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谁知道帽子王搬到哪啦

唐子巷一个、裴家巷一个

谁知道帽子王搬到哪啦

2,清朝时期的铁帽子王到底是什么官职

铁帽子王并不是官职,而是世袭罔替的爵位,整个清朝只有12位铁帽子王。12位铁帽子王中有8位是清朝开国元勋,其余4位也是立有大功才能获得铁帽子王的“黄金爵位”。在古代,为防止部分功臣的后人“躺在”祖宗的功劳上混吃等死,其爵位是隔代递减的,也就是爵位越传越低,且三代以后即为平民。当然,若是在爵位递减的过程中有杰出子弟立下大功那就要另当别论。这样的制度贯穿封建王朝,清朝也不例外。不同的是,清朝有铁帽子王,铁帽子王的爵位继承不存在递减问题,是真正的“与国同休”。只要清朝还存在,这12位铁帽子王就能享受爵位带来的种种好处。至于其他的普通贵族,则无法享受这样的特殊待遇,只能老老实实地获取重大功劳。当然,铁帽子王的评选十分严格,符合君王心意是最基本的,此外还要立有大功。立有大功这一点在12人中有8人是开国元勋就能体现出来。除了在建立清朝的过程中立下汗马功劳外,八旗贵族很难成为铁帽子王。雍正时期第一位非元勋的铁帽子王诞生了,他就是十三皇子,帮助雍正登上皇位的最大功臣。感念于兄弟感情笃深,加上十三皇子确实有功于社稷,他才能获得铁帽子王的殊荣。至于“马屁精”和珅,尽管很懂“上意”,但他也就混了件黄马褂,铁帽子王的爵位对他来说是可望不可及的存在。虽然铁帽子王并非官职,可具备这种“黄金爵位”的人非富即贵,是普通官员惹不起的存在,就连君王也要好好和他们沟通,毕竟国家有难时还有倚仗他们出力。综上所述,铁帽子王并非官职,而是一种世袭罔替的爵位。
铁帽子王并不是官职,而是世袭罔替的爵位,整个清朝只有12位铁帽子王。12位铁帽子王中有8位是清朝开国元勋,其余4位也是立有大功才能获得铁帽子王的“黄金爵位”。在古代,为防止部分功臣的后人“躺在”祖宗的功劳上混吃等死,其爵位是隔代递减的,也就是爵位越传越低,且三代以后即为平民。当然,若是在爵位递减的过程中有杰出子弟立下大功那就要另当别论。这样的制度贯穿封建王朝,清朝也不例外。不同的是,清朝有铁帽子王,铁帽子王的爵位继承不存在递减问题,是真正的“与国同休”。只要清朝还存在,这12位铁帽子王就能享受爵位带来的种种好处。至于其他的普通贵族,则无法享受这样的特殊待遇,只能老老实实地获取重大功劳。当然,铁帽子王的评选十分严格,符合君王心意是最基本的,此外还要立有大功。立有大功这一点在12人中有8人是开国元勋就能体现出来。除了在建立清朝的过程中立下汗马功劳外,八旗贵族很难成为铁帽子王。雍正时期第一位非元勋的铁帽子王诞生了,他就是十三皇子,帮助雍正登上皇位的最大功臣。感念于兄弟感情笃深,加上十三皇子确实有功于社稷,他才能获得铁帽子王的殊荣。至于“马屁精”和珅,尽管很懂“上意”,但他也就混了件黄马褂,铁帽子王的爵位对他来说是可望不可及的存在。虽然铁帽子王并非官职,可具备这种“黄金爵位”的人非富即贵,是普通官员惹不起的存在,就连君王也要好好和他们沟通,毕竟国家有难时还有倚仗他们出力。综上所述,铁帽子王并非官职,而是一种世袭罔替的爵位。

清朝时期的铁帽子王到底是什么官职

3,清朝铁帽子王啥意思

铁帽子王:指世袭罔替的王爵,它源于清朝的封爵制度,铁帽子王比一般的亲王享有更优厚的待遇和特权。清朝共有12位承袭爵位无需降等的“铁帽子王”,其中八位是在清朝开国之初立下战功的皇亲宗室,因为他们功勋卓绝,所以获得世袭罔替的永久封爵,同时还享有配飨太庙的殊荣。另外四位属于恩封,他们是因在清朝中后期稳固江山中立功而受封的。

