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1,倪维斗院士是中国工程院哪一个学部的院士

这个不是这么看的。中科院一般是研究理论科学的,比如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及其分支。而中国工程院则是工程方面的,比如机械,电器,航空航天,能源之类。中科院提供理论支持,中国工程院则是与工程工业相结合。两者都是中国顶尖。

目录一览

2,倪维斗院士是中国工程院哪一个学部的院士

这个不是这么看的。中科院一般是研究理论科学的,比如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及其分支。而中国工程院则是工程方面的,比如机械,电器,航空航天,能源之类。中科院提供理论支持,中国工程院则是与工程工业相结合。两者都是中国顶尖。

3,可燃冰一度被认为是石油的完美替代品为什么现在很少提及

青岛国际院士港于2016年6月建立,是李沧区委、区政府坚持创新驱动和人才优先发展战略,打造的国际一流、世界首创的院士聚集区。据统计,该院士港已累计签约引进院士108名。2018年5月7日,青岛国际院士推介会在香格里拉大酒店举行,现场签约了10个项目,合同额近30亿元,洽谈合作意向超过百亿元,并有8个院士团队进行了现场展示,包括向盐碱地要粮食、向海水要淡水……“世界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项目便取得了重大的科研突破,6%盐碱度种植条件下的耐盐碱水稻最高亩产可达到620、95公斤。青岛水稻研发中心计划在新疆干旱半干旱地区、东北苏打冻土盐碱地等进行试验示范种植。盐碱地高产不再是梦,农民们也不用再为盐碱的种植发愁。那如何做到向海水要淡水呢?倪维斗院士团队经过40多年的长期探索和持续12年的研究、创新,开发完成全球技术领先的一体化海水淡化产业项目将解决这一难题,新型海水淡化技术具有体积小、效率高、成本低等优点,能够更经济、更稳定的淡化海水,而且倪维斗院士还计划为青岛的“海水稻”种植提供淡化海水,充分利用水资源。耐盐碱水稻的大规模推广,对于合理、充分利用土地资源,解决农民的就业问题等具有重要意义,而海水淡化技术也将有效改善淡水资源紧缺状况。这对于人民以及整个社会都是莫大的福音。
青岛国际院士港于2016年6月建立,是李沧区委、区政府坚持创新驱动和人才优先发展战略,打造的国际一流、世界首创的院士聚集区。据统计,该院士港已累计签约引进院士108名。2018年5月7日,青岛国际院士推介会在香格里拉大酒店举行,现场签约了10个项目,合同额近30亿元,洽谈合作意向超过百亿元,并有8个院士团队进行了现场展示,包括向盐碱地要粮食、向海水要淡水……“世界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项目便取得了重大的科研突破,6%盐碱度种植条件下的耐盐碱水稻最高亩产可达到620、95公斤。青岛水稻研发中心计划在新疆干旱半干旱地区、东北苏打冻土盐碱地等进行试验示范种植。盐碱地高产不再是梦,农民们也不用再为盐碱的种植发愁。那如何做到向海水要淡水呢?倪维斗院士团队经过40多年的长期探索和持续12年的研究、创新,开发完成全球技术领先的一体化海水淡化产业项目将解决这一难题,新型海水淡化技术具有体积小、效率高、成本低等优点,能够更经济、更稳定的淡化海水,而且倪维斗院士还计划为青岛的“海水稻”种植提供淡化海水,充分利用水资源。耐盐碱水稻的大规模推广,对于合理、充分利用土地资源,解决农民的就业问题等具有重要意义,而海水淡化技术也将有效改善淡水资源紧缺状况。这对于人民以及整个社会都是莫大的福音。“可燃冰”开发:能源革命的新引擎,“可燃冰”意义不亚于发现大庆油田可燃冰“致命”缺陷让人忧虑不堪,优点让人欣喜若,可燃冰是一把“双刃剑”,如若泄漏对气候可是“一剑封侯”,如若有人能妥善开采可燃冰话,明年的诺贝尔奖得主一定会花落他家。世界能源危机越演越烈,石油的价格居高不下,石油是一种不可再生资源,产量是每况愈下,石油作为“工业的血液”,制约着全世界前进的步伐。石油面临着枯竭,急需一种新型能源来代替石油的“大哥大”的地位,可燃冰的出现,让世界欣喜若狂,欣喜过后又变得愁云惨淡,面临着重大开采难题,让世界各国都知难而退,本来如获至宝,但是不能为人所有,这种煎熬恐怕让人难以释怀。何为可燃冰?可燃冰是一种存在低温高压下的白色固态结晶物质而水与甲烷则是它的组成部分。可燃冰就是一种外形类似冰块天然气水混合物,见到明火可以燃烧,并且释放大量的水,燃烧产生大量的热量,燃烧的产物对环境无任何污染,是一种全新的洁净能源,如若合理开发对人类百利而无一害,如若开采不善,对温室效应可谓是一剑封侯。可燃冰优点让人惊喜不已首先可燃冰可以燃烧,燃烧过后只产生二氧化碳和水,比起煤炭来说可以独占鳌头,绝对秒杀的存在,煤炭,石油燃烧产生的污染让人类头疼不已,产生的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对气候都是致命的。可燃冰就是“洁”然一身,出淤泥而不染的感觉。