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高考状元的状元调查

2014年中国校友会网大学研究团队共追踪到全国各省市自治区的高考状元近3000人,对他们的性别构成、加分复读情况、就读高校、就读专业、毕业中学和职业成就等状况展开统计与分析。报告显示,恢复高考37年来,北京大学最受高考状元认可,清华大学屈居第二,两校共录取1300多名高考状元,占状元总数的79.38%。自2005年以来,香港、澳门、台湾高校陆续进入中国大陆招生,发起猛烈攻势集体挑战北大、清华的“霸主地位”,以状元为代表的两岸四地高校优质生源争夺大战异常激烈。香港高校为吸引内地各省份高考状元,开出巨额奖学金。统计显示,2005年-2014年,包括香港大学、香港中文大学、香港科技大学、香港城市大学在内的港校用于争夺状元等优质生源的奖学金总额达到5000万元,但2005-2014年来只录取了71名省级状元,不足一成。虽然台湾和澳门等地区高校也开出高额奖学金,但迄今为止,尚未赢得任何大陆高考状元的青睐,没有实现招收大陆高考状元的零突破。 调查显示,1977—2013年中国各地区900余位高考状元中,选择就读经济学、工商管理学专业的人数位列前两位。其中,选择就读经济学专业的高考状元人数最多,有288人,最受高考状元青睐;工商管理专业有283人,屈居第二,选择这两大“赚钱”的热门专业的状元人数合计占高考状元总数的38.45%。其他状元爱选的专业依次为:电子信息、法学、生命科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北大元培实验班、建筑学、物理学、自动化专业等。农学专业没有一位状元报考。报告显示,1952—1999年中国各地区高考状元中,物理、数学等理学专业出身的高考状元职业成就最高,有7名状元当选中国、国际科学院和工程院院士,打破了“职场状元”无“高考状元”的“魔咒”。中文、新闻、法学和医学等专业状元职业发展与职业目标符合度最高,频现各行业领域“顶尖人才”。而人数最多的经管专业高考状元多属“高级打工仔”,收入较高但无人成为行业领袖,胡润福布斯中国富豪榜高考状元长期“缺席”,职业成就远低社会预期。 调查显示,2000—2013年中国各地区高考状元中,女状元8年占比超过男状元,“阴盛阳衰”趋势加剧。尤其是2013年,高考男状元比例跌至45.12%,创(2009年-2014年)5年来历史新低,女状元称霸18省,其中,福建女性状元比例最高,为70.00%,黑龙江、河北、江苏、北京、天津、辽宁、贵州和吉林等省市女状元比例超过60%。而男状元比例超过60%的地区仅有湖北、山西、安徽和山东4省。现行高考模式、高考科目、高考内容和高考形式不做大的改革,未来仍将是女状元撑破半边天。在2009—2013年中国各地区高考状元中,“加分状元”和“复读状元”有190多人,占2009-2014年状元总数的45.80%,与“裸分状元”平分秋色。 一项有关1952年以来各省份高考状元的去向和职业分布的调查报告显示,状元们学术成就较高,不善经商从政。进入职场后,他们虽然大多打拼到“白领”阶层,但是,成为出类拔萃的行业顶尖人才和领军人物偏少,其成才率低于社会预期。

高考状元的状元调查

2,关于高考状元调查报告看下面

1. 这说明了真正的人才是全面发展的人才,而不是高分低能的“人才”,一个人想要成才,学习要勤奋是必要的,但更重要的是对自己的人生有个基本的定位和目标,学习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的生活,当自己真正学到知识的时候多想一想自己在社会实践中能应用吗,自己能不能做到学以致用。高考状元取得骄人的成绩,只能说明在应试教育的模式下比较适应,没有将自己的知识真正应用于实践,作为学生应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2. 中国的教育过于书面化,学习的知识与实践联系不密切,知识灌输方式,无法为社会培养创新的人才,中国教育过于强调成绩和录取率,因循守旧的教育模式,不能适应当今的科技社会发展的需要。

