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的区别是什么

举个例子,有一把扫帚,告诉你它是扫地用的,就是陈述性知识,告诉你如何使用扫帚扫地的就是程序性知识。前者回答是什么的问题,后者回答怎么做的问题

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的区别是什么

2,程序性知识相当于智慧技能还是动作技能

我的理解是:程序性知识不等于智慧技能,也不等于动作技能。程序性知识是针对所有活动的知识(策略性知识针对学习活动),所以包含智慧技能和动作技能。
可是我觉得智慧技能更贴近程序性知识!我看网上有的把程序性知识分为智慧技能、认知策略、动作技能!
我觉得也是智慧技能,可答案给的是动作技能…
两者都是程序性知识。程序性知识有智慧技能、认知策略、动作技能三种。
我觉得是智慧技能,智慧技能是教怎样做解决问题,更符合程序性知识 再看看别人怎么说的。

程序性知识相当于智慧技能还是动作技能

3,程序性知识的运用是指

程序性知识是个人没有有意识提取线索,只能借助某种作业形式间接推论其存在的知识。程序性知识是一套办事的操作步骤,是关于"怎么办"的知识。在学习过程性知识的第一个阶段,是习得过程性知识的陈述性形式,新知识进入原有的命题网络,与原有知识形成联系。 第二阶段,经过各种变式练习,使贮存于命题网络中的陈述性知识转化为以产生式系统表征和贮存的程序性知识。第三阶段,过程性知识依据线索被提取出来,解决"怎么办"的问题。 表征 1、产生式 现代认知心理学家认为,表征程序性知识的最小单位是产生式。产生式是所谓条件-行动的规则,简称c-a规则。c-a规则与行为主义的s-r公式有相似之处,但也有原则上的区别。相似之处是每当s出现或条件满足时,便产生反应或活动;不同的是,c-a中的c不是外部刺激,而是信息,即保持在短时记忆中的信息,a也不仅是外显的反应,还包括内在的心理活动或运算。产生式的表示方法可见表1(第一个产生式中的活动是"表扬"儿童,第二个产生式中的活动是"识别"与"说"三角形)。 实施强化和鉴别的三角形的产生式 2、产生式系统 简单的产生式只能完成单一活动。有些任务需要完成一连串的活动,因此,需要许多简单的产生式来表征这一活动。经过联系,简单产生式可以组合成复杂的产生式系统。这种产生式系统被认为是复杂技能的心理机制。如果说,若干命题通过其共同的观念而形成命题网络,那么产生式通过控制流而相互形成联系。当一个产生式的活动为另一个产生式的运行创造了所需要的条件时,则控制流从一个产生式流入另一个产生式。

程序性知识的运用是指

4,什么是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

陈述性知识:是关于事物及其关系的知识,或者说是关于“是什么”的知识,包括对事实,规则,事件等信息的表达。 程序性知识:是关于完成某项任务的行为或操作步骤的知识,或者说是关于“如何做”的知识。它包括一切为了进行信息转换活动而采取的具体操作程序。
1) 陈述性知识:是关于事物及其关系的知识,或者说是关于“是什么”的知识,包括对事实,规则,事件等信息的表达。 程序性知识:是关于完成某项任务的行为或操作步骤的知识,或者说是关于“如何做”的知识。它包括一切为了进行信息转换活动而采取的具体操作程序。 2) 共同点:二者在人的长时记忆中表征的特征完全不同,但两种表征方式都旨在使知识既能在长时记忆中得到经济的表征,又能在有限的工作记忆容量中被灵活的使用 3) 陈述性知识与程序性知识的主要区别在: ① 知识类型不同:陈述性知识是关于“是什么”的知识;程序性知识是关于如何做的知识。 ② 表征方式和功能不同:陈述性知识主要通过网络化和结构性来表征观(命题、表象、线性次序、图式)念间的联系,为人考虑或反思事物之间的联系提供方便;程序性知识主要通过目的流将一系列条件-行动组装起来(产生式),体现了人会在何种条件下采取何种行动来达到一系列中间的子目标,并最终达到总目标。 ③ 静态和动态之分:陈述性知识是相对静态的知识,反映事物的状况及其联系;而程序性知识则要对信息进行某种运作从而使之发生转变。 ④ 获得的速度和方式不同。陈述性知识的获得主要通过激活的传播来完成,而程序性知识的获得更多的依赖于程序化和自动化;陈述性知识的获得速度较快,图式经历的时间稍长,命题往往在几秒钟内就被掌握,程序性知识获得速度要慢的多,有的需要几年甚至更长的时间。究其原因,是由于两类知识对人的生存有着完全不同的影响,程序性知识直接引发或控制人的行为,所以人在获得此类知识时不得不小心谨慎。 ⑤ 作出改变的难易程度不同:对于陈述性知识,修改比较容易,当然对一些定型的图式进行修改也比较困难;对于程序性知识,在获取的早期修改比较容易,然而一旦他们在人的记忆中被编码且达到自动化,修改起来就会相当困难。 ⑥ 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达到的标准不同,检验陈述性知识是通过看其能否被陈述、描述,而检验程序性知识则是通过看其能否被操作和实施。 4) 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是学习过程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任何知识的学习都要经过陈述性阶段才能进入程序性阶段。程序性知识的获得过程就是陈述性知识向技能的转化过程。练习与反馈是陈述性知识转化为程序性知识的重要条件。程序性知识的运用有助于陈述性知识的学习。在人类的绝大多数的活动中,这两类知识是共同参与,互为条件的。