清朝铁帽子王啥意思

4,乾隆皇帝只有17个儿子除去早夭的没剩几个为何还要把永珹送人

这个问题有意思第一点:清朝年间的恭亲王府是之前清朝重臣和珅的府邸,后被赐予恭亲王爱新觉罗·奕訢,之后一直称之为恭亲王府。清朝首任恭亲王是爱新觉罗·奕訢(1833年1月11日-1898年5月29日),由道光帝生前册封。爱新觉罗·奕訢,是道光帝第四子,是咸丰帝的弟弟。后加恩和硕恭亲王,世袭罔替。有清以来恭亲王有两人,爱新觉罗·奕訢和其孙傅伟(奕诉其子患天花而死)。第二点:恭亲王管理事务需要兼职其他差使,才能行使管理权,所很难说恭亲王的爵位能管理什么事情。1、恭亲王本身是没有管理权利的,更多只体现皇家地位身份的一种爵位,他仅仅只是一个亲王封号,尤其在清朝,亲王只是有爵位,有厚?的身份象征,如象皇五子 爱新觉罗·奕誴(1831—1889年),为惇勤亲王就是一个闲散亲王,没有管理事务的权利。2、恭亲王如果他要管理事情就必须兼任其他职位。他兼任了什么职位就可以管理相应的事情。恭亲王爱新觉罗·奕訢能管理什么事务那就从他被皇帝任命职务开始计。第一次从政:1853年奉咸丰旨意,恭亲王管理中正殿、武英殿事务。署理领侍卫内大臣,参与京城巡防事宜。在军机处行走,从此打破清代皇子不得干预政务的祖制。那此时恭亲王的权利是来自于授权管理内廷及皇帝安全事务,同时因任命军机处行走职务,协助军机大臣处理事务。然而1855年,因葬生母康慈太后之次日,奉旨罢免一切职务,回上书房读书,仍令内廷行走,管理中正殿等处事务。此时恭亲王只能管理内廷事务。第二次从政:1858-1861奉咸丰旨管理雍和宫事务,又奉旨补授阅兵大臣。补授为内大臣(侍卫处次长官)。管宴大臣。 咸丰十年(1860年),再担任议和大臣,负责与英法联军议和。1861年清政府成立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并担任总理衙门大臣,总理衙门取代理藩院,成为专门的外事机构,办理与各国换约事宜第三次从政1861-1865年,权力最高峰时期,奕訢被授予议政王大臣、军机处领班大臣、身兼宗人府宗令和总管内务府大臣,从而控制皇族事务和宫廷事务大权。他以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王大臣的职务主管王朝外交事务。 此一时期,奕訢总揽清朝内政外交,所有事务,权势最高时期。他促成了同治中兴,奕訢获得“贤王”美称。其间有三次被罢1865年第一次被罢1865同治四年,免去议政王和其他一切职务。奕訢遭受的第一次打击。但因王公大臣求情,一个月后恢复职位,但议政王大臣职位没有恢复。此时的奕訢主要是对所有内政外交,负有军机大臣的建议权,已无决策权1874年第二次被罢同治十三年(1874年)七月十八日,奕訢等十重臣当面劝谏同治帝不要修治圆明园,,同治帝大怒,斥奕訢:“此位让尔,何如?”二十九日,再力谏同治帝,同治帝发朱谕革其亲王世袭罔替,为郡王,仍在军机大臣上行走,次日发布,奕訢的权利日渐衰微。光绪十年(1884年)第三次被罢1884年慈禧太后借口奕訢“委靡因循”,被开去一切职务。成为闲散亲王,无任何权利第四次,光绪二十年(1894年)重新启用奕訢又被起用为领班军机大臣,领班总理衙门大臣,并总理海军,会办军务,内廷行走。但重大事务仍听慈禧意见。奕訢晚年像第二任恭亲王,其孙溥伟袭爵恭亲王,就没有职位,成为闲散亲王创作不易的,谢谢,请关注点赞
