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环保作文结合4年级下册第15课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对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人教版第八册的一篇课文。这篇课文属书信体的文章,是一个中国孩子写给联合国秘书长加利先生的一封信。信中深切地缅怀父亲,并代表中国孩子向整个国际社会呼吁:要和平,不要战争!本文情感强烈,饱含着一个孩子失去亲人的悲愤和对和平无比渴望的真挚情感,读来感人肺腑、催人泪下。教学这篇课文一是缅怀那些为维护世界和平而英勇献身的英雄,引导学生从小放眼世界,关注国际局势,树立热爱和平,维护和平的信念;二是进一步学习理解含义深刻句子的方法,体会这些句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预设目标:1.认识18个生字,学会14个生字,正确读写 “执行、维护、给予、素质、沉浸、凯旋、遗体、硕士、贡献、圣坛、威胁、呼吁、妻子、充满”等词语。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3.学会运用边读边想象画面、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体验和获取的材料等方法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感悟雷利失去亲人的悲愤、对和平的无比渴望和呼吁和平的真挚感情。4.能联系实际谈自己学习课文的感受,树立热爱和平、维护和平的信念。预设重、难点: 重点:通过对重点词句的诵读导引、涵咏品味,感悟爸爸为维护和平壮烈牺牲的英勇形象和失去亲人的悲愤,从而体会和平的可贵和对和平的无比渴望以及热切呼吁和平的真挚感情。难点:理解“和平之神并没有永驻人间”“世界并不太平……”等含义深刻的句子,树立维护和平的观念。教学准备:教师:多媒体课件。学生:(课前预习)1.自学生字新词,争取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2.初步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并查阅有关资料。预设流程:第一课时一、创设情境,引出“呼声”。——入情二、 1、播放课件:学生聆听配乐诗朗诵《和我们一样享受春天》(节选)及观看一组有关战争的图片。 2、面对此情此景,你有什么感受?(设计意图:由于我们的学生生活在中国这片和平的圣土上,对于战争,他们缺乏深入的了解。为此,教者创设声像情境,努力实现诗歌、诵读、战争画面的整合,借助视听冲击,达到拓展课程资源,铺垫史实背景,缩小情感落差,把握情绪基调,营造解读期待的目的。在学生了解了战争给我们带来的灾难是何等的痛苦,自身情感与作者产生共鸣后,学生畅言个性化表达。)3、谈话导入课题。三、以疑导引,聚焦“呼声”。——传情1、 据题质疑: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2、 学生质疑。预设问题一:这个中国孩子是谁? 预设问题二:他发出什么样的呼声?预设问题三:为什么他会发出这样的呼声?预设问题四:难道这只是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吗?(教学策略:以学定教。)2、学生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把读不好的地方多读几遍。3.教师巡视指导,点拨。4.检查读书情况。依据学情,教师适时点拨指导识字,学词,读句,并渗透学法指导,以达到读通课文的目的。带着问题自由地读读课文,用笔圈出难读的词多读几遍,注意读准字音。2.检查词语朗读情况:轻纱 薄雾 草丰林茂 繁花似锦 古树参天 著名古刹轻柔 清脆 清纯悦耳 悠悠扬扬 厚重回响 雄浑磅礴(bo)(1)第一组注意教音:薄(bo)雾 著名古刹(cha))。(2)第二组注意通过朗读来区分词语的意思。四、探究“呼声”,感悟父亲形象。——动情1、 层递性拓展训练:爸爸在战争中牺牲了,那他是个怎样的父亲?