5,举例说明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的区别和联系

1、定义不同 程序性知识指个人没有有意识提取线索,只能借助某种作业形式间接推论其存在的知识。陈述性知识指个人具有有意识的提取线索,而能直接加以回忆和陈述的知识。心理学家一般认为,陈述性知识主要以命题、图式表征、表象及线性序列为特征和功能。 2、解决问题不同 程序性知识关于“怎么办”的知识,解决“怎么办”的问题。陈述性知识主要用来解决事物的性质、特征和状态,用于区别和辨别事物。 3、获得方式不同 陈述性知识可以通过语言传授、媒体、讲座等方式获得;而程序性知识必须通过练习和实践才能获得。 联系:在很多活动中,两类知识是结合在一起的,在学习过程中,最初都以陈述性知识的形式来习得,只是在大量练习之后程序性知识才具有了自动化的特点。学习者所掌握的程序性知识也会促进新的陈述性知识的学习,一般来讲,在熟悉的条件下进行活动所运用的主要是程序性知识。 根据不同的标准,程序性知识可分为不同的类型。就使用的范围来说,有一般领域与特殊领域的程序性知识;就自动化的程度来说,有自动化的与可控的程序性知识。 有些程序性知识可普遍适用于各种领域,而与任一特殊领域并不是有紧密联系,故称一般领域的程序性知识。这类程序性知识在人的记忆中被表征为一般领域的产生式系统,实际上也即通常所说的一般方法或一般途径,如撰写工作计划的方法、人际交往的原则等等。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陈述性知识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程序性知识
1) 陈述性知识:是关于事物及其关系的知识,或者说是关于“是什么”的知识,包括对事实,规则,事件等信息的表达。 程序性知识:是关于完成某项任务的行为或操作步骤的知识,或者说是关于“如何做”的知识。它包括一切为了进行信息转换活动而采取的具体操作程序。 2) 共同点:二者在人的长时记忆中表征的特征完全不同,但两种表征方式都旨在使知识既能在长时记忆中得到经济的表征,又能在有限的工作记忆容量中被灵活的使用 3) 陈述性知识与程序性知识的主要区别在: ① 知识类型不同:陈述性知识是关于“是什么”的知识;程序性知识是关于如何做的知识。 ② 表征方式和功能不同:陈述性知识主要通过网络化和结构性来表征观(命题、表象、线性次序、图式)念间的联系,为人考虑或反思事物之间的联系提供方便;程序性知识主要通过目的流将一系列条件-行动组装起来(产生式),体现了人会在何种条件下采取何种行动来达到一系列中间的子目标,并最终达到总目标。 ③ 静态和动态之分:陈述性知识是相对静态的知识,反映事物的状况及其联系;而程序性知识则要对信息进行某种运作从而使之发生转变。 ④ 获得的速度和方式不同。陈述性知识的获得主要通过激活的传播来完成,而程序性知识的获得更多的依赖于程序化和自动化;陈述性知识的获得速度较快,图式经历的时间稍长,命题往往在几秒钟内就被掌握,程序性知识获得速度要慢的多,有的需要几年甚至更长的时间。究其原因,是由于两类知识对人的生存有着完全不同的影响,程序性知识直接引发或控制人的行为,所以人在获得此类知识时不得不小心谨慎。 ⑤ 作出改变的难易程度不同:对于陈述性知识,修改比较容易,当然对一些定型的图式进行修改也比较困难;对于程序性知识,在获取的早期修改比较容易,然而一旦他们在人的记忆中被编码且达到自动化,修改起来就会相当困难。 ⑥ 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达到的标准不同,检验陈述性知识是通过看其能否被陈述、描述,而检验程序性知识则是通过看其能否被操作和实施。 4) 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是学习过程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任何知识的学习都要经过陈述性阶段才能进入程序性阶段。程序性知识的获得过程就是陈述性知识向技能的转化过程。练习与反馈是陈述性知识转化为程序性知识的重要条件。程序性知识的运用有助于陈述性知识的学习。在人类的绝大多数的活动中,这两类知识是共同参与,互为条件的。
这说的把我都绕晕了,举列说明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的区别,你这几点声明陈述性知识和程序程序不是是技术程序员吗?怎么会技术了沟通?