关于高考状元调查报告看下面

3,学习好的学生毕业后就一定差不了吗对此你怎么

曾经的高考状元都从事了哪些职业?高考状元去哪了?每年高考过后,各地区的高考状元一定会成为人们经久不衰的话题之一,那么高考状元们之后的发展之路究竟怎么样呢?高考状元们学业完成后都从事了哪些职业?特别是历年中国各地区高考状元的职业发展与事业成就如何?一直是我国社会各界的关注焦点。最有出息的高考状元去哪儿了?根据《中国高考状元调查报告》对1952-1999年中国各地区高考状元职业发展调查分析发现,物理学、数学、生命科学、建筑学、自动化等理工科专业有7名状元当选中国、国际科学院和工程院院士,物理学、数学等理学专业出身的高考状元职业成就最高,出现行业领军人才;整体而言,医学、法学、中文和新闻学等专业的高考状元职业发展较顺利,事业成就较高,职业预期与个人预期、社会预期符合度最高,频现行业领域“领军人才”;哲学、历史学、社会学等专业的高考状元大多从事学术研究,尚未涌现出享誉国际的学术大师。经济管理专业出身的高考状元职业成就最低,行业拔尖人才“凤毛麟角”,多属“高级打工仔”。高考状元难成“职场状元”原因多,“钱学森之问”尚待破解在1952-1999年我国高考状元中,“职场状元”凤毛麟角,即在目前我国商界和政界等行业的“职场状元群体”中难觅高考状元的“身影”,最主要原因是过分夸大了高考成绩在职业发展中的作用。中南大学蔡言厚教授指出,高考主要考查一个人学习知识、应对书面测试的能力,书面测试毕竟不可能将复杂的现实职场有效的予以体现,现实世界中的职业发展成功与否有很多影响因素,如个人在职业发展上有无“人类事业心”、“社会责任感”、“强烈兴趣”,能否具有立志、苦读、敬业、报国的优良品质和“达则兼济天下”的规划、抱负、志趣、雄心;具体而言,职业发展领域的正确选择(特别是是否选择了符合个人天赋与兴趣的专业而不是不顾个人实际情况追逐所谓热门专业)、拥有坚忍不拔的毅力、具有较高情商乃至整个社会经济发展的大气候以及各种偶发性机遇等。此外,高考状元是按照相对位置排序的,一分之差就决定很多考生的位置排序,而一分并不具有实质性的能力差异含义,正是如此,高考毕业后成为“职场状元”的几率与高考前10名甚至前1000名相比并没有什么差别。优质资源投入巨大的高考状元,承载了社会各方太多的期望,包括破解“钱学森之问”。 厦门大学博士冯用军副教授分析指出,多数高考状元之所以职业发展和职业成就远未达到人们的预期,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他们在选大学时多看牌子、少关注大学的发展环境,挑专业时多随大流奔热门、少立志长远扎根基础学科,缺乏对自己未来职业发展的长远规划,结果很多高考状元扎堆名牌大学热门专业,不得不中途转换学科专业或职业岗位,这不仅浪费了他们自己的宝贵青春,而且浪费了纳税人的优质高等教育资源,毕业后所进入职业领域强手如林,减缓了他们脱颖而出的速度,降低了拔尖创新人才的产出率和行业领袖人才的涌现概率。
曾经的高考状元都从事了哪些职业?高考状元去哪了?每年高考过后,各地区的高考状元一定会成为人们经久不衰的话题之一,那么高考状元们之后的发展之路究竟怎么样呢?高考状元们学业完成后都从事了哪些职业?特别是历年中国各地区高考状元的职业发展与事业成就如何?一直是我国社会各界的关注焦点。最有出息的高考状元去哪儿了?根据《中国高考状元调查报告》对1952-1999年中国各地区高考状元职业发展调查分析发现,物理学、数学、生命科学、建筑学、自动化等理工科专业有7名状元当选中国、国际科学院和工程院院士,物理学、数学等理学专业出身的高考状元职业成就最高,出现行业领军人才;整体而言,医学、法学、中文和新闻学等专业的高考状元职业发展较顺利,事业成就较高,职业预期与个人预期、社会预期符合度最高,频现行业领域“领军人才”;哲学、历史学、社会学等专业的高考状元大多从事学术研究,尚未涌现出享誉国际的学术大师。