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李鸿章的功与过?

对历史上的一些事、一些人的认识和评价,以某个历史事件为标准总会显示出片面性、单一化,甚至程式化 ------题记李鸿章是晚清名臣,他的功过是非也是最富争议的。

他代表晚清政府签订过很多不平等的条约,被国人一直骂到了今天;他领导洋务运动,镇压太平天国运动,一生都在为大清奔走效劳,维护大清的政治地位,可以说是忠君忠国的典范;尽管是顽固派,其实对于变法维新,振兴国家也十分上心,也付出了很多努力。甲午战败后,他代表清朝政府签订《马关条约》,不管是对国家还是对他个人,都是一件十分耻辱的事。

他知晓日本通过维新变法逐步强大,也开始研究西方社会制度,想要改变清朝政府的落后现状,还曾经表示希望中国能够走向“公天下之局”,可以想象他的远大政治抱负。对于这样一位历史名人,对于他的价值我们没办法去评价,而对于他的父母,尤其是他的母亲以及父母对他的教育却更是鲜为人知晓的,在这里略加述说,希望对有缘读到这篇文章的朋友有所收益。

说起李鸿章的父母,那还真有一些故事。首先,他们曾经是兄妹关系,其次是穷小子配丑女人,最后是到后来他们富贵显赫,男人做了高官,女人贵及一品伯夫人,这些看似没有任何关联的信息联系到一起,不得不让人怀疑是人造的故事,但它的却是真实的事情,这到底是巧合还是老天的特意安排,谁又能说个清楚明白。有时候,命运就是很奇妙。

打个比方说,你现在行走在乡下崎岖的泥泞小路上,偶尔看见路边盛开的野花,随手扯下一株不知名的小草,然后把它带回家中,种在精致的小花盆里,原本在野外自然生长的小草竟然开出了绚烂的花朵,在城市里的花盆中尽情开放,随风摇曳,植物专家说它是难得的名贵花种,这种结局是有意为之还是无意的巧合呢?话说在安徽合肥瑶海一个农村,有一天,当地小有产业的乡间郎中李殿华在行医回家的路边听到了婴儿的哭声,觉得很奇怪,这样的荒山野外怎么会有孩子的哭声,循着哭声,他走近看到了一个被遗弃的女婴。

一向善良的李殿华什么也没想就将女婴抱了起来,一接触襁褓中的小孩就明显感觉到她浑身发烫,脸上还有水痘,这就是那个时候人人害怕的天花,因为极具传染性,难怪孩子的家人要丢弃了。可是,作为救死扶伤的郎中李殿华是不可能遗弃这个孩子的,虽然当时很多有名的大夫也没有办法对付这种疾病,只能靠孩子自己的体质应对了。李殿华家里虽然比较穷,还有好几个孩子,但是他天生一副好心肠,不忍心女婴就这样在路边死去,便把她抱回了家,然后精心治疗。

结果奇迹出现了,这个女婴真是一个幸运儿,她的天花彻底好了,不过遗憾的是在她的脸上留下了稀稀落落的疤痕,也就是说她成了麻脸女孩子。一个女孩子脸上有缺陷,以后就不好出嫁了,更何况这个女孩还是一个被遗弃的孤儿。李殿华一想到这些心里就害怕,他毅然决定收养她,于是女婴就成了李家的养女,在家里家外都当她是自己亲生的,从来不当她外人。

但是,小女孩稍微懂事后还是知道自己是李家捡来的,为了报答李家的恩情,她每天都帮着家里干点力所能及的活,因为需要跑来跑去,也没有年长的女性要求她裹脚,女孩就成了那个时代罕见的大脚女子。脸上长了麻子加上又是大脚,根本就没有人家愿意娶她,这成了李家的一块心病,父亲李殿华更是着急,可是这个麻脸的女子李氏并不在意,仍然是任劳任怨地为家里做事,勤勤恳恳地做人,这一切早就被人注意到了,他就是李家的四少爷李文安。

李文安天生体弱,读书也比较晚,没有什么出类拔萃的表现,可以说就是一个平庸的农村少年,但他继承了父亲的好心肠,有一颗善解人意的良好品行。他时常关注着这个麻脸妹妹李氏的生活,也许是因为两个人的年龄相当,比起其他的兄弟姐妹更加亲近一些。有一个冬天,李文安从外面回来,看见妹妹李氏因为过于劳累在灶门口睡着了,便心疼地把自己的外衣脱下来盖在她身上。