1立方米可燃冰可释放出相当于170立方米的天然气,能源密度是普通天然气的2-5倍,小小一块可燃冰的威力相当惊人。其次,可燃冰的储量惊人,可燃冰可以作为未来首当其冲燃料资源,储备量是石油的几百倍,可以让全人类使用1000年之久,大家伙看到这里是不是心动不已,早就想跃跃欲试开采可燃冰了呢?如果大家这么想,那就把问题想的太简单化了。可燃冰的发现让人类如获至宝,是什么原因导致可燃冰无法大规模的开采利用呢?这么多优点及于一身,我们看看开采难度以后,大家伙只有望洋兴叹的份了。是什么样的难题让世界科学家知难而退呢?首先由于可燃冰生成环境复杂、特殊,出身与石油千差万别,大大增加了开采的难度,石油的开采石油是液体状的,不仅容易抽取,也会形成喷涌状,然而可燃冰是属于固态的形式,可燃冰多处探明都在深海区,水下压强是人类无法逾越的一道鸿沟,可燃冰的发现多数发现海底1000个大气压,这样的压强普通的设备会被压成渣。从而大大增加了海底作业的难度。其次海底世界,可不像陆地那么简单,不仅要考虑水压,还要考虑海底滑坡,从而引发的海啸。8000年前在北欧造成浩劫的大海啸,也极有可能是由于这种气体大量释放所致。可燃冰的特点也是“致命”的可燃冰存在状态低温,高压的状态下存在,在水下1000的大气压的作用下,如果把可燃冰从海底带到海面,在常规大气压下,可燃冰会迅速分解,挥发,大量的气体挥发,一旦遇见明火,爆炸威力不亚于一枚核弹的危力,如果挥发可能造成钻井平台发生井喷现象,后果将会不堪设想。可燃冰的厚度一般为50_100米的厚度,一旦开采出来,会产生海底大滑坡,引起海底地壳运动,从而引发海啸的这种可能极具存在,在海底几千米深度取东西,这种复杂的环境下,难度可想而知。可燃冰的泄漏对全球温室效应都是一剑封侯的存在大家伙都应该知道,二氧化碳是温室效应的的致命杀手,大家伙只知道其一,却不知道可燃冰的威力,它的威力是致命的。大家伙知道为什么现在变成了无氟冰箱,空调了吗?主要是空调中的氟对臭氧层破坏都是致命的,最主要原因是氟氯带烃这类复合物不可分解,对臭氧层的破坏是致命的。可燃冰中的甲烷就是氟氯带烃化合物的一种。这种化合物的温室效应是二氧化碳的30倍之多,如果大量开采可燃冰的话,一旦泄漏,气温会急剧升高,导致南极冰川融化,海平面升高,我们没倒在能源危机的道路上,却要生活在一片汪洋大海之中。收集海水中的气体是十分困难的,底的多孔介质不是集中为“一片”,也不是一大块岩石,而是较为均匀地遍布着。如何布设管道并高效收集是急于解决的问题。 海底可燃冰属大面积分布,其分解出来的甲烷很难聚集在某一地区内收集,而且一离开海床便迅速分解,容易发生喷井意外。开采成本制约着大规模开发目前可燃冰的开采成本高达200美元/立方米,折合成天然气要1美元/立方米,而目前国内天然气造价仅在1元/立方米,这是勘测、开采可燃冰不得不面对的问题,赔本赚吆喝的事情谁会去做呢?常见开采可燃冰的方法有热解法,降压法,二氧化碳置换法虽然开采可燃冰困难重重,中国从未有停止对可燃冰探索的脚步,在开采可燃冰技术方面,中国走在了世界前列。中国可燃冰储量在世界上遥遥领先,中国不仅在南海发现大量的可燃冰存在,在中国的西藏,以及祁连山脉都发现了大量可燃冰,可燃冰出现,一定能成为21世纪的接替者。可燃冰的开采涉及复杂的技术问题,所以目前仍在发展阶段,估计需要10至30年的时间才能投入商业开采,中国人口众多,石油资源每天消耗巨大,可燃冰的开采迫在眉睫,中国的“蓝鲸2号”蓝鲸2号这个“巨无霸”早在2020年3月的时候,就在南海神狐海域开展了第二轮的可燃冰试采,对我们来说,可谓意义重大,影响深远,标志着中国实现了开采可燃冰技术性的突破,在不久的将来,中国可以完全征服这片海底世界,把这个“烫手山芋”变成我们真正的“帮手”。可燃冰的开采涉及复杂的技术问题,所以目前仍在发展阶段,估计需要10至30年的时间才能投入商业开采,中国人口众多,石油资源每天消耗巨大,可燃冰的开采迫在眉睫,中国的“蓝鲸2号”蓝鲸2号这个“巨无霸”早在2020年3月的时候,就在南海神狐海域开展了第二轮的可燃冰试采,对我们来说,可谓意义重大,影响深远,标志着中国实现了开采可燃冰技术性的突破,在不久的将来,中国可以完全征服这片海底世界,把这个“烫手山芋”变成我们真正的“帮手”。总结:可燃冰这事不能急于求成,毕竟海底世界极为复杂,对勘探,开采都需要一套极为复杂的程序,稍有不慎对人来来说都是“灭顶之灾”。,从而引起海底世界的天翻地覆,引起巨大的海啸,对人类都是灭顶之灾开采成本也制约着可燃冰的开发,种种原因制约着可燃冰走进我们千家万户,随着世界各国逐步克服这些世界难题,可燃冰一定会接替过石油这个“接力棒”,成为人类真正的帮手。

4,倪维斗的介绍

倪维斗,1932年10月6日出生于上海市,浙江省宁波市人,中国工程院院士,动力机械工程专家1。曾任清华大学副校长、校务委员会副主任,上海杉达学院校长,现任北京市科协副主席,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能源战略与技术工作组中方组长。是我国热力涡轮机系统和热动力系统建模、仿真、控制、故障诊断方面的专家。

文章TAG:倪维斗倪维斗  院士  中国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