛中特),考试占比30分。毛中特共分三部分:第一部分是绪论第二部分是毛泽东思想概论第三部分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3、《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简称史纲)考试占比14分。史纲科目共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第二部分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第三部分是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

4、《思想道德修养及法律基础》(简称思修法基),考试占比16分。思修法基也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思修道德修养,第二部分是法律基础,第三部分是思修道德修养和法律在实践中的具体运用。

5、《形势与政策和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简称当代),考试占比16分。当代分两部分:第一部分是形势与政策,主要考查2015年1月-2015年12月国际、国内的重大时事及我国在现阶段的重大方针政策,考核2道多选题和2道单选题,共6分第二部分是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考查一道10分的分析题。

7,一部了解人类历史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的至高经典

18世纪史学泰斗爱德华·吉本的《罗马帝国衰亡史》。

从这套罗马帝国1300年盛极而衰的史诗中,政治家看到了权力的逻辑,军事家看到了战争的本质,企业家看到了制度的更迭,哲学家看到了思想的演变,文化学者看到了文明的兴衰……

当今中国人为什么要读罗马史?

▍罗马是西方文明的重要源头

罗马帝国对于西方人的影响可以说是无处不在,每一个西方人的血脉中都蕴含着罗马的文化基因。

罗马法是近代西方法学发展的基础。

如《拿破仑法典》的三大基本原则,即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契约自由和产权不可侵犯,均发端于罗马法。

罗马人确立的诉讼程序、律师制度、陪审制度等也为后世所承袭。

如今世界三大宗教之一的基督教是罗马帝国的国教。

基督教伴随着罗马帝国的扩张而逐渐壮大,最终奠定中世纪高于王权的地位。而基督教“三位一体”等核心正统教义更是通过罗马帝国时期几次重要的大公会议而确立。

元老院制度是西方议会制度的雏形。

从元老院制度我们可以看到现代西方议会制度的某些特点,比如司法的独立性,军政分离等。

对西方人而言,罗马在他们心中的地位就像汉、唐在中国人心中一样。

每一个西方人心中都有一个“罗马梦”,渴望复兴罗马帝国统治欧洲时代的辉煌。

而读懂了罗马,我们也就明白了西方何以成为今天的西方。

▍罗马这个世界性的超级大国对当今中国的启示

罗马帝国是世界上少有的地跨欧亚非的千年帝国,它的影响力如此巨大、它的国祚如此绵长,对于当今的中国,有着无与伦比的参考价值。

中国作为一个多民族国家,我们一直在致力于将天南地北各个民族的力量凝聚在一起,迸发出更强大的力量。

在一千年前,罗马帝国也面临着和中国类似的问题,并交出了自己的完美答卷。

罗马帝国旗下的各个民族:罗马人、希腊人、埃及人、凯尔特人、日耳曼人、斯拉夫人、犹太人……

在罗马强大的文化包容下,紧密地围绕在一面旗帜下,在各个领域为罗马的荣光做出各自的贡献。

两千多年前,屋大维临终前制定了和平外交的政策,希望罗马能沐浴在和平荣光中永远保持强大。

秉持着屋大维的政策,罗马在几百年的时间里,始终国富民强。

然而后世皇帝对于扩张的野心,使他们大肆侵略东方的土地,越发庞大的疆土使得统治的难度不断增大。

漫长的边境线也使得防守蛮族入侵变得不再容易,一次次的大战获胜反而耗尽了罗马的国力,使得帝国不可避免地走向衰弱。

“国虽大,好战者必亡”,中国选择了和平发展的外交道路,无疑是极具远见的。

从罗马的繁荣与衰亡中,我们可以汲取大国崛起的经验和教训,让中国的发展之路走得更加顺利。

了解罗马为什么必读这套书?

罗马史著作那么多,那么我们为什么一定要读这套《罗马帝国衰亡史》呢?

▍权威作者:史学泰斗吉本的毕生心血结晶!

