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更为合理的开发旅游资源,以解决国内旅游与国际旅游争夺旅游热点地区和旅游旺季的矛盾。未来旅游业的发展趋势,粗浅认为:1、更系统的进行旅游资源开发,呈现区域化,集团化。3、区域旅游会加快开发,普通的长线旅游会变为长线与区域旅游相结合的旅游经营模式。

什么限制了香格里拉旅游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是什么限制了香格里拉旅游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作为一个偏爱大山大水的旅行者,我一直是喜欢香格里拉这个地方的,爱它的天高云阔、碧水青山、雪峰草场、鲜花遍地……去过很多次,也走过不少地方,对于香格里拉的旅游发展,说不上多深的见解,只想简单谈谈自己的看法:1. 地理及交通制约。香格里拉地处云贵高原和青藏高原交汇处,三江并流区域,地貌复杂,海拔落差大,河流峡谷众多,地质结构又极不稳定,在这里修建公路铁路,一直就是很不容易的。

外部交通,一直到今天,香格里拉还不通高速和铁路。记不清是多少年前了,第一次去香格里拉,车行在弯弯曲曲的214国道上,当地人说,就要修高速了,高速建成,就方便多了!可是,n年过去了,路况改善了不少,但我们仍然行驶在214上。不知道今年内,高速和铁路能否通车。境内交通,近年来,当地提出了香格里拉环线的旅游概念,贯穿了域内原属中甸、德钦、维西的多个景点:虎跳峡、白水台、普达措、纳帕海、巴拉格宗、梅里雪山、茨中教堂、同乐村、塔城镇(滇金丝猴公园)、老君山等。

我很喜欢这一线路,也走过大部分,目前来说,西线虽然山高路远,但路况总体不错。而东环线,路况就很不稳定,尤其是雨季,几乎大多数时间无法通过通行,风景却是极好的。原始景点小交通,对于我这样的非徒步爱好者来说,这也是十分遗憾的一点。香格里拉目前还有很多不通公路的秘境,景色绝佳,却无法开车到达,这也是我去了那么多次,却仍有不少地方没去到的原因。

比如:雨崩、尼汝、南极洛等等。甚至于,我一直想去碧沽天池看一次杜鹃花,都始终未能成行。除了地理地貌导致的修路难以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因素:环境保护。无论多么小心,开山修路,对原生环境都会造成不小的伤害,怎样才能做到完善道路基础设施的同时,将环境破坏降到最低,这才是最为困难的。2. 政府策略及民众意识。

关于这一点,我作为普通游客,不知道该如何说,毕竟对一些实际细则并不清楚,就说说自己看到的一些现象吧。这里,我常常觉得有些矛盾,当地人很纯朴,但是资金短缺,服务意识和经营理念相对落后。外来资本的介入,带来了雄厚的资金,和先进的理念,但资本的逐利性,又决定了很多投资者更看重眼前利益。最近两次去,发现越来越多的草场被私人或机构圈了起来,我并不反对在原有自然资源的基础上开发一些附加项目,比如骑马什么的,可是把土地资源都圈起来收费,算是怎么一回事,感觉现在连能够自由拍照的地方都越来越少了。

当然,平衡各方利益,又要最大化的保护原生环境,发展地方经济,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你我这些升斗小民也委时不懂,但这不正是政府应该做的吗?3. 海拔及气候限制。关于海拔,其实这一点不算大问题,香格里拉虽说平均海拔超过三千,但这里植被茂盛,还有很多地方不到三千,高反并不严重,大家完全可以放心的来。至于气候,冬季的确景色单调一些,但也不是都那样,比如一些河谷地区,虎跳峡、维西塔城附近、巴拉格宗大峡谷等,都是不错的。

江苏有这么长的海岸,为什么很难开发旅游观光?