这个问题有意思第一点:清朝年间的恭亲王府是之前清朝重臣和珅的府邸,后被赐予恭亲王爱新觉罗·奕訢,之后一直称之为恭亲王府。清朝首任恭亲王是爱新觉罗·奕訢(1833年1月11日-1898年5月29日),由道光帝生前册封。爱新觉罗·奕訢,是道光帝第四子,是咸丰帝的弟弟。后加恩和硕恭亲王,世袭罔替。有清以来恭亲王有两人,爱新觉罗·奕訢和其孙傅伟(奕诉其子患天花而死)。第二点:恭亲王管理事务需要兼职其他差使,才能行使管理权,所很难说恭亲王的爵位能管理什么事情。1、恭亲王本身是没有管理权利的,更多只体现皇家地位身份的一种爵位,他仅仅只是一个亲王封号,尤其在清朝,亲王只是有爵位,有厚?的身份象征,如象皇五子 爱新觉罗·奕誴(1831—1889年),为惇勤亲王就是一个闲散亲王,没有管理事务的权利。2、恭亲王如果他要管理事情就必须兼任其他职位。他兼任了什么职位就可以管理相应的事情。恭亲王爱新觉罗·奕訢能管理什么事务那就从他被皇帝任命职务开始计。第一次从政:1853年奉咸丰旨意,恭亲王管理中正殿、武英殿事务。署理领侍卫内大臣,参与京城巡防事宜。在军机处行走,从此打破清代皇子不得干预政务的祖制。那此时恭亲王的权利是来自于授权管理内廷及皇帝安全事务,同时因任命军机处行走职务,协助军机大臣处理事务。然而1855年,因葬生母康慈太后之次日,奉旨罢免一切职务,回上书房读书,仍令内廷行走,管理中正殿等处事务。此时恭亲王只能管理内廷事务。第二次从政:1858-1861奉咸丰旨管理雍和宫事务,又奉旨补授阅兵大臣。补授为内大臣(侍卫处次长官)。管宴大臣。 咸丰十年(1860年),再担任议和大臣,负责与英法联军议和。1861年清政府成立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并担任总理衙门大臣,总理衙门取代理藩院,成为专门的外事机构,办理与各国换约事宜第三次从政1861-1865年,权力最高峰时期,奕訢被授予议政王大臣、军机处领班大臣、身兼宗人府宗令和总管内务府大臣,从而控制皇族事务和宫廷事务大权。他以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王大臣的职务主管王朝外交事务。 此一时期,奕訢总揽清朝内政外交,所有事务,权势最高时期。他促成了同治中兴,奕訢获得“贤王”美称。其间有三次被罢1865年第一次被罢1865同治四年,免去议政王和其他一切职务。奕訢遭受的第一次打击。但因王公大臣求情,一个月后恢复职位,但议政王大臣职位没有恢复。此时的奕訢主要是对所有内政外交,负有军机大臣的建议权,已无决策权1874年第二次被罢同治十三年(1874年)七月十八日,奕訢等十重臣当面劝谏同治帝不要修治圆明园,,同治帝大怒,斥奕訢:“此位让尔,何如?”二十九日,再力谏同治帝,同治帝发朱谕革其亲王世袭罔替,为郡王,仍在军机大臣上行走,次日发布,奕訢的权利日渐衰微。光绪十年(1884年)第三次被罢1884年慈禧太后借口奕訢“委靡因循”,被开去一切职务。成为闲散亲王,无任何权利第四次,光绪二十年(1894年)重新启用奕訢又被起用为领班军机大臣,领班总理衙门大臣,并总理海军,会办军务,内廷行走。但重大事务仍听慈禧意见。奕訢晚年像第二任恭亲王,其孙溥伟袭爵恭亲王,就没有职位,成为闲散亲王创作不易的,谢谢,请关注点赞上辈创下的基业和累积的荣誉,下辈就躺在上面肆意地挥霍,这样几辈下来,或人丁稀少,或家产败尽!到林黛玉这一代只剩下她孤单一个一脉单传,或许有家产,也被贾家以抚养黛玉的名义给霸占了。
这个问题有意思第一点:清朝年间的恭亲王府是之前清朝重臣和珅的府邸,后被赐予恭亲王爱新觉罗·奕訢,之后一直称之为恭亲王府。清朝首任恭亲王是爱新觉罗·奕訢(1833年1月11日-1898年5月29日),由道光帝生前册封。爱新觉罗·奕訢,是道光帝第四子,是咸丰帝的弟弟。后加恩和硕恭亲王,世袭罔替。有清以来恭亲王有两人,爱新觉罗·奕訢和其孙傅伟(奕诉其子患天花而死)。第二点:恭亲王管理事务需要兼职其他差使,才能行使管理权,所很难说恭亲王的爵位能管理什么事情。1、恭亲王本身是没有管理权利的,更多只体现皇家地位身份的一种爵位,他仅仅只是一个亲王封号,尤其在清朝,亲王只是有爵位,有厚?的身份象征,如象皇五子 爱新觉罗·奕誴(1831—1889年),为惇勤亲王就是一个闲散亲王,没有管理事务的权利。2、恭亲王如果他要管理事情就必须兼任其他职位。他兼任了什么职位就可以管理相应的事情。恭亲王爱新觉罗·奕訢能管理什么事务那就从他被皇帝任命职务开始计。