6,什么是陈述性知识与程序性知识

1、陈述性知识 也叫“描述性知识”。它是指个人具有有意识的提取线索,而能直接加以回忆和陈述的知识。主要是用来说明事物的性质、特征和状态,用于区别和辨别事物。 这种知识具有静态的性质。陈述性知识要求的心理过程主要是记忆。陈述性知识的获得是指新知识进入原有的命题网络,与原有知识形成联系。 2、程序性知识 是个人没有有意识提取线索,只能借助某种作业形式间接推论其存在的知识。程序性知识是一套办事的操作步骤,是关于“怎么办”的知识。 在学习过程性知识的第一个阶段,是习得过程性知识的陈述性形式,新知识进入原有的命题网络,与原有知识形成联系。 第二阶段,经过各种变式练习,使贮存于命题网络中的陈述性知识转化为以产生式系统表征和贮存的程序性知识。第三阶段,过程性知识依据线索被提取出来,解决“怎么办”的问题。 扩展资料 程序性知识与陈述性知识的关系: 1、陈述性知识是“是什么”的知识,以命题及其命题网络来表征;程序性知识是“怎样做”的知识,以产生式来表征。 2、陈述性知识是一种静态的知识,它的激活是输入信息的再现;而程序性知识是一种动态的知识,它的激活是信息的变形和操作。 3、陈述性知识激活的速度比较慢,是一个有意的过程,需要学习者对有关事实进行再认或再现;而程序性知识激活的速度很快,是一种自动化了的信息变形的活动。 4、大多数陈述性知识可以通过语言传授(如“中国的首都是北京”),而大多数程序性知识是不能通过语言传授的(如很多人会游泳,但却不能把这种技能通过语言传给他人)。 5、陈述性知识可以通过媒体、讲座等形式习得(如预防甲型H1N1流感的知识),而程序性知识必须通过练习和实践才能获得(如骑自行车的技术)。 6、陈述性知识能够通过应用、回忆、再认以及与其他知识联系等方式来表现,而程序性知识必须通过各种操作步骤来表现。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程序性知识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陈述性知识
定义: 陈述性知识也叫“描述性知识”,是关于事物及其关系的知识,它包括事实、规则、发生的事件、个人的态度等。它是个人有意识的提取线索,因而能够直接加以回忆和陈述的知识。主要用来说明事物的性质、特征和状态,用于区别和辨别事物。这类知识主要解决“是什么”、“为什么”的问题。这种知识具有静态的性质。 程序性知识也叫“操作性知识”,是个人没有有意识的提取线索,因而其存在只能借助某种作业形式间接推测的知识。这类知识主要用来解决“做什么”和“怎么做”的问题。这种知识具有动态的性质。 区别: 从基本结构看,陈述性知识是符号所代表的概念、命题与原理表征的意义,掌握陈述性知识的关键是理解符号所表征的意义;程序性知识是对陈述性知识的应用,其基本结构是动作或产生式,形成程序性知识的关键是对操作方法的熟练掌握。 从输入输出看,陈述性知识的相对静态的,容易用言语表达清楚;程序性知识的相对动态的,不太容易用言语表达清楚。 从意识控制程度看,陈述性知识的意识控制程度较高,激活速度较慢,往往是有意识的搜寻过程;程序性知识的意识控制程度较低,激活速度较快。 从学习速度看,陈述性知识的学习速度较快,能在短时期内突飞猛进或积累,但遗忘也较快;程序性知识学习速度较慢,需要大量的练习才会达到熟能生巧的程度。程序性知识一般属于过度学习,因而保持比陈述性知识牢固。 联系: 一方面程序性知识的形成以掌握陈述性知识为必要条件。人们掌握的陈述性知识越牢固,越有助于程序性知识的形成。另一方面,程序性知识一经形成又会促进对新的陈述性知识的掌握。 扩展资料: 知识是符合文明方向的,人类对物质世界以及精神世界探索的结果总和。知识,至今也没有一个统一而明确的界定。有一个经典的定义来自于柏拉图:一条陈述能称得上是知识必须满足三个条件,它一定是被验证过的,正确的,而且是被人们相信的,这也是科学与非科学的区分标准。由此看来,知识属于文化,而文化是感性与知识上的升华,这就是知识与文化之间的关系。 知识也是人类在实践中认识客观世界(包括人类自身)的成果,它包括事实、信息的描述或在教育和实践中获得的技能。知识是人类从各个途径中获得得经过提升总结与凝练的系统的认识。在哲学中,关于知识的研究叫做认识论,知识的获取涉及到许多复杂的过程:感觉、交流、推理。知识也可以看成构成人类智慧的最根本的因素,知识具有一致性,公允性,判断真伪要以逻辑,而非立场。知识的定义在认识论中仍然是一个争论不止的问题,罗伯特?格兰特指出,尽管“什么是知识”这个问题激发了世界上众多伟大思想家的兴趣,至今也没有一个统一而明确的界定。 从类型学看,知识可分为简单知识和复杂知识、独有知识和共有知识、具体知识和抽象知识、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等。20世纪50年代,世界著名的科学学大师迈克尔?波兰尼(卡尔?波兰尼的弟弟)发现了知识的隐性维度,并认为是他一生中最重要的发现。 知识的概念是哲学认识论领域最为重要的一个概念。 参考链接: 陈述性知识-百度百科 程序性知识-百度百科 知识(词语解释)-百度百科
1、陈述性知识也叫描述性知识,是个人能用语言进行直接陈述的知识。这类知识主要用来回答事物“是什么”“怎么样”的问题,可用来区别和辨别事物。这种知识与人们日常使用的知识概念内涵较为一致,也称为狭义的知识。 2、程序性知识也叫操作性知识,是个体难以清楚陈述、只能借助于某种作业形式间接推测其存在的知识。这类知识主要用来回答“怎么想”“怎么做”的问题,主要以产生式和产生式系统表征,用来解决做什么和怎么做的问题。 扩展资料: 1、陈述性知识的获得与程序性知识的获得是学习过程中两个连续的阶段(如“解方程首先要知道等式两边平衡的规则”,能说出这一规则的是陈述性知识,而操作过程的技能则是程序性知识)。 2、陈述性知识激活的速度比较慢,是一个有意的过程,需要学习者对有关事实进行再认或再现;而程序性知识激活的速度很快,是一种自动化了的信息变形的活动。 3、有些程序性知识可普遍适用于各种领域,而与任一特殊领域并不是有紧密联系,故称一般领域的程序性知识。这类程序性知识在人的记忆中被表征为一般领域的产生式系统,实际上也即通常所说的一般方法或一般途径,如撰写工作计划的方法、人际交往的原则等等。 4、陈述性知识要求的心理过程主要是记忆。陈述性知识的获得是指新知识进入原有的命题网络,与原有知识形成联系。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_陈述性知识百度百科_程序性知识