(设计意图:以加利先生评价爸爸的一句话中的“卓越”一词为支点,进行层递性拓展:在学生通读课文后,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找出有关语句,抓住关键词,运用语言多角度多层面谈谈自己眼中的雷利的父亲是个怎样的人。)2、情境创设:①雷利多么热切地盼望爸爸凯旋回来,把那顶蓝盔戴在自己头上。爸爸回来了,可以和雷利一起干什么?②飞机已经在机场的上空盘旋,近了,更近了……雷利仿佛看到了什么?他会说些什么?(设计意图:通过引导学生想象,再现雷利一家其乐融融的幸福生活场景,形成蕴生活、引导、想象于一体的多元、递进的新情境,与下文的不幸形成强烈的对照。)五、潜心会文,体味丧父之痛。——煽情1、多媒体播放哀乐,并再现灵枢归来的场景。(依据学情,重点感悟)相机出示:语段一:“ 现在这顶蓝盔回来了,……腕上的手表浸满了凝固的血。”语段二:“ 啊,我听见了,妈妈听见了,……和平!和平!和平!”(抓住染红、浸满等关键词,揣摩体味,采用齐读、配乐情境引读、个别读、分组读等多种形式读。)2、此时此刻,如果你是雷利,面对爸爸的遗体,你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教学策略:换位思考,移情体验。)3、学生自由读文,思考:在第2自然段里,哪些句子最能打动你,说说你的感受。(依据学情,重点感悟)相机出示语段:“两年多来,我们全家沉浸在失去亲人的巨大悲痛中,……我一定送你一顶蓝盔。” (抓住关键词,揣摩体味,采用想象引读、自由读、齐读、评价读,比赛读,范读、创设情境读等多种形式读。)(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展开与文本,深入对话,对雷利的“丧父之痛”有了深切体会,进一步升华情感。) 六、激发想象,训练表达。——激情此时此刻,你想对(雷利、雷父、雷母、加利先生)(任选)说:“ ”(设计意图:抓住学生内在多元、鲜明的感受,内化为情感,转化为写作迁移训练。) 布置作业收集有关战争的资料,下节课和同学们继续交流。第二课时(简案)一、 自主探究,体会世界并不太平。小组学习,全班交流。二、 拓展实践,升华情感。——延情1、作为一名新世纪的少年儿童,为了制止战争,维护和平,我们能做些什么?2、同桌讨论,汇报交流。3、总结升华。三、 指导十四个生字的书写。1.指导观察字形,说说写时要注意什么?2.学生自由书写。3.小结书写情况。四、 拓展与作业。1.学生质疑。2.作业:给那些深受战争苦难的外国小朋友写封信。 教学设计说明 一、文本内容简析《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人教版第八册的一篇课文。这篇课文属书信体的文章,是一个中国孩子写给联合国秘书长加利先生的一封信。信中深切地缅怀父亲,并代表中国孩子向整个国际社会呼吁:要和平,不要战争!本文情感强烈,饱含着一个孩子失去亲人的悲愤和对和平无比渴望的真挚情感,读来感人肺腑、催人泪下。教学这篇课文一是缅怀那些为维护世界和平而英勇献身的英雄,引导学生从小放眼世界,关注国际局势,树立热爱和平,维护和平的信念;二是进一步学习理解含义深刻句子的方法,体会这些句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文本生长点分析“动态生成”是新课程改革倡导的重要理念。语文课堂的生成应是价值引导下的自主建构。根据学生的阅读心理特征,对照教学目标,导学本课,可抓住以下几个生长点达成生成的自主建构。1.在情境中生成建构:本课伊始,让学生听《和我们一样享受春天》(节选)诗歌朗诵及观看一组有关战争的画面,通过声像创设情境,学生“入境始为亲”,师相机导之:面对此情此景,你有何感想?“情动辞发”,学生畅言个性化表达。2.在引读中生成建构:“语言有温度,字词知冷暖。”教学时应注意抉微探幽,引领学生“抽丝剥笋”,亲历文本,努力破解语言隐含的信息。在徜徉语言之河后,学生自然生发情感及个性感悟。如:抓住“两年多来”,“对妻子说”“对儿子说”“听见了”“呼唤的是”等,挖掘其情感内涵,采用想象画面、回旋复沓式的引读方式,学生切己体察,从不同角度、不同对象、不同方式展开多维体验,把对文章的内涵理解引向深入,最终努力达到人文合一的境界。3.