第一次从政:1853年奉咸丰旨意,恭亲王管理中正殿、武英殿事务。署理领侍卫内大臣,参与京城巡防事宜。在军机处行走,从此打破清代皇子不得干预政务的祖制。那此时恭亲王的权利是来自于授权管理内廷及皇帝安全事务,同时因任命军机处行走职务,协助军机大臣处理事务。然而1855年,因葬生母康慈太后之次日,奉旨罢免一切职务,回上书房读书,仍令内廷行走,管理中正殿等处事务。此时恭亲王只能管理内廷事务。第二次从政:1858-1861奉咸丰旨管理雍和宫事务,又奉旨补授阅兵大臣。补授为内大臣(侍卫处次长官)。管宴大臣。 咸丰十年(1860年),再担任议和大臣,负责与英法联军议和。1861年清政府成立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并担任总理衙门大臣,总理衙门取代理藩院,成为专门的外事机构,办理与各国换约事宜第三次从政1861-1865年,权力最高峰时期,奕訢被授予议政王大臣、军机处领班大臣、身兼宗人府宗令和总管内务府大臣,从而控制皇族事务和宫廷事务大权。他以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王大臣的职务主管王朝外交事务。 此一时期,奕訢总揽清朝内政外交,所有事务,权势最高时期。他促成了同治中兴,奕訢获得“贤王”美称。其间有三次被罢1865年第一次被罢1865同治四年,免去议政王和其他一切职务。奕訢遭受的第一次打击。但因王公大臣求情,一个月后恢复职位,但议政王大臣职位没有恢复。此时的奕訢主要是对所有内政外交,负有军机大臣的建议权,已无决策权1874年第二次被罢同治十三年(1874年)七月十八日,奕訢等十重臣当面劝谏同治帝不要修治圆明园,,同治帝大怒,斥奕訢:“此位让尔,何如?”二十九日,再力谏同治帝,同治帝发朱谕革其亲王世袭罔替,为郡王,仍在军机大臣上行走,次日发布,奕訢的权利日渐衰微。光绪十年(1884年)第三次被罢1884年慈禧太后借口奕訢“委靡因循”,被开去一切职务。成为闲散亲王,无任何权利第四次,光绪二十年(1894年)重新启用奕訢又被起用为领班军机大臣,领班总理衙门大臣,并总理海军,会办军务,内廷行走。但重大事务仍听慈禧意见。奕訢晚年像第二任恭亲王,其孙溥伟袭爵恭亲王,就没有职位,成为闲散亲王创作不易的,谢谢,请关注点赞上辈创下的基业和累积的荣誉,下辈就躺在上面肆意地挥霍,这样几辈下来,或人丁稀少,或家产败尽!到林黛玉这一代只剩下她孤单一个一脉单传,或许有家产,也被贾家以抚养黛玉的名义给霸占了。清朝是我国的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在今天十分流行的清宫剧中,我们常会看到皇帝的儿子有亲王,郡王,贝勒,贝子等爵位,清朝的爵位分为了十二等,亲王是最高一等,辅国将军是最低的一等,这些爵位主要是封给皇族宗室,异姓功臣和蒙古贵族。但是通常这些爵位都是世袭递降的,每一代降一级,降到辅国将军一级就不在往下降了,其中有一类爵位是世袭罔替的永久性爵位,还可以享受太庙配祭,这就是满清时期的铁帽子王。铁帽子王也是清朝所有爵位中含金量最高的。看过《雍正王朝》的读者应该就会有印象,八爷逼宫雍正皇帝的时候就是联合了这些个铁帽子王,还把祖制八王议政抬了出来,当然真实的历史上,到了雍正年间,铁帽子王虽然有很高的地位,但是没有任何军政权利,更不可能有能力和皇帝叫板。整个清朝276年,总共就出了12位铁帽子王,清朝初期最先封了六位亲王,和硕礼亲王,和硕郑亲王,和硕睿亲王,和硕豫亲王,和硕肃亲王,和硕庄亲王,两位郡王,多罗克勤郡王,多罗顺承郡王。雍正年间封了十三爷和硕怡亲王,到了晚清时期最后又封了三位铁帽子王,分别是和硕恭亲王,和硕醇亲王,和硕庆亲王。