1) 陈述性知识:是关于事物及其关系的知识,或者说是关于“是什么”的知识,包括对事实,规则,事件等信息的表达。 程序性知识:是关于完成某项任务的行为或操作步骤的知识,或者说是关于“如何做”的知识。它包括一切为了进行信息转换活动而采取的具体操作程序。 2) 共同点:二者在人的长时记忆中表征的特征完全不同,但两种表征方式都旨在使知识既能在长时记忆中得到经济的表征,又能在有限的工作记忆容量中被灵活的使用 3) 陈述性知识与程序性知识的主要区别在: ① 知识类型不同:陈述性知识是关于“是什么”的知识;程序性知识是关于如何做的知识。 ② 表征方式和功能不同:陈述性知识主要通过网络化和结构性来表征观(命题、表象、线性次序、图式)念间的联系,为人考虑或反思事物之间的联系提供方便;程序性知识主要通过目的流将一系列条件-行动组装起来(产生式),体现了人会在何种条件下采取何种行动来达到一系列中间的子目标,并最终达到总目标。 ③ 静态和动态之分:陈述性知识是相对静态的知识,反映事物的状况及其联系;而程序性知识则要对信息进行某种运作从而使之发生转变。 ④ 获得的速度和方式不同。陈述性知识的获得主要通过激活的传播来完成,而程序性知识的获得更多的依赖于程序化和自动化;陈述性知识的获得速度较快,图式经历的时间稍长,命题往往在几秒钟内就被掌握,程序性知识获得速度要慢的多,有的需要几年甚至更长的时间。究其原因,是由于两类知识对人的生存有着完全不同的影响,程序性知识直接引发或控制人的行为,所以人在获得此类知识时不得不小心谨慎。 ⑤ 作出改变的难易程度不同:对于陈述性知识,修改比较容易,当然对一些定型的图式进行修改也比较困难;对于程序性知识,在获取的早期修改比较容易,然而一旦他们在人的记忆中被编码且达到自动化,修改起来就会相当困难。 ⑥ 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达到的标准不同,检验陈述性知识是通过看其能否被陈述、描述,而检验程序性知识则是通过看其能否被操作和实施。 4) 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是学习过程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任何知识的学习都要经过陈述性阶段才能进入程序性阶段。程序性知识的获得过程就是陈述性知识向技能的转化过程。练习与反馈是陈述性知识转化为程序性知识的重要条件。程序性知识的运用有助于陈述性知识的学习。在人类的绝大多数的活动中,这两类知识是共同参与,互为条件的。 扩展资料: 陈述性知识,也叫“描述性知识”。它是指个人具有有意识的提取线索,而能直接加以回忆和陈述的知识。主要是用来说明事物的性质、特征和状态,用于区别和辨别事物。这种知识具有静态的性质。陈述性知识要求的心理过程主要是记忆。陈述性知识的获得是指新知识进入原有的命题网络,与原有知识形成联系。 在认知心理学中,命题指语词表达意义的最小单元。一个命题是由一种关系和一组论题构成的。关系一般由动词、副词和形容词表达,有时也用其他关联词如介词表达;论题一般指概念,一般由名词和代词表达。 表示命题的常用方法是,用一个圆(或椭圆)表示一个命题,用箭头将命题的论题和关系联系起来。如在“小明买书 ”这个句子中包含一个命题,其论题是“小明”和“书”,关系是“买”。用上述的方法表示则如图1所示: 在大脑的认知结构中,陈述性知识的命题表征并不等于我们日常意义中的句子。如“我去北京旅游”这样一句话包含了两层意思:我去北京和我旅游。这两层意思在认知结构中各由一个命题来表征,因此这句话含有两个命题。我们可以这样理解句子与命题间的关系:命题用句子表述,但命题不等于句子。命题只涉及句子所表达的意义。人们在长时记忆中保持的不是句子本身,而是句子所表达的意义。 命题网络,如果两个命题中具有共同成分,通过这种共同成分可以把若干命题彼此联系组成命题网络。这种共同成分一般为命题中的论题。如“动物园的老虎咬伤一些无辜的人”,这样一个句子中包含了三个命题,即: (l)老虎是动物园的,(2)老虎咬伤人,(3)人是无辜的;其论题是“老虎”、“动物园的”、“人”、“无辜的”;关系是“是”和“咬伤”。通过“老虎”和“人”两个论题,这样一个句子构成一个命题网络。 程序性知识是个人没有有意识提取线索,只能借助某种作业形式间接推论其存在的知识。程序性知识是一套办事的操作步骤,是关于“怎么办”的知识。在学习过程性知识的第一个阶段,是习得过程性知识的陈述性形式,新知识进入原有的命题网络,与原有知识形成联系。 第二阶段,经过各种变式练习,使贮存于命题网络中的陈述性知识转化为以产生式系统表征和贮存的程序性知识。第三阶段,过程性知识依据线索被提取出来,解决“怎么办”的问题。 根据不同的标准,程序性知识可分为不同的类型。就使用的范围来说,有一般领域与特殊领域的程序性知识;就自动化的程度来说,有自动化的与可控的程序性知识。有些程序性知识可普遍适用于各种领域,而与任一特殊领域并不是有紧密联系,故称一般领域的程序性知识。这类程序性知识在人的记忆中被表征为一般领域的产生式系统,实际上也即通常所说的一般方法或一般途径,如撰写工作计划的方法、人际交往的原则等等。 根据自动化的程度,可以将程序性知识划分为自动化的与可控制得。自动化的与可控制的程序性知识相比较,一般有如下差异: 1.前者的运作速度极快,一般不能施加有意的影响,在启用它们时人几乎毫无意识;后者一般运行较慢,个体能够有意识地监控这类程序。 2. 前者具有惊人的准确性,它们几乎总能产生正确的预期行为,后者却未必。 3. 前者由于自动化程度高,很少需要思考,因而占用的认知资源少。后者显然要利用认知资源,占用工作记忆空间。人在某一时刻进行缜密思考的容量有限,一般而言,人不能再同一时刻使用多项可控的程序性知识。 4. 前者由于自动化,所以往往不能用语言来表述;后者由于自动化程度不高,往往能够用语言来表述。
陈述性知识是关于事物及其关系的知识,或者说是关于“是什么”的知识。 程序性知识是关于完成某项任务的行为或操作步骤的知识,或者说是关于“如何做”的知识。 陈述性知识包括对事实,规则,事件等信息的表达。 程序性知识包括一切为了进行信息转换活动而采取的具体操作程序。 扩展资料: 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是学习过程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任何知识的学习都要经过陈述性阶段才能进入程序性阶段。 程序性知识的获得过程就是陈述性知识向技能的转化过程。练习与反馈是陈述性知识转化为程序性知识的重要条件。 程序性知识的运用有助于陈述性知识的学习。在人类的绝大多数的活动中,这两类知识是共同参与,互为条件的。 参考资料: 陈述性知识_百度百科 程序性知识_百度百科