在品读中生成建构:以加利先生评价爸爸的一句话中的“卓越”一词为支点,进行层递性拓展,在学生通读全文后,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找出有关语句,抓住关键词,说说:雷利的父亲是怎样的一个父亲?学生在潜心会文之后,运用语言多角度多层面谈雷利眼中的父亲——自己眼中的雷父是个怎样的人?4.在想象中生成建构:教师抓点辐射,唤起共鸣:雷利多么热切地盼望爸爸凯旋回来,把那顶蓝盔戴在自己头上。爸爸回来了,可以和雷利一起干什么?通过引导学生想象,再现雷利一家其乐融融的幸福生活场景,形成蕴生活、引导、想象于一体的多元、递进的新情境,与下文的不幸形成了强烈比照。5.在“移情”中生成建构:设计“此时此刻,如果你是雷利,面对爸爸的遗体,你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呢?”这一叩问,这里配哀乐,并辅以灵柩归来的场景。教师借助“换位思考,移情体验”策略,带领学生走进角色,实现师生之间、师生与文本之间产生三维互动,催生心灵震撼,达到 “一石二鸟”的功效——既有效开发教学资源,又提升了学生情感。6.在对话中生成建构:引导学生读第2自然段,谈谈在段中哪些句子最能打动你,并说说你的感受。在学生展开与文本深入对话,并对雷利的“丧父之痛”有了深切体悟之后,师追问:此时此刻,你想对雷利说些什么?进一步升华情感,交融情理。三、设计构想“动态生成”是新课程改革倡导的重要理念。而《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一课以“呼声”起首,以“悲愤”贯之,以“渴盼”作结。全文落点在“呼声”,“呼声”承载的“惋惜”、“悲痛”、“愤恨”、“渴盼”等情感意向如一红线贯穿全文始终。基于这样的理念,再注目文本情真意挚的写作特色,我设想本课第一课时教学将着眼于“情”,扎根于“言”,采取 “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教学总策略,运用 “以疑导引,细读文本,动态生成”这一模式进行本课时教学。教学时以“情”为切入口,顺学而导,让学生在师生多元互动对话中,在情感多向交流碰撞中,受到人文精神的浸染,使自身情感脉搏与作者情感脉搏形成强烈共振,最终求得学生语言与精神的同构共建,和谐发展。因此,我试图从以下三方面构想教学:(一)一条主线,两个板块,全息阅读。教学时,可抓住“一条主线”: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要和平,不要战争!”“两个板块”:“感悟父亲形象”和“体味丧父之痛”,凭藉“呼声”提揳全文,两个板块整体规划,以简驭繁,凸显重点,做到“有所不为有所为”。(二)以疑导引,细读文本,实现生成建构。教学时,可努力营造轻松和谐的对话氛围,在学生据题质疑后,聚焦“呼声”,细读文本,充分把握言意融合的文本生长点。引导学生在诗歌与画面的视听情境中,在品读父亲形象中,在“两年多来”, “呼唤的是”等的引读中,在对父亲履约如期而归的想象中,在“你是雷利,会说些什么?”的“移情换位”中,在“你想对雷利说些什么?”的对话中自主建构,逐层推进,把多元理解与语言品味紧密结合起来。(三)顺应言语欲求,引导潜心会文,激情诵读。首先,开课伊始,教者可创设声像情境,实现诗歌诵读战争画面的整合,借助视听冲击,达到拓展课程资源,铺垫史实背景,缩小情感落差,把握情绪基调,营造解读期待的目的;其次,在文本解读中,紧扣一个“情”字,抓住一个“愤”字,引导学生含英咀华,以心契心,此“情”此“愤”,感同身受。“道始于情”,教学时可用语言传情,用幸(对雷利父亲履约而归的幸福场景的想象)与不幸(雷利父亲牺牲)的比照参读铺垫,用哀乐渲染,引导学生在对文本言语材料的深度拓展中,披文入情,激情诵读,积累语言,培养语感。其间的读可以有侧重情感表达的外显的有声有色的练读、演读、悟读等,也可以有侧重于思考与想象内隐的默读、想象读等。

环保作文结合4年级下册第15课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对

2,结合林子静老师的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教学案例举例谈谈

这100积分不好拿哦.