这十二位铁帽子王前面的八位是为清朝打下江山,战功赫赫而受封为世袭罔替的王爵,后面的四位则是帮助当时的皇帝巩固统治,稳定江山而受封的,是有一些区别的,清朝的爵位,包括铁帽子王,都是经过了很长一段时间才确立下来的,最初在努尔哈赤统一女真各部时,让其子孙统领各旗,这时起就已有和硕贝勒的称号称呼旗主,贝勒这个词就有王的意思,但是是什么待遇,地位还在很不明确,到了皇太极建国之后才开始完善颁布爵位制度。在天聪十年(皇太极年号)清朝进行了第一次封爵,加封了亲王,郡王七人,贝勒两人,顺治皇帝继位之后又加封了硕塞为多罗承泽郡王,这时满清初期的八位铁帽子王才正式的定型了,但是要注意的是这个时候的铁帽子王,清王朝没有承认他们世袭罔替的权利,到了乾隆年间,国政基本上稳定了,乾隆皇帝才把诸王世系理清了,正式的确立了清朝初期八大皇族宗室爵位世袭罔替的地位,(当然前提是不犯重大过错,不谋反)也就是我们后来说的清初的八大铁帽子王。今天我们会把一些稳定的工作叫做铁饭碗,铁帽子王这个称呼也是因为爵位世袭罔替而非世袭递降得名,那么铁帽子王到底有多铁呢?《雍正王朝》有一段是邬思道劝十三爷别要铁帽子王,清朝的王爷不像其他朝代有封地,有军队,他们只能住在京城,不能到地方任职,朝廷管理非常严格,就怕挑不出错,就如礼亲王代善的儿子满达海,因为吞占多尔衮家产,导致他死了之后他的长子被削爵为贝勒,铁帽子王被转给了代善另外一位孙子爱新觉罗·杰书,克勤郡王岳托的儿子讷尔图因为殴打下人被削爵,他的弟弟讷尔福袭爵位。通常铁帽子王会代代相传,一直传到没有后人为止,最多的多罗克勤郡王传了十三世,最少的和硕庆亲王只有一代,满清就灭亡了,从这个角度来看,铁帽子王倒是够铁了,只是承袭爵位的这些遗老遗少没那么铁。从根本上来说,满清的爵位制度其实进一步的将权利集中在皇权上,同时又削弱了宗亲旁支的影响力,也不过是稳固统治的手段罢了。
这个问题有意思第一点:清朝年间的恭亲王府是之前清朝重臣和珅的府邸,后被赐予恭亲王爱新觉罗·奕訢,之后一直称之为恭亲王府。清朝首任恭亲王是爱新觉罗·奕訢(1833年1月11日-1898年5月29日),由道光帝生前册封。爱新觉罗·奕訢,是道光帝第四子,是咸丰帝的弟弟。后加恩和硕恭亲王,世袭罔替。有清以来恭亲王有两人,爱新觉罗·奕訢和其孙傅伟(奕诉其子患天花而死)。第二点:恭亲王管理事务需要兼职其他差使,才能行使管理权,所很难说恭亲王的爵位能管理什么事情。1、恭亲王本身是没有管理权利的,更多只体现皇家地位身份的一种爵位,他仅仅只是一个亲王封号,尤其在清朝,亲王只是有爵位,有厚?的身份象征,如象皇五子 爱新觉罗·奕誴(1831—1889年),为惇勤亲王就是一个闲散亲王,没有管理事务的权利。2、恭亲王如果他要管理事情就必须兼任其他职位。他兼任了什么职位就可以管理相应的事情。恭亲王爱新觉罗·奕訢能管理什么事务那就从他被皇帝任命职务开始计。第一次从政:1853年奉咸丰旨意,恭亲王管理中正殿、武英殿事务。署理领侍卫内大臣,参与京城巡防事宜。在军机处行走,从此打破清代皇子不得干预政务的祖制。那此时恭亲王的权利是来自于授权管理内廷及皇帝安全事务,同时因任命军机处行走职务,协助军机大臣处理事务。然而1855年,因葬生母康慈太后之次日,奉旨罢免一切职务,回上书房读书,仍令内廷行走,管理中正殿等处事务。此时恭亲王只能管理内廷事务。第二次从政:1858-1861奉咸丰旨管理雍和宫事务,又奉旨补授阅兵大臣。补授为内大臣(侍卫处次长官)。管宴大臣。 咸丰十年(1860年),再担任议和大臣,负责与英法联军议和。1861年清政府成立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并担任总理衙门大臣,总理衙门取代理藩院,成为专门的外事机构,办理与各国换约事宜第三次从政1861-1865年,权力最高峰时期,奕訢被授予议政王大臣、军机处领班大臣、身兼宗人府宗令和总管内务府大臣,从而控制皇族事务和宫廷事务大权。他以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王大臣的职务主管王朝外交事务。 此一时期,奕訢总揽清朝内政外交,所有事务,权势最高时期。