7,如何进行程序性知识教学

一、选择和设计学习课题的教学策略 选择和设计学习课题可以运用加涅等人提出的学习任务分析的技术。加涅认为智力技能的学习存在层次关系,高一级的学习以低一级智力技能的学习为必要条件。基于这种思想,加涅认为,从任何特定的学习目标出发,都可以找到一些作为先决条件的更简单的学习目标。换句话说,一个特定的终点任务,可以分解为一系列的从属任务或子任务。所有的子任务分层次排列,低水平任务必须在较高水平任务掌握之前完成,高水平任务的完成必须以较低水平任务的完成为前提。

二、促进程序性知识理解的教学策略 (一)示范、理解和让学生说出示范动作相结合。研究表明,指导者的示范与讲解不同,学习者的学习效果不同。 (二)把各个步骤充分展开加以示范。教师在示范时,要把程序的各个步骤充分展开,使学生准确地把握动作的结构与特点,更好地观察、理解与模仿。 (三)降低示范速度,防止信息负担过重。许多研究表明,在程序性知识学习的初期阶段,要使示范有效,示范动作必须慢速进行。 (四)引导学生回忆并利用已掌握的有关技能。教师在教学中应引导学生回忆过去学过的有关技能,分析新技能与原有技能的共同之处,这样不仅可以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新技能,而且有利于在下一阶段原有技能向新技能的迁移。 (五)给学生提供具体事例。教师在为学生讲解各种新的概念和规则时,可以通过举例子的方式促进学生的理解。