这一幕被父亲李殿华看见了,这时候李殿华在心里有了一个大胆的想法,想要儿子李文安娶养女为妻,这样既可以解决因李家儿子多,为他们的婚事发愁,又因为养女因麻脸难以出嫁而头疼的事情。不过这一想法对于李殿华来说还是冒了很大风险的,既害怕那些道貌岸然的同乡指责,又不知道两个孩子的真实想法。当父亲把这个想法说给李文安时,没想到他对这个收养的妹妹李氏也有这个意思,李殿华再去询问养女李氏的意见,养女也没有反对意见,口里答应一切听父母的安排。

就这样,李殿华为他们两人择定良辰吉日,“兄妹关系”缔结为夫妻了,麻脸的养女李氏变成了李家的儿媳。这一对不管是因为巧合还是老天安排走到一起的年轻人终于成了眷属,没想到的是,麻脸的李氏非常旺夫。李文安没有考取功名需要备考的时候,她就默默为他打理家务,不要他分心,功夫不负有心人,李文安很快就考进了举人、进士。

后来,当李文安官位升迁成了地方及中央大员时,她也从来不骄傲自得,反而沉稳谨慎,不露喜色,劝诫丈夫切勿骄躁,为官要造福一方,她成了李文安事业、家庭的贤内助。李氏还是多子多福的母亲,她为丈夫李文安生下了八个孩子,六男两女,其中一个孩子就是晚清有名的大臣李鸿章。其余的孩子李瀚章、李鹤章、李蕴章、李凤章、李昭庆兄弟也都很有出息,在远近都是很有名望的。

李家自从李文安娶了李氏开始便显赫起来,成了当地的名门望族,就是在整个大清朝也是举足轻重的人家。她把六个儿子全部培养成才,先后出了两个总督,四个一品大夫。两个女儿也嫁进了名门望族。六个儿子全部培养成才,这在中国近代史上,除了梁启超先生(把9个子女全部培养成才)能和她的家教相媲美外,恐怕就不多见了。但是,这位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的李氏夫人,虽然没读过书,却非常有智慧。

她不断告诫子女“水满则溢、月满则亏”的道理,要求子女做人要低调谨慎、勤勉躬谦,显示了“福人”的真功夫,大智慧。就是在丈夫和儿子得到了高官厚禄也不会欣喜,反而以一种淡然的态度处之。她的人生信仰和处事原则让她在后半生过上了大富大贵的日子,不仅享受了官夫人的荣华富贵,还经常受到朝廷恩赐。因为儿子和丈夫在官场上的成就,她身为朝廷重臣的家眷,多次受封,就是到了1909年在李鸿章去世后的第八年,清朝政府又追封李母为一品夫人,晋封为一品伯夫人,晋赠一品侯夫人,这说明清朝政府还是真心实意感激她的。

怎样理解李鸿章这个人,客观事实评价?

谢江东汪郎网友、悟空问答邀请。在那不堪回首、又不是很遥远的晚清历史中,在每一件屈辱的历史事件背后,总会看到一个人的身影——李鸿章!这就是某些人眼中的所谓撑起了大清半壁江山、力挽狂澜,避免了八国联军攻陷北京后中国被列强瓜分的李中堂大人!记得1982.9.24日,邓小平在会见撒切尔夫人就"香港回归"问题进行会谈时,曾说过这样一段掷地有声的话:"主权问题不是一个可以讨论的问题。

中国政府在这个问题上没有回旋的余地。1997年中国政府将收回香港,不仅是新界,而且包括香港岛、九龙。……如果不收回,就意味着中国政府是晚清政府,中国领导人是李鸿章!"有人拿李鸿章死后,慈禧痛心流涕来说事,分明是站在清朝卫道士的立场上,未免有些幼稚!也有人拿倭酋伊藤博文、霉果仁格兰特的话来说事;更有人把李鸿章比做东方的俾斯麦!那我们就来了解一下俾斯麦何许人也?看看我们的李中堂是否有资格匹配!俾斯麦,19世纪德国最卓越的政治家,人称德意志帝国"铁血宰相"。

俾斯麦当上宰相的第一周,就在联邦议会上发表了首次演说:"当代的重大政治问题不是靠演说和多数派的决议所能决定的,而是用铁和血来解决。德国所指望的不是普鲁士的自由主义,而是它的武力。"这就是"铁血宰相"的由来。俾斯麦在普鲁士王国宰相任内,在外交上纵横捭阖、叱诧风云,成为19世纪下半叶欧洲政治舞台上的风云人物。