结合林子静老师的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教学案例举例谈谈

3,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教案谢尚江第一单元1、古诗词三首 2、桂林山水 3、记金华的双龙洞 4、七月的天山 语文园地一第二单元5、中彩那天 6*万年牢 7、尊严 8、将心比心 语文园地二第三单元9、自然之道 10、黄河是怎样变化的 11、蝙蝠和雷达 12、自然的启示 语文园地三第四单元13、夜鹰的歌声 14、小英雄雨来 15、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16、和我们一样享受春天 语文园地四 第五单元17、触摸春天 18、永生的眼睛 19、生命生命 20、花的勇气 语文园地五第六单元21、乡下人家 22、牧场之国 23、古诗词三首 24、麦哨 语文园地六第七单元25、两个铁球同时着地 26、全神贯注 27、鱼游到了纸上 28、父亲的菜园 语文园地七第八单元29、语言两则 30、文成公主进藏 31、普罗米修斯 32、渔夫的故事教学进度: 时间 教学内容第1 –3周 第1单元 第4 –5周 第2单元 第6 –7周 第3单元 第8 –9周 第4单元 第10 –11周 第5单元 第12 –13周 第6单元 第14 –15周 第7单元 第16 –17周 第8单元 第18 –20周 全面复习第一单元教学目标:1. 读懂三首古诗,感悟每首诗中描绘的独特景色,体会表现手法。2.通过自读自悟,领悟作者细致观察、抓住特点、运用对比描写景物的方法。3.了解作者的游览顺序,练习给课文编提纲。教学重难点:通过自读自悟,领悟作者细致观察、抓住特点、运用对比描写景物的方法。教时:13课时1.《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 读懂三首古诗,感悟每首诗中描绘的独特景色,体会表现手法。2. 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意思,并由此想象画面。3. 会认读本课中“螺”“谙”等生字,会写“亭”“庭”“潭”“螺”“谙”5个生字,理解“闲”“厌”“和”“谙”等词在诗句中的意思。4. 有感情地朗读、背诵三首诗,默写《独坐敬亭山》《望洞庭》。5. 搜集、背诵别的描写山水风光的古诗。重难点:1. 感悟诗中描写的景色,想象美好画面。2. 有感情地朗读、背诵三首诗,默写《独坐敬亭山》《望洞庭》。预习:1. 自学生字,读熟三首诗。2. 借助注释试讲诗意,画出有疑问的地方。3. 搜集别的描写山水风光的古诗。课时:2—3节第一节教学目标:掌握生字词,读熟三首诗,理解大意。教学过程:一、谈话引入: 假期里,很多同学都出去旅游了,祖国名山大川的壮丽风光一定在你脑海中留下了深刻印象。你能用简要的话语介绍你所看到的名山大川吗?  今天,我们还要从三首古诗中感受一下古代大诗人笔下的山山水水是什么样的。二、读课题,指名读三首古诗。(检查通过预习对课文熟悉的情况)三、指名认读生字,提示应注意的地方。    亭庭——指导读准后鼻音    谙——暗:区别音、形、意四、分组学习1. 读熟三首诗2. 借助注释在组内试讲每首诗大意。3. 交流预习中的疑问,组内解疑。五、班内交流汇报小组学习情况。六、作业:1. 抄写生字。2. 读、背三首诗。第二、三节 教学目标:通过想象,进一步感受每首诗所表现的美好意境及表达方法,背诵、默写。教学过程:一、吟诵、理解〈独坐敬亭山〉1. 议:诗中除了敬亭山还提到哪些事物,分别是什么样的?  鸟:多、高飞无影  云:少(孤)慢慢飘走(闲)  ——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话描述画面2. 在诗人笔下,万物似乎都与人相通,是有感情的,请你从诗中找出这样的词句。  闲、相看两不厌——体会诗中拟人的表现手法。3. 教师简介写作背景,让学生粗略了解诗中寄寓的情感。  此诗是李白在政治上受挫,心情郁闷时所作,因此通过众鸟高飞、孤云闲浮、人与山“相看两不厌”来表达自己抱负不得施展,有志难酬的无奈。读起来使人产生一种失落、孤独之感。4. 指导背诵《独坐敬亭山》二、吟诵、理解〈望洞庭〉1. 试用自己的话描述诗中所写的洞庭湖景色,看谁描述得最美。  此环节注意提示学生在描述中突出:(1)湖光和月光的交融和谐;湖面的光亮平静。(2)白银盘和青螺分别所指。  ——从诗中不但看出洞庭的山美水美,还看出那天夜里的月色很美。2. 从诗中哪些地方看出诗人是站在湖边往远处看的?3. 诗人通过恰当的比喻把洞庭秀色写得惟妙惟肖,请找出诗中的比喻。二句,把光亮平静的湖面比作未经打磨的镜子。