他促成了同治中兴,奕訢获得“贤王”美称。其间有三次被罢1865年第一次被罢1865同治四年,免去议政王和其他一切职务。奕訢遭受的第一次打击。但因王公大臣求情,一个月后恢复职位,但议政王大臣职位没有恢复。此时的奕訢主要是对所有内政外交,负有军机大臣的建议权,已无决策权1874年第二次被罢同治十三年(1874年)七月十八日,奕訢等十重臣当面劝谏同治帝不要修治圆明园,,同治帝大怒,斥奕訢:“此位让尔,何如?”二十九日,再力谏同治帝,同治帝发朱谕革其亲王世袭罔替,为郡王,仍在军机大臣上行走,次日发布,奕訢的权利日渐衰微。光绪十年(1884年)第三次被罢1884年慈禧太后借口奕訢“委靡因循”,被开去一切职务。成为闲散亲王,无任何权利第四次,光绪二十年(1894年)重新启用奕訢又被起用为领班军机大臣,领班总理衙门大臣,并总理海军,会办军务,内廷行走。但重大事务仍听慈禧意见。奕訢晚年像第二任恭亲王,其孙溥伟袭爵恭亲王,就没有职位,成为闲散亲王创作不易的,谢谢,请关注点赞上辈创下的基业和累积的荣誉,下辈就躺在上面肆意地挥霍,这样几辈下来,或人丁稀少,或家产败尽!到林黛玉这一代只剩下她孤单一个一脉单传,或许有家产,也被贾家以抚养黛玉的名义给霸占了。清朝是我国的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在今天十分流行的清宫剧中,我们常会看到皇帝的儿子有亲王,郡王,贝勒,贝子等爵位,清朝的爵位分为了十二等,亲王是最高一等,辅国将军是最低的一等,这些爵位主要是封给皇族宗室,异姓功臣和蒙古贵族。但是通常这些爵位都是世袭递降的,每一代降一级,降到辅国将军一级就不在往下降了,其中有一类爵位是世袭罔替的永久性爵位,还可以享受太庙配祭,这就是满清时期的铁帽子王。铁帽子王也是清朝所有爵位中含金量最高的。看过《雍正王朝》的读者应该就会有印象,八爷逼宫雍正皇帝的时候就是联合了这些个铁帽子王,还把祖制八王议政抬了出来,当然真实的历史上,到了雍正年间,铁帽子王虽然有很高的地位,但是没有任何军政权利,更不可能有能力和皇帝叫板。整个清朝276年,总共就出了12位铁帽子王,清朝初期最先封了六位亲王,和硕礼亲王,和硕郑亲王,和硕睿亲王,和硕豫亲王,和硕肃亲王,和硕庄亲王,两位郡王,多罗克勤郡王,多罗顺承郡王。雍正年间封了十三爷和硕怡亲王,到了晚清时期最后又封了三位铁帽子王,分别是和硕恭亲王,和硕醇亲王,和硕庆亲王。这十二位铁帽子王前面的八位是为清朝打下江山,战功赫赫而受封为世袭罔替的王爵,后面的四位则是帮助当时的皇帝巩固统治,稳定江山而受封的,是有一些区别的,清朝的爵位,包括铁帽子王,都是经过了很长一段时间才确立下来的,最初在努尔哈赤统一女真各部时,让其子孙统领各旗,这时起就已有和硕贝勒的称号称呼旗主,贝勒这个词就有王的意思,但是是什么待遇,地位还在很不明确,到了皇太极建国之后才开始完善颁布爵位制度。在天聪十年(皇太极年号)清朝进行了第一次封爵,加封了亲王,郡王七人,贝勒两人,顺治皇帝继位之后又加封了硕塞为多罗承泽郡王,这时满清初期的八位铁帽子王才正式的定型了,但是要注意的是这个时候的铁帽子王,清王朝没有承认他们世袭罔替的权利,到了乾隆年间,国政基本上稳定了,乾隆皇帝才把诸王世系理清了,正式的确立了清朝初期八大皇族宗室爵位世袭罔替的地位,(当然前提是不犯重大过错,不谋反)也就是我们后来说的清初的八大铁帽子王。今天我们会把一些稳定的工作叫做铁饭碗,铁帽子王这个称呼也是因为爵位世袭罔替而非世袭递降得名,那么铁帽子王到底有多铁呢?《雍正王朝》有一段是邬思道劝十三爷别要铁帽子王,清朝的王爷不像其他朝代有封地,有军队,他们只能住在京城,不能到地方任职,朝廷管理非常严格,就怕挑不出错,就如礼亲王代善的儿子满达海,因为吞占多尔衮家产,导致他死了之后他的长子被削爵为贝勒,铁帽子王被转给了代善另外一位孙子爱新觉罗·杰书,克勤郡王岳托的儿子讷尔图因为殴打下人被削爵,他的弟弟讷尔福袭爵位。