经济管理专业出身的高考状元职业成就最低,行业拔尖人才“凤毛麟角”,多属“高级打工仔”。高考状元难成“职场状元”原因多,“钱学森之问”尚待破解在1952-1999年我国高考状元中,“职场状元”凤毛麟角,即在目前我国商界和政界等行业的“职场状元群体”中难觅高考状元的“身影”,最主要原因是过分夸大了高考成绩在职业发展中的作用。中南大学蔡言厚教授指出,高考主要考查一个人学习知识、应对书面测试的能力,书面测试毕竟不可能将复杂的现实职场有效的予以体现,现实世界中的职业发展成功与否有很多影响因素,如个人在职业发展上有无“人类事业心”、“社会责任感”、“强烈兴趣”,能否具有立志、苦读、敬业、报国的优良品质和“达则兼济天下”的规划、抱负、志趣、雄心;具体而言,职业发展领域的正确选择(特别是是否选择了符合个人天赋与兴趣的专业而不是不顾个人实际情况追逐所谓热门专业)、拥有坚忍不拔的毅力、具有较高情商乃至整个社会经济发展的大气候以及各种偶发性机遇等。此外,高考状元是按照相对位置排序的,一分之差就决定很多考生的位置排序,而一分并不具有实质性的能力差异含义,正是如此,高考毕业后成为“职场状元”的几率与高考前10名甚至前1000名相比并没有什么差别。优质资源投入巨大的高考状元,承载了社会各方太多的期望,包括破解“钱学森之问”。 厦门大学博士冯用军副教授分析指出,多数高考状元之所以职业发展和职业成就远未达到人们的预期,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他们在选大学时多看牌子、少关注大学的发展环境,挑专业时多随大流奔热门、少立志长远扎根基础学科,缺乏对自己未来职业发展的长远规划,结果很多高考状元扎堆名牌大学热门专业,不得不中途转换学科专业或职业岗位,这不仅浪费了他们自己的宝贵青春,而且浪费了纳税人的优质高等教育资源,毕业后所进入职业领域强手如林,减缓了他们脱颖而出的速度,降低了拔尖创新人才的产出率和行业领袖人才的涌现概率。首先可以肯定,绝大多数学习尖子都是社会精英,许多政治家、经济学家、军事学家、科学家、文学家以社会上各行各业的精英,原来都是尖子生。但也的确存在一些尖子生进入社会后反而平庸!像本人就是这样。本人初中高中均是成绩优秀者,高考时,是班上第一名。但本人读的是乡办高中,班上一个人也没考取,第一名也只能是没考上!补习后才考上高中起点的师范。但班上有几名同学,原来比自己成绩差,但却考得比我好。这倒不是我读书后来不行了,而主要是因为自己考试紧张,成绩发挥不如人,就少考了十把分。我是1982年考上的,那时录取率低,总录取率才百分之几。上师范时成绩也好。教书后,一个人总是原地踏步,甚至不上反下,与一个人的才华关系是不大的,一看机会,二看人脉,三看情商!有了机会,你无人脉,又不去吹吹拍拍,守住知识分子以能力吃饭的底线,那你肯定一辈子在底层!像我,握了一辈子粉笔。从学前班到九年级,我教过每一个年级的除英语外的每一门课,别人一辈子就教一到两门课,像我共教过十多门课,也许每一门课都教教,口味不同。教书38年,初中26年,只有有一年教四班初二物理就没有教毕业班!其余年年教初三!别人一辈子就教初三一门课,我教初三语文数学历史三门课,还教了将近两个月的初三化学。不是领导不想换课让我教,后是没有办法换了,因为我都是教全校挑剩的课!是不是我教得不好才换课吧?那你就错,看到了吗?都是初三的课,而且常常是初三的两门课!是因为课一到我手,领导对课的质量就放心了!这还不是主要的,也许领导也不会考虑这些事情。而是我比较好共课,花时少,从不抢时间!也许有人觉教学多面手、教学质量优异者,职称评就在前面。这你也错了!自古以来,将军骑马,士兵跑腿!