四句,把月光下的湖面比作银盘,把湖中的君山比作青螺。4. 指导背诵《望洞庭》三、吟读、理解《忆江南》1. 释题:忆,在此当回忆讲。“忆江南”为词牌。2. 根据学生可能产生的疑问补充注释。(旧:过去胜:超过)3. 说说你从这首词中体会到怎样的景色,诗人用什么手法来表现这样的景色的。(太阳升起的时候,天空布满火红的朝霞,江边的花朵被映照得比燃烧着的火焰还要红;那一江春水像蓝草一样青绿,像晶莹的翡翠。——比较、比喻)4. 请联系前面几句诗的意思,把最后的反问句写完整。江南的景色,让我怎能?5. 指导背诵《忆江南》四、交流搜集的其它描写山水风光的古诗。1. 白居易所作《忆江南》另两首 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何日更重游? 江南忆,其次忆吴宫:吴酒一杯春竹叶,吴娃双舞醉芙蓉。早晚复相逢。2. 其它描写山水风光的古诗 《鹿砦》《望庐山瀑布》《滁州西涧》《山行》《小池》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等五、作业:1.默写《独坐敬亭山》《望洞庭》。2.选画一首古诗所表现的画面。教后记:通过搜集、背诵别的描写山水风光的古诗,增长学生的知识积累。2.《桂林山水》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通过自主学习,认识生字、新词。2.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3.读中入景,读中悟情,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感受桂林水的美,感受课文的语言美。4.通过自读自悟,领悟作者细致观察、抓住特点、运用对比描写景物的方法。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感受漓江江水、桂林山水独特的美。教学难点:通过自读自悟,领悟作者细致观察、抓住特点、运用对比描写景物的方法。教学准备:桂林山水的挂图或有关录象等。学生外出旅游拍的风景照。教学设计:一、故事导人,激发兴趣;1.同学们,去年暑假,老师有幸去广西桂林游玩一趟,那满眼的画山绣水,真是大自然的千古杰作,使人心旷神怡。那里的山石、河流、小桥、树木几乎都流传着一段段动人的神奇故事。如父子岩,据说古时候有姓龙的父子两人,他们的造船手艺非常高超,造的船不但粮食装得多,行驶起来也跟箭一样快。不料,一个姓万的员外看中了他们的手艺,死逼着他们替他赶造一条大船,准备搜刮老百姓的粮米,用来献给皇帝买官做。粮米被他搜刮空了,岂不要饿死老百姓吗?龙家父子不肯干。他们听说“桂林山水甲天下”,就慕名来到桂林,藏到这儿的岩洞里,因为缺吃的,最后饿死了。父子岩就这样得了名。另外,桂林山水的绮丽景色中还有象鼻山、斗鸡山、磨米山、寡婆桥、望夫石……同学们有没有兴趣去欣赏呢?再听听那神奇的故事呢?2.今天,老师要和你们一起去观赏桂林山水,去领略它独特的美。坐稳你们的小船,我们出发了。二、整体感知,带人情境。1.范读课文。(播放桂林山水的录像) 2.此时,你最想说的一句话是什么?(让学生说出自己真实的感受) 3.小结,并引读第一节。怪不得人们都说;“桂林山水甲天下”。(板书:甲天下)三、精读第二节,体会感情。1.自由朗读。  要求:把最吸引你、最美的地方用笔划出来,好好地练一练,把感受到的美用朗读表达出来,说说你为什么这么读。2.交流朗读,在读中体会水的:“静”、“清”、“绿”。  出示文字: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1)通过范读、指名读、齐读等形式,突出漓江水的静、清、绿。(“静”这句读得轻而缓慢,让人感到水在轻轻地慢慢地流;“清”这句读出惊喜,读得让大家都看见江底的沙石;“绿”这句读出赞叹之情。)(2)感悟作者表达“绿”的精妙。  引导学生把“无瑕的翡翠”与“碧绿的草坪、“绿色的玻璃”加以比较,体会作者描写的形象性和对漓江水的喜爱之情。(3)读了这句话,你对漓扛的水有怎样的印象?请概括地说。(板书:静清、绿) 1.中体会作者具体形象描写景物特点的方法。(1)出示文字:漓江的水真静啊!   漓江的水真清啊!   漓江的水真绿啊!   这样概括地写,不是也能把特点写明白吗?(2)和原句对比读,说说哪句话给你的印象更为深刻?  小结:是的,我们写作文的时候,不仅要说出景物的特点,还要作具体、生动、细致的描写,这样写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3)出示文字  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  漓江的水很清,还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呢!  