三、指导练习的教学策略 (一)及时提供反馈信息。大量研究表明,及时向学生提供反馈是提高练习效果的一种基本的教学策略。反馈有外部反馈和内部反馈之分。 (二)设计变式练习题。无论是模式识别程序还是动作序列程序,只有能在各种不同的情境中加以运用才算是真正被掌握了。促进陈述性知识向不同情境迁移的教学策略是向学生提供大量的变式练习题。 (三)身体练习与心理练习相结合。一些研究表明,心理练习是提高运动技能练习效果的一种有效的方法。心理练习,是指身体不实际活动,而是在头脑中对各种动作进行回忆、想象的练习形式。 (四)教学生正确选用练习方法。教师要对学生的练习方法加以指导。练习方法选用得当,会提高练习的效率。 (五)激发并维持学生的练习动机。程序性知识的获得,要经过一个长期而又困难的练习过程,很少有捷径可走。因此,教师要注意练习动机的激发和维持,使学生的练习动机保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上。

9、程序性知识的学习

  本讲引言讲了:

  (1)产生式表征程序性知识

  (2)程序性知识的定义

9-1程序性知识的类型

  程序性知识的2-层嵌套共两对。

  9-1-1一般与特殊的程序性知识

  问:如何区别这一对程序性知识?

  答:要点是看产生式及其系统中提到命题、概念或术语同想做之事的关系,关系越接近、密切,这程序性知识就越属于“特殊的”,否则就越属于“一般的”。书中从表9-1到表9-3,连举三例,意在表明“一般的”还是“特殊的”程序性知识是相对的。

  问:一般与特殊的程序性知识各有怎样的长与短?

  答:总的模式是“此长是彼短”,“彼长是此短”。越是一般的程序性知识越适用于解决越多领域的问题??此长,而越是特殊的程序性知识则能用来解决问题的领域就越狭窄??彼短。但是,用越是特殊的程序性知识来解决问题就越不需要参照其他知识??彼长,而用越是一般的程序性知识来解决问题越需要参照其他知识。

  9-1-2自动与受控的程序性知识

  关于这一对程序性知识,建议辅导时要求学员紧紧抓住“自动的程序性知识”,它的概念就是“不假思索”??回顾前一讲的“产生式”;它的例子则紧抓住用母语说话和写字。于是非如此的程序性知识就是“受控的”。

  我们要着重掌握的是这一对程序性知识的特点对比,明确回答下列问题:

  (1)就知识的提取速度而言,谁快谁慢?

  (2)就知识的应用而言,谁更准确,谁更灵活?注意:灵活就意味着“要改变”,而之所以“要改变”,正说明先前的尝试“不准确”。

  (3)就反思知识的运作过程而言,谁难以言表,谁容易说清楚?

  “自动的与受控的程序性知识是一个连续体”,“连续体”一词意味着“自动的”与“受控的”程序性知识的区别也是相对的,可以转化的。

  9-1-3程序性和陈述性知识的比较

  前一讲在谈陈述性知识的时候也涉及了一点程序性知识??回顾前一讲的“知识网络”;现在讲程序性知识时,也涉及一点陈述性知识。本书是在分别讲陈述性和程序性知识的过程中讲它们之间的关系,这个写法请注意。

  彼此区别

  (1)陈述性知识是关于“是不是”的知识,而程序性知识是关于“如何做”的知识。这一对比的教学启迪是:很多知识在初学时候要尽可能地“在做中学”。这里说的“做”,容纳“游戏”、“瞎捣鼓”、“最近发展区”之类的概念。

  (2)相对而言,陈述性知识的表现是多样、丰富的;程序性知识的表现是单调、统一的。这一对比的教学启迪是:“做中学”意味着教学生用操作行为来界定(即理解)词语的含义。

  (3)陈述性知识是相对静态的,讲究信息的输入和输出得相同;程序性知识是动态的,讲究信息在输入和输出之间有所转换。这一对比的教育含义是:学生会接受到统一的陈述性知识,但是假如我们的教育还要求他们能按学到的陈述性知识去做,而且做成,就还要鼓励学生有个人特点地做出来。

  另外,从学校考试或测验上看,同一题型也可以或侧重于考察陈述性知识的掌握,或侧重于考察程序性知识的掌握;有的题型可以兼考这两种知识。知道这一点很有实际意义,因为时下的舆论往往说某种题型考的是“死记硬背”,某种题型考的是“创造性”。现在我们知道这都是皮相之见。

  相互支持

  上面讲区别,也就是相互独立性,现在讲相互依赖,也就是相互支持??回顾第一讲中谈遗传与环境的“抵抗与互补”。注意:讲这里和那里的题目时,思维的结构是一样的。

  程序性与陈述性知识的相互支持是从“学”与“用”两方面讲的;讲每一方面时都按“有时是此支持彼,有时是彼支持此”的格式说的;最后请特别注意一下做出创造性表现的格式化条件:先有丰富的程序性知识,然后补充关键的陈述性知识。这个格式同上述从“做中学”开始的教学是一致的,也同布鲁纳的“螺旋型课程”的思想一致的,但是目前这个格式从教学上说,对于培养儿童的创造性来说,是更有操作性的,建议辅导时提请学员不要忽视表9-5的一则逸事。

  下面两节(9-2和9-3)讲程序性知识教学两种最基本过程。

9-2 模式识别

  这里从“专家”和“专长”说起来,看似离小学教学远了,其实是更深刻地靠近了(回顾第二讲中皮亚杰的儿童认知发展阶段的学说,其中认为达到形式运算阶段的儿童其思维结构已经与科学家一样了):