本人于2014年(条件还没有放宽,指标少)52岁才评上中高,现在仍然是“高六”。如果在中心校当个小头目,条件达标,三十多岁就评上了中高。等你评中高年龄时,他们早已“高五”多年了!要不是本人各方面条件均达标多年,尤其发表的教学论文太多了(本人在市省公开刊物发表教学论文近二十篇),那个中高都可能要黄!就是上了个中高,进档也很困难。本人还在条件最艰苦的村小负责十年,和其他教师一样平均分课,将一所教学质量全镇倒数第一的村小搞成教学质量始终名列前茅的学校!本人自始至终都是一线教师。为什么尖子生进入社会有人反而会平庸呢?这其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尖子生自身的原因,也有社会的原因。尖子生自身原因用别人的话讲,就是为人迂腐;其实从尖子自身来看,就是不屑摧眉折腰!加上木秀于林,风必摧之!竞争对手难免妒忌。所以,尖子生步入社会,不一定阳光灿烂艳阳天!从社会来看,论资排辈,官本位,尤其是个别头目顺我者昌,逆我者亡,专门打压敢挑战自己淫威者,置党和国家事业于不顾!大家看一看北大清华的尖子不回国吧!有人一言以蔽之,不爱国!汉奸!卖国贼!我看,也不可能有这么多汉奸和卖国贼!社会或多或少是有原因的!还有人指责我们的教育体制,专培育两脚书箱,迂夫子!真是天大的怨枉!中国科学事业飞速发展,中国人才大量服务于美利坚合众国,难道都是学渣干出来的成绩?恐怕是学渣们往自己的脸上贴金吧!个人事小,国家事大,总要人尽其才物尽其用才好。回答供参考。
曾经的高考状元都从事了哪些职业?高考状元去哪了?每年高考过后,各地区的高考状元一定会成为人们经久不衰的话题之一,那么高考状元们之后的发展之路究竟怎么样呢?高考状元们学业完成后都从事了哪些职业?特别是历年中国各地区高考状元的职业发展与事业成就如何?一直是我国社会各界的关注焦点。最有出息的高考状元去哪儿了?根据《中国高考状元调查报告》对1952-1999年中国各地区高考状元职业发展调查分析发现,物理学、数学、生命科学、建筑学、自动化等理工科专业有7名状元当选中国、国际科学院和工程院院士,物理学、数学等理学专业出身的高考状元职业成就最高,出现行业领军人才;整体而言,医学、法学、中文和新闻学等专业的高考状元职业发展较顺利,事业成就较高,职业预期与个人预期、社会预期符合度最高,频现行业领域“领军人才”;哲学、历史学、社会学等专业的高考状元大多从事学术研究,尚未涌现出享誉国际的学术大师。经济管理专业出身的高考状元职业成就最低,行业拔尖人才“凤毛麟角”,多属“高级打工仔”。高考状元难成“职场状元”原因多,“钱学森之问”尚待破解在1952-1999年我国高考状元中,“职场状元”凤毛麟角,即在目前我国商界和政界等行业的“职场状元群体”中难觅高考状元的“身影”,最主要原因是过分夸大了高考成绩在职业发展中的作用。中南大学蔡言厚教授指出,高考主要考查一个人学习知识、应对书面测试的能力,书面测试毕竟不可能将复杂的现实职场有效的予以体现,现实世界中的职业发展成功与否有很多影响因素,如个人在职业发展上有无“人类事业心”、“社会责任感”、“强烈兴趣”,能否具有立志、苦读、敬业、报国的优良品质和“达则兼济天下”的规划、抱负、志趣、雄心;具体而言,职业发展领域的正确选择(特别是是否选择了符合个人天赋与兴趣的专业而不是不顾个人实际情况追逐所谓热门专业)、拥有坚忍不拔的毅力、具有较高情商乃至整个社会经济发展的大气候以及各种偶发性机遇等。此外,高考状元是按照相对位置排序的,一分之差就决定很多考生的位置排序,而一分并不具有实质性的能力差异含义,正是如此,高考毕业后成为“职场状元”的几率与高考前10名甚至前1000名相比并没有什么差别。优质资源投入巨大的高考状元,承载了社会各方太多的期望,包括破解“钱学森之问”。 