漓江的水可真绿,多像一块无暇的翡翠。  和原句对比读,你有什么感觉?(4)指导朗读,把你感受到的美读出来。(5)再次播放录象,音乐伴奏,学生有感情朗读。4.激情点拨  既然这一节写的是漓江水的静、清、绿,为什么这节开头,还写大海和西湖呢?这不是多此一举吗?   (让学生理解对比写法可以衬托漓江水独特的美。)5.理清叙述顺序,指导学生背诵。(1)这段话共三句。先用大海、西湖引出漓江的水,再具体写漓江水的特点,最后一句是感受,也写出了水的静。(2)播放画面,音乐伴奏,学生试背。四、学法迁移,自学课文第三节。1.小结学法。  刚才,我们感受了漓江的秀丽风光,是通过读读、划划、练练、说说的方法来学的,下面请同学们用这种方法以小组交流的形式自学第三节。2.出示要求。  出示文字:读读:读第三节。  划划:划出最美的句子。  练练:读出美的感受。  说说:值得学习的写法。  (扶放结合,注重学法的迁移。)3.朗读比赛。要求:①把感受到的美读出来  ②读给一个老师或同学听  ③记住他们对你朗读的评价。4.全班交流,并请进步特别大的同学为画面配音,其他同学欣赏。  (让学生读给老师或同学老师听,恰似给疲劳的学生注入了兴奋剂,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朗读兴趣,课堂气氛瞬间进入了高潮。与老师或同学一对一、面对面的交流,其效果不言而喻。另外,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待人接物、语言交际、心理素质等综合能力得到了很好的锻炼,真可谓一举多得,设计绝妙。)5.谈谈值得学习的写法。  (对比;抓住特点具体地写;用整齐的句式)(板书:奇、秀、险)   (围绕教单目标,读写结合。让学生悟出写作方法。)  五、以读代讲学习第四节。1.范读。播放录象,音乐伴奏。2.激情点拨。  是的,桂林的水美得就像幅画,这幅画有83公里,所以说是连绵不断的画卷。这幅画是谁画的?(生答:大自然)大自然可真是神奇,它用手中的彩笔把桂林山水描绘得这般如诗如画、如梦如幻,让我们感到如痴如醉。(板书:美如画)3.出示动画,文字,生齐读最后一节,音乐伴奏。  让我们把美景深深地印在心里吧!   (对于《桂林山水》这样的精品,只有多读,方能领悟文中之意,体会文中之情,让学生在情感上和作者共鸣,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六、读写结合,延伸课外。1.其实,同学们也游览过很多名胜。让学生交流所带来的风景照或自己所了解的名胜古迹,。2.说一说,仿照第2、3节的写法,抓住景物的特点,学习用整齐的句式具体地描写。教后记:心理学家布鲁纳说过:学习的最好刺激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提到听故事,可能没有一个小孩是不感兴趣的。在授课前,花极短的时间,用绘声绘色的语言,讲述一则引人人胜的小故事,学生的注意力定会一下子全部集中起来,同时也缩短了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 3.《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通过语言文字了解金华双龙洞的特点,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2.了解作者的游览顺序,练习给课文编提纲。3.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理解重点词语。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5自然段。教学重点1.了解外洞、内洞的特点以及怎样由外洞进入内洞。2.理清课文的条理,练习给课文编提纲。教学难点理清课文的条理,练习给课文编提纲。教学时间:三课时教学设计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一)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理解重点词语。(二)阅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找出作者的游览顺序。(三)理清课文段落,概括段落大意。(四)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对祖国山川景物的热爱。二、教学重点(一)了解课文主要内容,找出作者的游览顺序。