本书的作者是英国史学泰斗,近代史学的开山者——爱德华·吉本。

吉本从小博览群书,对古典文学有特殊的爱好,因此打下了扎实的拉丁文和希腊文基础;

12岁前,他已经把所有主要历史典籍全部读了一遍;

15岁,他进入牛津大学,尽情阅读校中有关阿拉伯、波斯、犹太、蒙古和突厥的著作;

16岁,他前往瑞士,受到启蒙运动的影响,阅读孟德斯鸠、卢梭等人的著作,开始研究哲学和宗教。

吉本堪称是历史上少有的天才,他在20岁前就已经具备了创作人类历史上最伟大著作的语言、文字、学识、思想等一切客观条件。

但即使是如此天才的吉本,在创作《罗马帝国衰亡史》时,从构思到完稿,也花费了二十多年的时间,期间几易其稿,增删数次。

在书中,他直接引用了从古希腊到18世纪两百余位学者的著作,书籍八百余种,达数千册之多。

除此之外,像是各种地方志、编年记、法典、地图、碑文等更是不胜枚举。

可以说,《罗马帝国衰亡史》是一切有关罗马研究的集大成之作。

▍经典畅销:畅销200多年,各界名人极力推崇的经典之作。

《罗马帝国衰亡史》自问世以来,就饱受时人欢迎。

根据吉本本人所说,第一册刚出版, 一夜之间,500本便告售罄,当时的知识分子几乎人手一本。

之后在200年的漫长岁月中,《罗马帝国衰亡史》更是受到无数名家的极力推崇:

包括哲学泰斗休谟、“经济学之父”亚当·斯密、世界历史学科奠基人麦克尼尔、科幻经典《银河帝国》的作者阿西莫夫、计算机之父冯·诺依曼等。

二战时期知名的英国首相丘吉尔,更是经常在演说中引用书里的金句,其政治和战略思想也深受该书影响。

▍全面启发:一部书读懂罗马政治、经济、军事、文化

之所以有这么多伟大的人物都对《罗马帝国衰亡史》推崇不已,是因为透过这部包罗万象的史诗巨著,不同领域的人士可以从中得到不同的启发。

从这部书中,你可以看到权力的逻辑:

罗马帝国历史上著名的昏君康茂德,他对皇帝的执政工作感到倦怠,整日沉迷于狩猎角斗。同时,他又怀疑帝国的上层阶级对他发动阴谋暗杀,于是数次因无端的猜疑而将帝国的高层铲除。而为了稳定国内局势,又将手下的心腹抛弃以平息民怨。最后,手握重兵的康茂德竟被情妇与禁卫军手下谋杀于浴室之中。

罗马历史上一再重演的禁卫军之乱由此而发,一旦皇帝无法满足手下的需求,便被屠杀于皇座之上。

从这部书中,你可以看到战争的艺术:

拜占庭帝国历史上的一代明君查士丁尼,他能够留名青史,多亏了手下的名将贝利萨留。帝国统帅贝利萨留一生征战无数,最擅长以少胜多,以战术取胜。25岁,他以骑兵伏击战术击败4万波斯-阿拉伯联军;32岁,他带着一帮毫无组织纪律的蛮族雇佣兵,在对敌人军队一无所知的情况下,踏上非洲的土地,用令人惊艳的战术迂回,将汪达尔人分割消灭;40岁,他率军包围哥特人最后的堡垒拉文纳,用智谋骗开了城门,一举灭亡哥特人。

贝利萨留的一生诠释了拜占庭式的军事艺术,不以蛮力取胜,而是用有限的军事力量,通过计谋和战术,击败强大的敌人。

从这部书中,你可以看到制度的演变:

罗马共和国时期的元老院制度作为后世西方议会制度的雏形,保护贵族的利益,抑制个人的权力,在罗马的历史上,曾多次拯救罗马于危亡之中。此后屋大维通过巧妙的政治手段,拉拢元老院,慢慢获取行政和军事权力,最终取得“奥古斯都”的头衔,大权独揽,成为实质上的罗马皇帝,元老院制度(寡头制)也逐渐变得名存实亡,为元首制(独裁制)所取代。