厦门大学博士冯用军副教授分析指出,多数高考状元之所以职业发展和职业成就远未达到人们的预期,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他们在选大学时多看牌子、少关注大学的发展环境,挑专业时多随大流奔热门、少立志长远扎根基础学科,缺乏对自己未来职业发展的长远规划,结果很多高考状元扎堆名牌大学热门专业,不得不中途转换学科专业或职业岗位,这不仅浪费了他们自己的宝贵青春,而且浪费了纳税人的优质高等教育资源,毕业后所进入职业领域强手如林,减缓了他们脱颖而出的速度,降低了拔尖创新人才的产出率和行业领袖人才的涌现概率。首先可以肯定,绝大多数学习尖子都是社会精英,许多政治家、经济学家、军事学家、科学家、文学家以社会上各行各业的精英,原来都是尖子生。但也的确存在一些尖子生进入社会后反而平庸!像本人就是这样。本人初中高中均是成绩优秀者,高考时,是班上第一名。但本人读的是乡办高中,班上一个人也没考取,第一名也只能是没考上!补习后才考上高中起点的师范。但班上有几名同学,原来比自己成绩差,但却考得比我好。这倒不是我读书后来不行了,而主要是因为自己考试紧张,成绩发挥不如人,就少考了十把分。我是1982年考上的,那时录取率低,总录取率才百分之几。上师范时成绩也好。教书后,一个人总是原地踏步,甚至不上反下,与一个人的才华关系是不大的,一看机会,二看人脉,三看情商!有了机会,你无人脉,又不去吹吹拍拍,守住知识分子以能力吃饭的底线,那你肯定一辈子在底层!像我,握了一辈子粉笔。从学前班到九年级,我教过每一个年级的除英语外的每一门课,别人一辈子就教一到两门课,像我共教过十多门课,也许每一门课都教教,口味不同。教书38年,初中26年,只有有一年教四班初二物理就没有教毕业班!其余年年教初三!别人一辈子就教初三一门课,我教初三语文数学历史三门课,还教了将近两个月的初三化学。不是领导不想换课让我教,后是没有办法换了,因为我都是教全校挑剩的课!是不是我教得不好才换课吧?那你就错,看到了吗?都是初三的课,而且常常是初三的两门课!是因为课一到我手,领导对课的质量就放心了!这还不是主要的,也许领导也不会考虑这些事情。而是我比较好共课,花时少,从不抢时间!也许有人觉教学多面手、教学质量优异者,职称评就在前面。这你也错了!自古以来,将军骑马,士兵跑腿!本人于2014年(条件还没有放宽,指标少)52岁才评上中高,现在仍然是“高六”。如果在中心校当个小头目,条件达标,三十多岁就评上了中高。等你评中高年龄时,他们早已“高五”多年了!要不是本人各方面条件均达标多年,尤其发表的教学论文太多了(本人在市省公开刊物发表教学论文近二十篇),那个中高都可能要黄!就是上了个中高,进档也很困难。本人还在条件最艰苦的村小负责十年,和其他教师一样平均分课,将一所教学质量全镇倒数第一的村小搞成教学质量始终名列前茅的学校!本人自始至终都是一线教师。为什么尖子生进入社会有人反而会平庸呢?这其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尖子生自身的原因,也有社会的原因。尖子生自身原因用别人的话讲,就是为人迂腐;其实从尖子自身来看,就是不屑摧眉折腰!加上木秀于林,风必摧之!竞争对手难免妒忌。所以,尖子生步入社会,不一定阳光灿烂艳阳天!从社会来看,论资排辈,官本位,尤其是个别头目顺我者昌,逆我者亡,专门打压敢挑战自己淫威者,置党和国家事业于不顾!大家看一看北大清华的尖子不回国吧!有人一言以蔽之,不爱国!汉奸!卖国贼!我看,也不可能有这么多汉奸和卖国贼!社会或多或少是有原因的!还有人指责我们的教育体制,专培育两脚书箱,迂夫子!真是天大的怨枉!中国科学事业飞速发展,中国人才大量服务于美利坚合众国,难道都是学渣干出来的成绩?恐怕是学渣们往自己的脸上贴金吧!个人事小,国家事大,总要人尽其才物尽其用才好。回答供参考。会比学习差的人要好

