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科举制?

科举制延续一千三百多年,是有一定的意义和价值的,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科举制始于南北朝,成于隋,兴于唐,一直延续到清朝覆灭。科举制打破了以往的官僚世袭制,使社会各个阶层不再僵化,中下层的百姓通过自身的学习和努力,有了上升到中上层的希望,对社会和谐稳定起到了积极作用。科举制度全国统一考试,不分贫富贵贱,同样的试卷,同样的教材,体现了社会的公平公正性。

科举制度另一个重大意义,就是使传统文化得以传承和发扬。科举考试都是以四书五经为主,有了科举,才有这么多人读圣贤书,研究圣贤之道。才使中华文化得以流传至今,渗透到社会各个领域各个阶层。正因于中华文明的保留和继承,在外族入侵的时候,中华民族才不至灭亡,延续至今。通过科举考试选拔出的人才,大多都是有道德有学问的。

没有一点学问,心浮气躁,也写不出圣贤的文章,更不能金榜题名,科举制对社会安定发展和文化传播还是起到了一定积极作用的。到民国时期,废除了科举制,官员的选拔认定杂乱无章,任人唯亲,无疑是一种文明的倒退。总之,科举制度虽然饱受指责,但我们应该看到它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它的合理性,而不是人云亦云,说的它好像一无是处。

如何评价古代的科举制度?

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历经了很长的变化,从先秦时期的世官制到两汉的察举制再到魏晋的九品中正制度以及隋唐一直延续到清的科举制,历朝历代很重视选官,这是加强中央集权的重要举措,也是维系王朝的重要政治内容。题主问科举制是不是最适合古代的选官制度,是不是最合适不敢说,但是可以说是古代选官制度中相较而言最科学合理的一个了,毕竟科举之后没有再出现另外一个更优的选官制度,我们也无法说它就是最适合的选官制度。

那科举制的进步意义在哪里呢?首先,科举制打破了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局面,使得平民百姓也可以通过努力走上仕途:世官制的选官依据是血缘关系,察举制和就九品中正制虽然最初都是依据德行和才能,但后期选官的权利都被个别人所垄断,平民百姓被排斥在外,而科举制是以考试为依据,它只受到考试内容和考核评判标准的合理性与否的影响,非常的公平公正,择优录取的形式显然要比察举制时代仅凭主观印象取官的形式合理的多,不仅扩大了选官范围和官吏的来源,还直接扩大了统治基础,除了娼、优、隶、皂、罪户子弟外,原则上一切人可以公开报名应试,于是有了“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说法。

其次,有利于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考试的形式给了更多人进入仕途的机会和希望,所以更多的人寒窗苦读,考取功名,这样开放的竞争,也给政治生活带来了生机活力,于是官员中少了一些昏庸之辈,更了一些有知识有能力的人,大大提高了行政效率。再次,作为古代一项重要的政治制度,科举制对于巩固统治和加强中央集权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世界上其他国家对于科举制度的肯定也很多,日本、朝鲜、韩国还学习采用,对欧美也有示范作用。但是科举制的消极方面也是显而易见的,明清时期实行八股取士的考试方式,使科举制成为了文化专制的工具,从内容到形式对应试者都是极大的束缚,知识分子埋头故纸堆,不讲究实际的学问,思维僵化固化,不利于创新,成为近代中国自然科学的落后的一个重要原因。

如何看待科举制的建立与废除?

如果用一句话来评论科举制度在中国历史上的兴起的话,那么这句话就应该是: 有心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科举制度开始于隋朝,蓬勃发展于唐,到了清朝末年,走了下坡路直至彻底废除,历时一千三百多年。那么,谁是科举制度的最大贡献者呢?她就是史无前例的女皇武则天。为了巩固皇权,与关陇集团(门阀)在朝廷势力不断做大的局面相抗衡,武则天的选拔人才的手段就是科举——通过这个渠道安插自己信得过的人。

也正是女皇帝的歪打正着,慢慢才使得科举制度不断完事成型: 有文举人、武举人;考试教材是《四书五经》,在宋朝,还有加试诗词绘画的举人。科举制度对中国封建社会选拔人才的贡献功不可没。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清朝末年的维新派批评科举制“锢智慧、坏心术、滋游手”,是造成国家贫弱的重要原因。他们要求改革封建的教育制度,废八股、兴学校,为国家培养有用之才;同时,他们认为: 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学校之立,在变科举。

当时还是光绪临朝执政,急于为清朝起死回生的光绪下诏叫停了科举。这样,1906年就成了中国教育史上的重要一年——这年废了科举。废科举的主要原因是因为束缚思想的“八股文”以及儒家的《四书五经》。废除科举以后的学校,增加了外文、数学、化学、地理等等西方学校引进的课程。再后来,虽然光绪被囚禁于中南海瀛台,他主张的大多数改革措施被废,但是唯独废除科举制度的措施被保留下来了。

对中国应式教育你们怎么看待这个问题呢?