制度的演变并非一蹴而就之事,罗马在将近一个世纪的时间里,经历了苏拉、凯撒、屋大维等政治强人的统治,元老院的实力衰弱,最终导致元首制的确立。

从这部书中,你可以看到文明的兴起与衰亡:

哥特人一度曾经带给罗马人最深沉的恐惧。西哥特人的英雄阿拉里克趁西罗马帝国内部空虚,带领族人越过阿尔卑斯山进入意大利,他对自己的妻子许下诺言:一旦攻进罗马,就把城里最有地位的贵妇人给她当奴婢,把她们的财宝给她做礼物。在一个雷雨交加的夜晚,阿拉里克率军攻陷罗马城,将之洗劫而空。然而正是如此看似不可战胜的民族,在不到两个世纪里,就被贝利萨留灭国。

一个民族凭借强大的武力,可以得逞于一时,却无法永保昌盛,哥特人如此,匈奴人如此,蒙古人也不例外。

了解人类历史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的经典!

点击阅读原文,马上带走《罗马帝国衰亡史》!

8,云南的政治中心究竟是什么地方

(⊙_⊙)

据说地球人民都关注分享我局了(⊙v⊙)

NO.533-云南老大变迁

作者:岑言

制图:孙绿 / 校稿:猫斯图 / 编辑:棉花

提起云南历史文化名城,大理知名度不亚于昆明。两城同为首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在历史上都当过云南首府。

历史上,云南的统治中心,先是在今昆明市区,后移至曲靖,再到大理,最后又回到昆明。这一转移过程,既是云南融入祖国大家庭的过程,也是云南地方政权与中原王朝,及周边地方政权互相博弈的过程。

今天的这篇文章,主讲云南的统治中心在昆明和大理之间的变迁。

昆明拔得头筹

先秦时期,云南地域上生活着众多互不统属的民族部落,主要以氐羌、百濮、百越三大族群为主,其中就有“昆明人”、“滇人”。战国末期,楚国将领庄蹻率军征服滇池地区“滇人”,建立滇国,国祚续至汉初。

楚国已经是先秦诸国中最南方的大国

而云贵去在更西南方向

当时已经地跨川陕两地的秦国

正在向东不断攻伐楚国

楚国派庄蹻远征后方的滇黔也是不得已之选

古滇国疆域仅限于云南中东部地区,但其诞生,使昆明地区成为云南当时最先进的地区之一。而在大理地区生活的多个民族部落,仍过着“无君长”的生活,政治、经济发展水平不如滇池地区。

古滇与古夜郎的大致势力范围

(不过这种古国还远不是一个严密的国家)

秦汉时期,中央王朝开始经略云南。秦朝开凿五尺道,连接巴蜀与云南,使其对外交通不再封闭。汉武帝派兵击败滇东北部族,降服滇国,昆明地区也就成了中央王朝经略云南的重心。

虽然在云南修路极其困难

但四川至大理的通道(五尺道)还是避开了

最困难的几条主要河流和横断山脉

汉武帝在云南设益州郡,下辖24县。郡治设在原滇国王都所在地——滇池县(今昆明市晋宁区晋城镇),这应是出于尊重滇王并延续滇国历史传统。晋城从古滇国时期到隋初,一直是昆明地区的统治中心。

位于帝国边疆的益州郡

尽管已设郡县并派官吏管理,但汉武帝授予滇王“滇王之印”,依靠古滇国王族势力统治当地部族,足见云南当时地方部族势力仍强大。

到了汉武帝时期,在今大理核心地区设立叶榆县(益州郡属县),以统治当地的昆明人等部族。而大理没有设立高级管理机构,由昆明代理。在中华历史早期的大理地区,政治地位显然在昆明地区之下。