  (1)专家有专长,专长是成套的、卓有成效的程序性知识,而上面说过学校教育要教学生掌握程序性知识。

  (2)专家是相对的,专长也就可以在起码的程度上定义为有关领域的“技能熟练”或“能手”、“好手”,这也是小学教学的一种理想。

  既然如此,接着就从专家解决问题的两步现象引出我们要讲的两个题目:

  第一步:一眼看出问题是什么=模式识别;

  第二步:麻利流畅地行动起来=序列行动。

  9-2-1模式的描述

  这里一小结就是解说“模式”的定义:一个刺激或反应的结构,其中含有若干必要的元素或成分,它们之间有一定的组织方式。但是本小节的最后一句话是这里讲模式的定义的真正意图之所在:“在以语词为中介的学习中,一个概念也可以看作是一个模式。”

  9-2-2概念作为模式

  概念的描述

  一个概念怎么可以是个模式呢?书中从两个方面来说明的:

  (1)概念的简单形式是一个词,特别是名称,比如“平行四边形”,它指某物(比如某种几何图形)。这时,概念作为一个模式,它的结构元素或成分还没有展开来。

  (2)概念的严整形式是一个定义,比如“平行四边形是两对边平行的封闭图形”这么一个陈述,其中“两对边”、“平行”和“封闭”是定义项里的关键词,可以看作模式的特征。此时,概念作为一个模式,它的结构元素或成分已经展开。

  概念仅仅作为一个名称时,是要求一个人把某个读音和(或)字形同某物在头脑里联结起来,知道这个名称指此物而非他物。这正是辨别学习??回顾第四讲谈“泛化与分化”时涉及的辨别学习。

  概念作为一个定义后,是要求一个人把定义项里的关键词一一对照某物,然后判断某物是否属于某概念,显然这也是辨别。

  注意,把概念学习看作一种辨别学习,这是本书强调的。

  概念学习的新看法

  注意新旧看法的对比:

  旧看法:学习一个概念就是把它的定义背下来;考察学生是否掌握了概念,就是考察他们能否说出、写出概念的定义,不缺少关键词。

  新看法:概念的真正价值在于对事物分类和归组,这其实也是辨别。

  新看法的意义:辨别是“做事”,因此概念学习说到底不是陈述性知识而是程序性知识的学习。即使记住定义,那也是为了根据定义项里的关键词来比对某物,以判断它(们)是否属于某个概念。这就是模式识别。

  样例分析

  这里具体分析表9-6的例子,目的是为了说明上一节说的概念学习新看法的。希望用心体认这些例子的分析。

  这样的体认要达成一个认识,即模式识别的过程可以用产生式来表征,详见表9-7,此时的产生式可以归结为有这样的特征:

  (1)条件部分包含着用以识别模式的特征;

  (2)条件部分可以包含多项特征,表现为多项条件子句;

  (3)行动部分只有一项子句,表征着做“归类”这件事。

  接着的一段简述了儿童是如何在日常生活里,也就是在非正规的教学过程中学会概念的,以这为启发,目的是说明如何通过正规的课堂教学过程来促进概念学习,这涉及两项基本技术:概化与辨别。

  9-2-3概化

  概化的概念

  这里引进概化的概念,然后提出概化的过程之问题。

  概化的过程

  概化过程的要点是对导致同一行动的条件成分做存同去异的操作;要点中“条件成分”和“操作”这两个字眼提示可以用产生式来模式化地展现概化的过程。辅导时请注意引导学员看例子和演示。

  教学的含义

  概化过程会自动发生,这是人的自然倾向,而教师的工作是在这个自然倾向的基础上来促进学生做正确的概化,这里的“关键是呈现概念的恰当实例,基本的做法有两条,一是紧凑呈现实例,二是呈现变式实例”。

  关于紧凑呈现实例,说了这么几点:

  (1)紧凑呈现实例的基本要求是什么?

  (2)为什么要至少呈现两个实例?

  (3)紧凑呈现实例的三种基本方式分别怎么做?以及每一种做法的适用情境是怎样的?

  关于呈现变式实例,说了这么几点:

  (1)呈现变式实例的基本要求是什么?

  (2)如果不符合指定的基本要求会怎样?这需要研读关于“直角三角形”的概念学习例子。

  (3)呈现变式实例不是一个例行公事的事情,需要事前了解学生认识的特点。这样的“事前了解”可以转换为总结教学的经验与教训,以指导以后更好地教学。

  9-2-4辨别

  辨别的概念

  这里讲了如下三点:

  (1)辨别与概化的区别是什么?

  (2)辨别教学的目标是什么?

  (3)何时需要启动辨别过程?

  辨别的过程

  这里讲促进辨别过程的基本原理。

  首先掌握“是样例”和“非样例”这两个概念,前者也可以说成“肯定样例”;后者也可以说成“否定样例”。

  然后是明确通过提供“非”样例来达成辨别,形成正确概念。

  接着就是做法了。

  教学含义

  有效提供非样例的两种基本做法:

  (一)关于同时提供样例和非样例。明白为什么要采用这种做法的关键是“同时激活于工作记忆里”的概念??这是前一讲谈过的,区别在于前面是为了能够检阅命题的共享成分,而这里是为了突显关键的差异。

  (二)关于挑选乱真非样例。这里先要明白什么是“乱真非样例”,然后思考和回答两个问题:

  (1)为什么乱真非样例只应在一个关键方面不同于样例?