通常铁帽子王会代代相传,一直传到没有后人为止,最多的多罗克勤郡王传了十三世,最少的和硕庆亲王只有一代,满清就灭亡了,从这个角度来看,铁帽子王倒是够铁了,只是承袭爵位的这些遗老遗少没那么铁。从根本上来说,满清的爵位制度其实进一步的将权利集中在皇权上,同时又削弱了宗亲旁支的影响力,也不过是稳固统治的手段罢了。首先那个不叫送人,那是出继,是等那些无后的王爷死后才去继承他们的爵位,不是他们活着的时候就送给他们养;其次乾隆出继的儿子不止四阿哥永珹出继履亲王允裪为孙,还有六阿哥永瑢出继慎郡王允禧为孙。关于为什么要把皇子出继给其他王爷,那是至少有四点好处。先强调一下皇室出继和送养的区别。皇室出继不是寻常百姓那种把孩子过继给叔伯兄弟,直接就把孩子送到人家家里去养了。皇室的出继只是等那些没有子嗣的王爷去世之后,再确定由别人入继这个王爷的名下为子或者孙,从而继承去世的王爷的爵位。这个不是从小送养,而是在死后才过继到对方名下。乾隆二十三年五月,慎郡王允禧(康熙第二十一子)去世,其二子皆早逝,无后,次年十二月,乾隆以皇六子永瑢出继为慎郡王允禧之孙,封贝勒(清朝除铁帽子王外都降级世袭,亲王降为郡王,郡王降为贝勒,以此类推)。乾隆二十八年七月,履亲王允裪(康熙第十二子)去世,其六子皆早逝,十一月以皇四子永珹出继履亲王允裪之后,袭爵为履郡王。然后就来说说正题,皇子出继其他王爷之后的好处:一、减少皇位继承人的争夺,为心目中的储君铺路。虽然乾隆子嗣不如康熙多,但仍然不算很少,存在继承人争端的问题。康熙年间九子夺嫡的惨烈教训,雍正继位后采用秘密建储制度,将内定的继承人名字写在传位诏书中藏于正大光明匾后。乾隆继位后也效仿,但是他属意的两个嫡子皇二子永琏和皇七子永琮先后早夭,又形成了没有明确继承人的状态。这种情况下,几个年长的皇子都是皇位有力竞争者,难保不会出现康熙年间的惨剧。不过随着时间推移,乾隆逐渐将目光锁定于皇五子永琪身上,认为他才是继承皇位最好的人选(乾隆晚年曾多次对人说起论才德永琪最适合继承皇位)。但是永琪出身并不十分高贵,排行第五竞争力又不够,所以就要把其他几个年长皇子逐步排除出皇位竞争。皇长子永璜、皇三子永璋因为在乾隆十三年富察皇后去世时没有表现出足够的哀悼而被乾隆训斥没有资格继承皇位,二人也先后在乾隆十五年和二十五年郁郁而终。在乾隆二十四年和二十八年再先后将皇六子永瑢和皇四子永珹出继后,前七个年长皇子中仍然活着并且名分上还算乾隆儿子的就只剩永琪一个。于是,乾隆三十年,正式封年仅二十五岁的永琪为荣亲王,诸子中爵位最高(其余活着的皇子中除了出继的永珹为郡王、永瑢为贝勒外,都没有爵位)。可惜永琪命不好,几个月后就发病去世,乾隆再次陷入没有理想继承人的窘境。二、给没办法继位的皇子更高的爵位。除了非常明显地给心目中的继承人铺路之外,把皇子中出继其实也是对这些皇子好。虽然论出身皇子最为尊贵但毕竟皇子太多,要一个个论资排辈,还要看他们的母家是否尊贵,看他们个人的品德才能。所以很多皇子混到皇帝去世都没有一个封爵,甚至不少比皇帝死的都早,还只是普通皇子,连个贝子都没当上,只能追封。所以如果成为其他王爷的后嗣,就直接可以获得更高的爵位,算是给他们补偿。比如永珹获得履郡王爵位,就是乾隆朝第一个活着获封的王爵(永璜的定亲王是死后追封),永瑢的贝勒也是获封最早的贝勒。三、向宗室显示皇帝厚恩。之前说了,皇子地位高于其他宗室之子,那由皇子过继其他宗室,属于一种降尊纡贵的行为。至少在形式上,这是皇帝对这个宗室的极高恩赐。只有重要的亲族王爷才有这个资格获得皇子入继。所以,这也是皇帝显示对宗室的厚恩。虽然死去的王爷看不到,但至少能做给其他活着的王爷看,表示皇恩浩荡。四、拉近宗室与皇帝的血缘关系。封宗室为王,前期来说都是为了以血缘巩固皇权。但是一代代传下去,随着血缘逐渐边远,关系也越来越疏远,但是这些王爷的地位、势力多少还有一些。万一真的对皇帝起了异心个,难免是个祸患。所以,对这些无后的王爷用皇子过继过去,远支宗室就会变成近支,血缘关系重新得到了巩固。