益州郡和益州不是一个概念

作为天下十三州之一的益州

益州郡只是其中一个郡

蜀汉的大理地区属南中七郡中的云南郡,而昆明地区属南中的建宁郡,同在益州之下,不再是隶属关系。此一时期,云南郡治所设在今大理祥云县,建宁郡治所设在味县(原益州郡属县,今云南曲靖市内)。味县在后来也成为了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宁州和建宁郡治所,可以认为是云南大部的首府。

后来这两个治所又曾一度移至同乐县(今曲靖陆良县)。曲靖于是成为了昆明之后云南的第二代治所。

蜀汉的南中七郡

曲靖之所以取代昆明,成为两晋南北朝时期云南的统治中心,其一,古滇国衰落使昆明地区的政治地位下降;其二,蜀汉政权的促成。

诸葛亮南征后,吸取南中叛乱教训,更加重视治理南中,尽管仍重用当地权势人物,但已不再像西汉那样,让当地权贵“复长其民”,而是撤益州郡,设建宁郡,并将郡治移至味县。味县不仅比晋城更靠近蜀汉都城,而且控扼巴蜀至云南交通要道,这便于蜀汉政权统治云南。

本来云南适合农耕的坝子也没几个

曲靖这个靠近四川的交通枢纽

显然是控制当地的不错选择

两晋南北朝时期,中央王朝因袭蜀汉派遣官员治理,但混乱的中央政权无法控制边远的云南,地方上仍免不了出现地方豪族割据。此一时期,中原王朝长期处于分裂乃至混战状态,宁州政权一直到唐中期,一直被南中大姓爨氏所掌控。

南诏大理崛起

历经两晋南北朝长达四百余年的地方割据之后,云南的政治地理格局,终于在唐宋时期迎来巨变,那便是大理的崛起,及晋城和味县的衰落。

首先,昆明地区的统治中心,从滇池南岸移至滇池北岸。隋唐的中央王朝,在滇池北岸置昆州,下辖益宁(今昆明主城区)、晋宁等县。昆州城就设在滇池北岸的今昆明主城区一带,晋城降为县治所在地。

虽然滇池是这个湖不太大

但是江湖却不小

这背后有着地理条件变化的考量。那时,南岸的滇国早已消亡,而滇池水位下降,加上河流冲积,滇池北岸平坝面积不断扩大,农业、交通条件均优于空间相对狭小的南岸。这个局势一直维持到了今天,昆明在滇池北岸的城区远比南岸郊县发达。

而与位于滇池南岸的晋城相比,位于滇池东北100公里处的味县,比滇池地区要更靠近繁庶的四川地区,去中原地区也更为方便。但是有一个明显的劣势,味县在滇东北,前往滇西等偏远地带不方便。

离四川近则离大理远

离大理近则离四川远

位于相对中间的滇池-昆明确实比较合适

隋初至唐中期,当滇西部族逐渐强大时,根据地在曲靖的夔氏,因中央王朝打击和内部争斗,逐渐走向衰败,继续在味县设立治所不利于对整个云南的治理。不过隋唐中央政府也不要求对云南地区有绝对的控制力,把治所西迁很大程度上是为了监视性的控制。

唐朝在云南地区推行羁縻政策,一方面承认地方部族势力及其历史传统,任命部族首领充当州府长官,使其继续统领部族,但也受上级政府监督;另一方面则不要求部族承担赋税,而是定期向朝廷纳贡。

当时在西南地区,一个重要的地缘政治背景是,吐蕃崛起并威胁唐朝边境安全。唐朝需要一股足够强的力量来牵制吐蕃,以减轻边防压力。能够提供这一层作用的地方势力就能得到中央王朝的扶持,获得更大的合法性和经济优势。

而在洱海地区力量最强大的六诏中,有五诏迫于吐蕃威势不得不归附。位于洱海南边今巍山一带的南诏,归附并交好唐王朝,并借助唐王朝的支持,吞并其他五诏,统一洱海地区,同时消灭夔氏势力。