军事上,先后策划发动了对丹麦、奥地利和法国的战争,打败丹麦,把奥地利挤出德意志联邦,并且在1871年普法战争中打败法国,普鲁士军队开进巴黎附近的凡尔赛宫,在这里宣布成立德意志帝国。俾斯麦凭借"铁血"政策最终实现了德意志的完全统一。反观被人称为晚清"中兴大臣"的李鸿章又如何呢?李鸿章贪污受贿,有证据表明:他在1896年4月,参加沙皇尼古拉二世加冕典礼期间,为签订《中俄密约》,收受俄国300万卢布贿赂。

在筹办北洋水师过程中,在购买德国军舰时,接受德国巨额回扣,事发后成为当时轰动一时的一桩"公案"。洋务大员容闳经过私下调查后认为李鸿章办洋务至少捞取4000万两白银。李死后,其家族私田高达257万亩,可谓举世震惊!"宰相合肥天下瘦"绝不是空穴来风。梁启超曾经这样评价李鸿章:"居位之高,却乃使庞然硕大之中国降为二等国。

以兵事论,俾斯麦所胜者敌国也,李所夷者同胞也。"后来,俾斯麦听说李鸿章被称为"东方俾斯麦",于是就说,我可不是欧洲的李鸿章。羞于与李鸿章为伍。有人洗白李鸿章,吹捧其最大的功绩就是倡导了洋务运动。同样是办洋务,李创办的江南制造总局生产的军工产品无论如何是不能同张之洞汉阳兵工厂生产的"汉阳造"相比的。李鸿章办洋务总是打败仗,同样左宗棠办洋务却打胜仗。

李鸿章治军,任人唯亲,结党营私,管理松弛,腐败透顶。1883年中法战争的越北战场、1894年甲午中日战争的平壤战场、辽东战场的清军主力均是李鸿章的淮军。潘鼎新、叶志超、方伯谦以及逼海军提督丁汝昌投降的北洋水师将领都是些逃跑将军、投降将军!李布置的3万人的鸭绿江防线,日军两天内攻破。1895年《马关条约》割让台湾给日本后,台湾义士徐骧、姜绍祖、吴汤兴以及刘永福等人率领民众英勇抗击倭寇,在清政府阻断一切援助的情况下,坚持战斗五个多月,大小100多仗,抗击倭寇三个近代化师团和一支海军舰队,打死打伤倭寇三万两千多人,其战功足以令拥有大批正规部队的北洋军阀汗颜、无地自容!而李鸿章残害同胞毫不手软,杀降、屠城,就连杀人不眨眼的刽子手"曾剃头"自叹不如。

纵观李鸿章凡是对外战争,总是一味避战,妥协退让、求和。1884年中法战争中马尾海战、1895年初甲午中日海战,都是由于李中堂的避战保船、妥协退让和保存实力,严令福建水师、北洋水师不准出海迎敌,违者虽胜亦斩。致使福建水师、北洋水师主动放弃制海权,完全陷于被动挨打的局面。福建水师、北洋水师毁于一旦!19世纪60年代,浩罕国阿古柏率兵侵入新疆,悍然宣布成立"哲德沙尔国"。

按照你的评价来说,李鸿章是一个怎样的人?

李鸿章历来是一个争议不断的历史人物。从文人的角度来说,他是卓越的;从军人角度来说,他在重要的战役中为国家作出了有价值的贡献; 从政治家的角度来说, 他为这个地球上最古老、人口最多的国家的人民提供了公认的优良设施;从外交家来说,他的成就使他成为外交史上名列前茅的人。 他的一生几乎与晚清相始相终,晚清时期中国的命运与李鸿章密切相关。

李鸿章以镇压农民起义起家,太平军和捻军将士的鲜血染红了他的顶子;他出洋访问,创办中国近代企业,是洋务运动的先驱,在中国近代化的进程中留下了难以抹除的印记;《马关条约》和《辛丑条约》都是由他谈判而最后缔结, 他的言行在一定程度上关涉到晚清政府的命运。李鸿章又是一个颇为复杂的人,他热衷权势,长期掌控着清政府的内政外交军事大权,聚集一批军政人才为其所用;有同僚称其可杀,康有为拒绝他加入强学会,孙中山向他上书变法,如此等等,使得李鸿章的一生极富传奇性。

然而说起晚清的李鸿章,人们会想到“卖国贼”,想到“千古罪人”这样的评价。01 有文化有觉悟的读书人作为一个有文化有觉悟的读书人,他在国家面临分裂的时候,弃笔从戎,编练新军,维护了国家的统一, 政权的稳固:1851年在金田爆发的太平天国运动,五年内迅速席卷中国最富庶的江南地区,并数次打破清军对它的战略包围,逐渐形成与北方满清正统政权相抗衡的农民政权,严重影响了清政府的财政安全和政权稳固。