(二)理清课文段落,概括段落大意。三、教学难点理清课文段落,概括段落大意。四、教学过程(一)揭示课题。  同学们,我们的祖国以她那壮美的河山、神奇的风光吸引了人们的目光,留下了人们的赞叹。《记金华的双龙洞》就是作家叶圣陶游览之后写下的一篇游记。我们就沿着他的足迹去观赏这一神奇的溶洞。(板书:3.记金华的双龙洞)(二)检查预习。1.填写生字表。 教师强调生字“浙”的读音是zhè,不要读成zhé;“蜿”的读音是wān,不要读成wǎn。“蜒”字中间是“廴”,不是“辶”。要求学生在读写时注意。2.查字典并结合课文内容解释词语。  解释词语要依据“字不离词、词不离句”的原则,联系上下文准确地理解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意思。  盘曲:曲折环绕。课文中指汽车沿盘山道曲折向上行驶。(“曲”读qū,不要读成qǔ)  呈:显出,露出。课文中指山上沙土显出粉红色。  明艳:明亮鲜艳。课文中指山上景物的色彩明亮鲜艳。  突兀:高耸。课文中指山势高耸。  森郁:树木茂盛繁密。课文中指山上草木生长得茂盛繁密。  孔隙:窟窿眼儿;缝儿。课文中指石壁上的窟窿眼儿。(“隙”读xì,不要读成xī)  昏暗:光线不足;暗。课文中指洞中光线不足,视线模糊不清。  挤压:靠拢压迫。课文中指作者感受山石从左右两边及上方向他靠拢压迫过来。  稍微:表示数量不多或程度不深。课文中指头抬起的高度很低。  婉蜒:蛇类爬行的样子。课文中形容洞顶双龙弯弯曲曲的姿态。  石钟乳:石灰岩洞中悬在洞顶上的像冰锥的物体,常与石笋上下相对,由含碳酸钙的水溶液逐渐蒸发凝结而成。也叫钟乳石。  名目:事物的名称。课文中指石钟乳和石笋的各种名称。  变化多端:变化多种多样。端,项目。课文中形容钟乳石和石笋的形状多种多样。  颜色各异:颜色各不相同。异,不同。课文中指石钟乳和石笋的颜色各不相同。  一转:走一圈儿。课文中指作者在内洞里走了一圈儿。  进:平房的一宅之内分前后几排的,一排称为一进。课文中指内洞大约有十来排平房那么深。  上源:水流起头的地方。课文中指洞中泉水的源头。(三)阅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找出作者的游览顺序。1.教师范读课文。学生边听边认真看课文,进一步加强对生字、新词的记忆与理解。2.学生默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找出作者的游览顺序。(1)学生边默读课文边画出游览双龙洞的路线。 教师巡视,对有困难的学生帮助指导。(2)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作者记叙了他游金华双龙洞的经过)  作者从金华出发,是按怎样的顺序游览的?  学生总结游览顺序时,有不少学生会忽略由外洞进入内洞的过程,对此教师可设计提问:作者是由外洞直接进入内洞的吗?以引导学生注意从孔隙进入内洞的过程。(板书:·金华·罗甸洞口外洞孔隙内洞)  教师根据学生描述的游览顺序边板书边画一幅简单的示意图。(四)按游览顺序给课文分段,概括段落大意。1.指导学生按游览顺序给课文分段。(按游览顺序可分六段。第七段是第1自然段;第二段是第2、3自然段;第三段是第4自然段;第四段是第5自然段;第五段是第6、7自然段;第六段是第8自然段)  学生在理清作者的游览顺序后,按游览顺序分段和概括段意献比较容易了。2.概括段落大意。  (第一段:写4月14日作者去游览金华的双龙洞。第二段:写去双龙洞路上的见闻。第三段:介绍游览外洞的情景。第四段:介绍从外洞进入内洞的经过情形。第五段:介绍游览内洞的情景。第六段:写乘船出洞。)(五)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对祖国山川的热爱之情。1.请6名学生分段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作者描写的景物,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2.有感情地齐读课文。进一步感受文中所描写的景物及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六)作业。1.抄写生字、生词。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文章TAG: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教学设计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