到唐朝天宝年间,南诏已崛起为云南地域上最强大的王国,其新设在洱海西岸的都城太和城,也由此取代曲靖味县,成为云南的统治中心。

南诏并不满足于统治洱海地区,而是想扩大疆域,控制云南全境。但唐朝只想让南诏牵制吐蕃,南诏扩张统一云南于唐不利,因而想办法压制和削弱南诏。双方矛盾最终爆发,唐朝发兵讨伐南诏,这便是历史上有名的“天宝战争”,耗时5年,南诏联合吐蕃,两败唐军。

天宝末年,唐朝又发生安史之乱,无暇顾及西南,南诏趁机加快扩张。

扩张至云南中部地区时,南诏于唐永泰元年(765年),在滇池北岸修建了拓东城,寓意南诏开拓东境。且定为东都,由太子坐镇。至此,太和城成为云南统治中心,而拓东城则成为副中心。

902年南诏灭亡后,继之而起的大理国,仍定都于原南诏国都羊苴咩城(原太和城),该城亦因大理国名而得名“大理”。与进取的南诏相反,大理国安于现状。国王和臣民大多尊崇佛教,史载大理国“人不以老壮,手不释珠”,“喜听法鼓明心,不闻尘嚣聒耳”。国内到处修建寺庙,十位国王禅位为僧,因而被称为“妙香佛国”。这个国家和中原宋朝的关系也非常良好,由此保障了绵长的国祚。

昆明再度崛起

在宋元战争中,蒙古大汗蒙哥为了迂回夹击南宋,于1252年命令忽必烈率军十万征伐大理。虽然大理国最后一代国主段兴智抗战拒降,但因为大理国军队战斗力远在蒙古军之下,三年时间就战败亡国。

大理灭亡后的20年间,云南的统治中心仍设在大理,直到1274年忽必烈派回回人赛典赤治理云南。赛典赤建立云南行省,将统治中心从大理迁到当时是中庆路治所的昆明。昆明自此成为云南省会,也是省、路、县三级治所所在地,云集数十个衙门,成为一个由权力支配的城市。

巨大的云南行省

赛典赤弃大理择昆明为云南首府,大致原因有三:

一是增强控制力。元朝在大理设大理总管,并由大理国主后裔世袭,以便统管大理地区的臣民,因此大理还保留有前朝势力;与之相反,昆明的前朝势力弱得多。与西汉不同,元朝和蜀汉一样,想真正掌控云南政权,摆脱前朝势力。

其二,昆明交通区位更佳。古代交通不便,“居中而治”是对一定区域实现有效治理的正道,在云南范围内居中的昆明也就更容易得到青睐。同时,昆明比大理更靠近中原,与元大都往来更方便,利于中央政府统治。

其三,昆明坝子比大理坝子更大,昆明的水利灌溉条件也更好。在农业时代,省城乃至首都是耗粮大户,周边比较好的灌溉条件对于维持城市的正常运转有很重要的价值。

所以从元朝开始,大理正式降为府城,仍然保留着滇西重镇的地位。隐藏其中的大理国旧势力还时不时能对外派而来的统治机构造成一些威胁。

但这一情况,到了明清两朝推行改土归流后完全被改变了。明清时期,为了增强中央王朝对西南边陲的控制,大量外省人口移民至滇中一带,云南与发达省份经济联系日益密切,作为云南省城和交通枢纽的昆明,在经济上更显优势。而地处偏西的大理则没有得到来自中央的政策扶持,地位不断下跌。

此后历经近代一系列事件,昆明在云南更是独占鳌头,在政治、经济、文化上一城独大,成为典型的行政型城市。大理再无力与之竞争。

不过,从大理国时期承袭下来的淡泊名利、与世无争的佛系精神,使大理演变为可满足都市白领像前人“不闻尘嚣聒耳”的疗养胜地。

据说地球人民都关注分享我局了(⊙v⊙)

地球知识局微信公号:地球知识局

END


文章TAG:zhengzhi  政治意识形态和政治斗争的概念  政治  政治意识  政治意识形态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