1860年,因太平军二破江南大营,清政府失去了长江中下游制约太平军的最后一支力量。应钱鼎铭的邀请,曾国藩 转商于李鸿章,着手招募并组建淮军,最终成为抵抗太平 军进军上海的重要力量。02 开展洋务运动,以求自强作为一方大员,他在国难当头时积极改良现状,在不触及国本的情况下,带头发起了近代一场由上及下的改良运动———洋务运动:李鸿章在率领淮军于上海抵御太平天国的实战过程中感到西洋军械的威力,开始了早期的改良摸索,在军制上,他从实战中领略到西洋军械的威力,使得淮军到沪未及一年,“尽改(湘军)旧制,更仿夷军”,在管理上,他罢免了以杨坊为代表的媚外过甚的买办官吏, 改为起用郭嵩焘、丁日昌等一批务实肯干的洋务派官员,同时建立了以务实干练、通晓洋务为基准的淮军幕府。

其后随着他地位和权利的上升,淮军逐渐承担国防军的责任,而其淮军将领、幕僚,以及志同道合的官僚便形成了当时实力最强的洋务派集团,并在其带领下开启了洋务运动。并在相关领域取得良好的效果,在一定程度上抵御了帝国主义的资本入侵。洋务运动虽然没能让清庭在甲午战争中取得胜利,但是国内的一系列军事与民生的变革使中国军队得以转变为使用近代火器的军队;洋务运动虽然没有改变满清的命运,但却提升了它的军事实力,在一定程度上抵御了外国侵略,维护了政权的稳固; 洋务运动虽然最终失败,但却种下了学习西方的“星星 之火”,同时发展了中国近代教育,促进了中国民主革命和近代化的进程。

03 迟暮帝国的肱骨之臣作为一个迟暮帝国的肱骨之臣,在风云变换之时,他敢于抛弃自己所有。李鸿章曾提出:“处今日喜谈洋务乃圣之时。”他认为在追求自强的过程中,必须坚持“外须和戎,内须变法”的洋务总纲,也就是在列强环伺、外侮日甚的环境中,尽最大可能利用“以夷制夷”的外交手段,为中国的洋务自强建设赢得尽可能多的和平时间。

为此,他一生以外交能手自负,处理过许多重大的对外交涉。但是从处理天津教案签订《中日修好条约》后,先后签订《中英烟台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等,这也成为他被人骂作“卖国贼”的主要原因。就如同他对自己的评价一样,“我办了 一辈子的事,练兵也,海军也,都是纸糊的老虎,何尝能实在放手办理,不过勉强涂饰,虚有其表,不揭破,犹可俯仰一时。

”总结李鸿章作为一个通过八股取士起来的官员,虽然没有彻底革命,但是也有那个时代所特有的色彩。他是晚清中国官僚集团中较为清醒和理性地对待“千古变局”的政治家和外交家, 他力图建立中国对外关系的新的行为方式,但他的思想充满着矛盾:他认识到时代需要中国变革,而又无法从体制上乃至传统文化上采取彻底的变革;他实现了从崇拜皇权到推崇国权的政治价值观的转变,证明他本质上仍是一位现实主义的外交家,但他在外交操作上的现实主义与晚清外交面临的两难, 即既要维护帝国的传统外交体制、天朝礼治体系与朝贡体系的传统理想,又要适应完全对立的现代民族国家的国际关系体系的现实,便构成了难以调和的矛盾。

评价李鸿章的文献有哪些?可以简单列举几个吗?

大家好,我是唐岛渔夫。下面由我,来回答下这个问题。评价李鸿章的文献,谁都没有他自己的两首诗更加传神了。一首诗,是他年轻时写的《入都·其一》;另一首诗,是他临终前写的《绝命诗》下面欣赏一下,《入都·其一》丈夫只手把吴钩,意气高于百尺楼。一万年来谁著史,三千里外欲封侯。定将捷足随途骥,那有闲情逐水鸥。笑指泸沟桥畔月,几人从此到瀛洲?这首诗,集中描写了年少时的李鸿章的心境,封疆入阁的那种雄心壮志。

并且,此后的李鸿章果然如其诗词所讲,一路官运亨通做到了晚清的最高官职,可谓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巅峰时期的李鸿章,甚至见到俾斯麦,两个人惺惺相惜,一时传为佳话。


文章TAG:如何评价李鸿章论文  历史如何评价李鸿章  如何  评价  李鸿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