5,大胡同帽子王门店地址

大胡同批发市场老楼二楼,具体摊位号不清楚,到二楼应该很好找到。
可以私聊我~

6,铁帽子王是什么王他们能享受哪些特别待遇

铁帽子王是大清的王爵,甚至比一般的亲王享有更优厚的待遇和特权。大清王朝“铁帽子王”之爵位一共有12个,其中八位是清朝开国之初立下战功的皇亲宗室,至于另外四个也是大有来头。他们是雍正的铁哥们老十三和硕怡亲王胤祥以及晚清时期硕恭亲王奕欣,和硕醇亲王奕譞与和硕庆亲王奕劻。其实封建社会中,不管哪个朝代都会有这样或那样的爵位甚至贵族。究其原因无外乎是论功行赏了,哪个皇帝都不是单打独斗建立一个王朝的。这里面有自己家族的人甚至很多哥儿们兄弟。所以在建功立业之后,往往不可能忘记这些人,尤其是自己家族的人。虽然他们与皇位无缘了,但是也不可能把他们当成一般的老百姓。在大清也是如此,清朝的爵位主要是分为亲王、郡王、贝勒等贵族名称,随着清朝的发展,皇室成员越来越多,并且皇帝的儿子一定会被封为亲王。但是家族开枝散叶,绝对不可能像明朝那样,否则就不可控了。所以清朝的爵位一般情况下会降级的。也就是说,从第一代开始,始终在逐次降爵的。然而,大清还有一种,不需要,而是世袭罔替的,就是自己的子孙后代都是如此。这个就是铁帽子王,从称呼上看也够唬人的。那么铁帽子王有什么待遇和特权呢?我们知道爵位和官职还是有很大区别的,不管做再大的官,哪怕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可是不能世袭,对于后代子孙而言,虽然有一定好处,但是至于将来如何,全凭个人造化了。可是封爵就大不相同了,拥有爵位的官员,可以把爵位传给子孙,这可是世代传承的铁饭碗,很多人还是很羡慕的。而铁帽子王就更不一样了。首先铁帽子世袭罔替,隔代不降爵。至于待遇方面也很优厚,岁俸银1万两,禄米1万斛。同时还会赐予世袭罔替王府,又叫铁帽子王府。虽然铁帽子王是王爷,但是跟明朝那样的分封制大为不同,没有封地,没有军队,他们都被集中在京城。更何况,清朝是中央集权达到巅峰的时候,这些铁帽子王其实并不铁,得罪了皇帝,照样被法办。
铁帽子王是大清的王爵,甚至比一般的亲王享有更优厚的待遇和特权。大清王朝“铁帽子王”之爵位一共有12个,其中八位是清朝开国之初立下战功的皇亲宗室,至于另外四个也是大有来头。他们是雍正的铁哥们老十三和硕怡亲王胤祥以及晚清时期硕恭亲王奕欣,和硕醇亲王奕譞与和硕庆亲王奕劻。其实封建社会中,不管哪个朝代都会有这样或那样的爵位甚至贵族。究其原因无外乎是论功行赏了,哪个皇帝都不是单打独斗建立一个王朝的。这里面有自己家族的人甚至很多哥儿们兄弟。所以在建功立业之后,往往不可能忘记这些人,尤其是自己家族的人。虽然他们与皇位无缘了,但是也不可能把他们当成一般的老百姓。在大清也是如此,清朝的爵位主要是分为亲王、郡王、贝勒等贵族名称,随着清朝的发展,皇室成员越来越多,并且皇帝的儿子一定会被封为亲王。但是家族开枝散叶,绝对不可能像明朝那样,否则就不可控了。所以清朝的爵位一般情况下会降级的。也就是说,从第一代开始,始终在逐次降爵的。然而,大清还有一种,不需要,而是世袭罔替的,就是自己的子孙后代都是如此。这个就是铁帽子王,从称呼上看也够唬人的。那么铁帽子王有什么待遇和特权呢?我们知道爵位和官职还是有很大区别的,不管做再大的官,哪怕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可是不能世袭,对于后代子孙而言,虽然有一定好处,但是至于将来如何,全凭个人造化了。可是封爵就大不相同了,拥有爵位的官员,可以把爵位传给子孙,这可是世代传承的铁饭碗,很多人还是很羡慕的。而铁帽子王就更不一样了。首先铁帽子世袭罔替,隔代不降爵。至于待遇方面也很优厚,岁俸银1万两,禄米1万斛。同时还会赐予世袭罔替王府,又叫铁帽子王府。虽然铁帽子王是王爷,但是跟明朝那样的分封制大为不同,没有封地,没有军队,他们都被集中在京城。更何况,清朝是中央集权达到巅峰的时候,这些铁帽子王其实并不铁,得罪了皇帝,照样被法办。

7,铁帽子王是什么意思

铁帽子王"指的是:清朝可以世袭罔替的王爵,按清朝定制,一般的王只能世袭,也就是只能传给他的长子仅一代!而世袭罔替是指代代相传!清初受封的礼亲王代善、郑亲王济尔哈朗、睿亲王多尔衮、豫亲王多铎、肃亲王豪格、和硕承泽亲王硕塞、克勤郡王岳托,和顺承郡王勒克德浑、雍正时怡贤亲王、同治时恭亲王、光绪时醇亲王、庆亲王共十二个王可以世袭罔替外,其余宗亲世爵只能世袭。
铁帽子王,是指世袭罔替的王爵,其身份高贵且封爵像铁般牢固,在清朝国祚二百六十八年加上在关外时期约近三百年的漫长岁月之中,获此殊荣的满清贵胄仅有十二家,分别为礼亲王、郑亲王、睿亲王、豫亲王、肃亲王、庄亲王、克勤郡王、顺承郡王、怡亲王、恭亲王、醇亲王,以及庆亲王。

文章TAG:铁帽子王是什么铁帽子王  帽子  是什么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