学习好的学生毕业后就一定差不了吗对此你怎么看

4,同样都是 高考状元 为什么区别就这么大

1.性别比例变化——“阴盛阳衰”2000年以前,在竞争最为激烈的中国大陆和台湾地区“省级”状元争夺战中,男性占据绝对优势,占比均超7成;大陆男性占71.05%,女性占28.95%;台湾男性占72.55%,女性仅占27.45%。而2000年以后,女性在高考中优势地位突出,巾帼不让须眉所占比例超过男性;其中,大陆状元中,女性占52.64%;香港状元中,男性表现不及女性优秀,女性占58.22%,男性仅占41.78%。图片来源:《2016中国高考状元调查报告》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大致有三:我国社会进步,男女日趋平等,家长愿意为女孩接受优质教育进行投资;高考科目设置中语言类科目偏多,考试内容中考察记忆能力的比例过高;女生心理发育较男生更快心态更稳定,细致耐心度比男生更高。当然,在专业结构比例方面,男女分化差别仍然非常明显。2.北大、清华分列仍最受青睐,港校“优越感”尽失图片来源:《2016中国高考状元调查报告》2005年,香港大学、香港中文大学和香港科技大学等港校,曾发起猛烈攻势,集体挑战北大清华的“霸主地位”,甚至一度取代了复旦、人大、上海交大和中国科大等名校的阵位。然而,近年来,港校对全国“省级状元”的吸引力持续下降,录取省级状元人数逐年下降。图片来源:《2016中国高考状元调查报告》前两年甚至有这样的奇闻……何以至此,值得深思。3.高考状元首选最热门和最赚钱专业调查发现,高考状元们最喜欢报考世界一流水平、世界高水平和中国最顶尖、当下最热门和最赚钱的学科专业,而经管专业最受高考状元青睐,雄居2016中国高考状元最青睐大学专业排行榜冠亚军。图片来源:《2016中国高考状元调查报告》接下来是每经小编认为的重头戏。4.十年追踪调查状元职业现状调查发现,高考状元就业的行业领域分布较为广泛;经济收入和职业地位较高,大多在海峡两岸一线城市和海外从事“高薪职业”。整体而言,状元职业成就平均水平明显高于非状元群体,状元毕业进入职场后,成为世界和两岸各行业“顶尖人才”和“领军人物”偏少,在学术界、专业技术领域就职的状元职业成就较高,表现突出;经商、从政非高考状元所长,职业发展不突出。小编还发现,去年的《中国高考状元调查报告》中有这样几句:在政界中,高考状元职业发展相对普通,出现市长和局长级人物,但未出现省部级以上官员。相比而言,文学传媒法律证券金融等专业技术领域,高考状元的职业成就较高,行业顶尖人才和领军人物频现。(下图可点击放大)图片来源:《2016中国高考状元调查报告》调查还专门提出,高考状元职业发展与常人无异,社会各界应该关心状元的专业选择和职业发展。由此看来,高考状元们混得其实还“不错”吧……但作为普罗大众中的一员,每经小编最后要给大家看点不一样的东西这是网上最近流传的两份名单,小编未能一一核实名单的真伪,有兴趣的同学可以查查。第一份名单:傅以渐、王式丹、毕沅、林召堂、王云锦、刘子壮、陈沆、刘福姚、刘春霖。第二份名单:李渔、洪升、顾炎武、金圣叹、黄宗羲、吴敬梓、蒲松龄、洪秀全、袁世凯。哪份名单上你认识的人多一些?答案揭晓:前者全是清朝科举状元;后者全是当时落第秀才。人生无限!谨以此文宽解所有的考生以及他们的父母。真正的考场其实从来就不在学校!敬请所有考生父母淡定!

文章TAG:中国高考状元调查报告中国  中国高考  高考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