素质教育和应该教育争论多年,至今没有一个结果。不用纠结“素质教育”还是“应试教育”了, 这根本就是两回事儿不可否认和难以避免的是,就如同一千个人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那样,每个人对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实施方法的理解都不尽相同。这些不同的理解和认识导致了对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的解读的多样化、复杂化,甚至导致了一些人在进行解读时产生谬误。

在大多数国人的观念里,国外是“素质教育”,是个性化教育,而中国是“应试教育”,这是西方教育和国人才培养方式里最大的不同。还有人觉得,西方教育学生边玩边学,一点也不痛苦,而中国学生整天与作业为伴,根本没有一丁点属于自己的课外时间。总而言之,素质教育好,应试教育不好。这样的结论太过于片面,他们根本不知道,西方的教育简直比应试还应试,高等教育下更是比登天还严格。

所以到底是谁说西方学生不做作业不考试?国内外教育存在明显差异,互有优势,各具千秋。我国受到传统应试教育影响,在教育中,教师始终占据主导地位,虽然曾尝试教育改革,以学生为主,以教师为辅,但是应试教育的根本考试,阻碍了教学改革的初衷。而西方教育以考核学生综合素质为教学主导,日常教学非常活跃,很少见到老师滔滔不绝的讲解知识点,而是有很多的讨论、口头报告和小组辩论的内容。

这与中国的教育差异很大。教育树人,百年大计。应试教育被很多人吐槽,但是不可否认,应试教育更容易让教育变得公平,更可以让社会阶层流动。因为,应试教育可以凭借自身努力减少因贫富带来的教育差距,而素质教育其实考验的并不是孩子的智力,更多考验的是家长的经济条件。多数孩子生下来,天赋差异并不是很大,但是因为后天因素的影响,才产生了距离。

富人的孩子能够接受全方位教育,更加适应素质教育带来的优势。然而,美国拥有令人羡慕的素质教育,却也做出了改变。正是如布什2001年的“不让一个孩子掉队”法案一样,想要在素质教育的弊端下,为更多贫穷孩子争取一份竞争的公平,这或许是美国教育试图靠近中国教育的原因。素质教育不等于不考试,素质教育考试并不矛盾。

推行素质教育就是要对考试的内容、方法,以及对考试结果的评价等等都进行一系列的改革,建立旨在促进学生素质发展,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素质和不断促进课程、教材、教学改革的评价体系。只要正确地、科学地实施考试,就完全可以引导素质教育走向既定的目标。同时,可以有效地激发和维持学生的积极性,投入到学习过程,从而提高素质教育的质量。

素质教育注重德智体美个人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当然也包括以分数为衡量标准的应试能力;应试教育的过程也有提高学生的素质,但太过注重应试能力,“唯分数至上”简而言之,应试教育只重视应试,但素质教育在应试之外还重视其他能力。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二者应该合二为一,不可分割。什么叫素质,一个人有修养,有品德就是素质,难道应试教育就教育不出来有品德的学生吗?。

科举制为什么最后被废除?如何评价这一制度?

清朝废除科举制,因为随着社会发展,科举制已经不能满足清朝的用人需要。1906年的时候,所有乡试,岁科全部停止。这个持续了1300多年的制度退出了历史的舞台。一,为什么被废的根本原因清末,朝廷内忧外患,自身都难保,迫切需要改变,受西方的影响和洋务运动的发展。传统科举制已经不能满足需要和社会的发展。所以朝廷又陆续进行革新,设立立算学科,选拔自然学科的人才,又加设经济特科。

后来在张之洞等人的提议下,朝廷开始办学堂来育人选取人才。知道1906年全面取消科举制后,吩咐底下各乡城设小学堂。二,废除后的影响因为自身难保,科举的废除也可以看作是清朝江河日下的标志,经济和各方面实力已经不能够在维持这项制度。持续了千年的制度突然废除,对许多人来说都接受不了,因为这项制度已经深入人心,使许多读书人感觉没有了出路,清朝也失去了一批支持者。

同时又为整个社会带来了活力,人的思想不在受一些旧思想,旧制度的禁锢,朝廷选取人才的渠道更多,选拔人才更加注重实践而不是理论。科举制度在中国古代是一项重要制度,它固然有自己的缺陷,但是在古代这已经是一个相对公平的制度,为寒门子弟提供了出路,许多历史上的名人都参加过科举,打破了一些世袭制,总的来说在当时利大于弊。


文章TAG:如何看待中国科举制  你如何看待科举制  如何  如何看待  看待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