  (2)为什么乱真非样例应在所有非关键特征上与样例相同?

  这两个问题在书中都有理论解答,而英语教师应该有更亲切的理解。

  最后,为了做好这一点,书中又一次提出要“了解学生的心思”。

9-3序列行动

  序列行动(sequence action)就是行动序列,指一系列或一整套行动或行为或动作。虽然序列行动有刻板、僵化之虞,但是我们在此解说它,主要是突出一组奏效的行动有条不紊地、麻利流畅地展开至结束。

  9-3-1序列行动的特点

  本节引言的3题建议至少以意象表征的方式做一做??回顾第二讲中布鲁姆三种认知表征里的映像表征,第七讲关于知识表征中的“意象”。

  认知过程的特点

  通过设想做这3道题,要有这样的体会:

  (1)这里的解题,也就是“做事”;

  (2)要做成这样的事,不但需要识别模式,还要执行一系列行动。

  这就提出了序列行动的问题。

  产生式的特点

  这里要对比着模式识别的产生式来认识序列行动产生式的特点:

  (1)模式识别只有一项行动成分,而序列行动有多项行动成分;

  (2)序列行动的产生式包含模式识别产生式的条件部分,因此模式识别是序列行动的必要条件或先决条件。

  序列行动学习通过两个基本过程进行,即程序化与合成。

  9-3-2程序化

  陈述性知识指导

  这指出了序列行动的学习要得到陈述性知识的支持,表现为三种情况:

  (1)观察他人的行动序列;

  (2)理解文字说明;

  (3)听取做事步骤的指导乡。

  总之,先要获得陈述性知识,这是序列行动学习的第一步。

  创建产生式

  第二步,根据第一步上形成的陈述性知识创建产生式,即把说得出的每一个步骤落实为一步行动,结果形成一个产生式系统如表9-18。

  注意下列问题:

  (1)在这时的产生式系统里,单个产生式有什么特点?“一个更比一个长,长在产生式的条件部分”。

  (2)为什么会这样?因为“每后一个产生式都把前面所有产生式的所有条件作为自己的条件”。

  (3)为什么要这样?因为行动的“技能还很生疏”,需要想着做。

  总之,这样执行序列行动就还谈不上是个“会家”。

  于是稍好一点的序列行动就是不必每一步都从起始条件想起来,这样,产生式系统里的各产生式就不会一个比一个长了,如表9-19,概括为“做一步,想一步;想一步,做一步”,算“会家”了,但不属于“熟练”。

  教学含义

  要使学生从“不会”到“会”,不值得以陈述性方式强记一个个具体的行动序列,需要做练习,但在练习过程中可以不时地要求学生陈述性地说一说做事、解题的程序。

  一些比较“奥妙的”思维过程难以说清行动序列,需要教师作为榜样,真实地做给学生看??回顾模仿(观察)学习的普遍性;也可以由学生谈体会和讨论。

  教师向学生提供前提知识,以促进程序性知识程序化,这是更容易做的。

  9-3-3合成(composition)

  注意,上面讲了程序化的两个阶段,一个是“不会”阶段,另一个是“会,却不熟练”的阶段。“合成”过程作为学习行动序列知识的第二个子过程,构成第三阶段,即走向熟练。

  合成过程

  合成过程是怎么展开的呢?

  合成过程是通过不断省略后面产生式的条件成分,从而使行动成分聚拢在一道而实现的。最后形成“大一统”产生式。

  大一统产生式的长短

  大一统产生式的优点:

  (1)激活的速度快,因为需要激活的对象少了;

  (2)具有“专长性”或“专家性”,表现为产生式的条件成分很“大路”,即只有一个当前状态和最终目标,而行动成分很“专门”,即需要运用的知识非常特殊??回顾本讲开头说的关于一般与特殊的程序性知识的区别。

  大一统产生式的弱点:

  因为行动成分无间排列,所以行动可以顺溜而下,中间无需思考分析,就容易刻板,甚至“僵化”,形成心理定势。定势的实质是忽略了重新考虑以最适方式来应对新情境。

  于是启动合成过程要谨慎,可以考虑两条准则:

  (1)若情境是基本不变的,则启动合成程序;

  (2)若大一统产生式提高的信息加工速度具有实质性重要意义,则值得启动合成程序。

  教学含义

  本节根据上述两条准则,原则性讲了在小学教育中,哪些内容的程序性知识学习一般是值得合成大一统产生式的,哪些是不值得的,目的是为学员今日日常教学提供一个启发。

  如果值得合成大一统产生式,那就需要练习,此时不要忘记练习的“反馈”一面??回顾桑代克的练习率。

  在帮助学生建立了大一统产生式之后,还需要帮助学生不刻板地使用大一统产生式。


文章TAG:程序性知识  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的区别是什么  程序  程序性知识  知识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