是什么限制了香格里拉旅游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江苏的旅游开发资源,是趋向于园林古镇,长江,太湖流域,连云港海岸线,综合性权衡,不是单一围绕海岸线发展。江苏境内的地理特征,拥有以南通,镇江,南京城市四百多公里的长江流域。以连云港,盐城为代表的九百多公里海岸沿线。以苏州东山,西山湖畔景点。无锡太湖鼋头渚,掂花湾景区为代表的太湖流域旅游资源。以苏州拙政园的亭台楼阁,小桥流水,江南韵味。

南京玄武湖为代表的皇家园林内湖旅游景观。联袂打造出,国内5A级旅游景点,最多的旅游大省。来江苏旅游,游客们能都是冲着明清,南京中华门古城堡,南京中山陵民国建筑,深厚的文化底蕴景观游览的。完全忽略海岸线不能与浙江,福建,海南,广东抗衡,不占优势的海岸景观。鉴于,江苏大多海岸线都是处于内陆地理位置,无特质的沿海自然地貌。

长三角区域一体化的推进,对长三角城市有哪些影响

3月5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作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了“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国家编制实施发展规划纲要。”长三角区域一体化上升为国家战略,对长三角城市有以下影响:有助于推进战略落地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不仅让各个城市之间优势互补,而且有助于充分调动国家资源推进战略落地。我国的三大城市群,分别是京津翼、长三角、粤港澳,其中一体化程度极高的粤港澳人口最少、城市群最少,人均 GDP 、城镇化率却远远高于其他两个城市群。

去年,沪苏浙皖三省一市GDP总量达21.15万亿元,占全国总量的23.5%,在长三角经济增速放缓的背景下,长三角需要一个新的经济爆发点,一体化的推进将有助于长三角城市群经济结构转型、互通互补。有利于各城市分工定位同样的分工、城市定位,不利于城市的发展,唯有城市特色才能快速发展,拥有核心竞争力才能有傲视群雄的实力,长三角一超多强,长三角一体化成为国家战略,国家编制实施发展规划纲要,将给无锡、宁波、南通等城市发展带来契机,加快推动资源的最优化配置、形成完整格局带来新的方向。

安徽省,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为什么不是旅游大省?

橙冬冬很高兴回答您的问题下面我们就从三方面分析一、安徽省的经济2019年安徽省生产总值37114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7.5%。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915.7亿元,增长3.2%;第二产业增加值15337.9亿元,增长8%;第三产业增加值18860.4亿元,增长7.7%。人均GDP达58496元,折合8480美元。

安徽省经济增速也是比较快的,还在2019年的经济总量统计数据中,安徽省还凭借自身的实力,冲到了第11位,相比2018年的经济总量,安徽省经济增长了7100多亿元,经济增量甚至还超越了江苏、浙江省份,并仅次于广东省的经济增量。从以上数据可知,安徽省的第二、三产业成为经济腾飞的关键,其中第二产业尤为抢眼,这得益于安徽省在深度融入长三角地区,同时在科技创新领域,也实现了快速的增长,2019年安徽省新增的高新技术企业达到了1200家以上,并且高技术产业的增长还超过了18.8%,这些都是安徽省能够在2019年取得亮眼成绩的主要原因。

但是,旅游业所处的第三产业也有不错的成绩,但不是省内发展主体。二、安徽旅游业现状1.旅游业发展不平衡,南部发达,但是皖北、皖中的旅游弱。2.对现有景点的开发、利用、管理不到位,景区脏乱差、宰客等不良现象偶有发生。3.安徽区位优势明显,东临长三角的江苏浙江,西接湖北河南江西,但没有充分利用优势,未能利用地理优势吸引游客。

4.宣传力度不足,未能整合全省旅游景点加以整合宣传,吸引游客。三、安徽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特点安徽旅游资源丰富,拥有1处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2处世界文化遗产,2处世界地质公园,5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歙县、寿县、亳州、安庆、绩溪),6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9家国家湿地公园,12处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黄山、九华山、天柱山、琅琊山、齐云山、采石矶、巢湖、花山谜窟、太极洞、花亭湖),11处国家地质公园,11家5A级景区,184家4A级景区,30个国家级森林公园。

另外,安徽特色文化有:淮河文化,淮河流域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根据考古发现,早在旧石器时代,淮河流域就有人类活动。已经发现的远古时代的文化遗址,就达100多处。新安文化,隋朝设立新安郡,明代为徽州府,明清之际经济文化发达,因而产生徽学。皖江文化,以潜山为中心的古皖文化,是江淮文化的发祥地,包含以张英、张廷玉、陈独秀为代表的政治文化;以京剧、黄梅戏徽剧为代表的戏剧文化;以李公麟、邓石如为代表的书画文化;以敬敷书院、省立安徽大学、发达的基础教育为代表的教育文化;以禅宗二祖、三祖为代表的宗教文化、科技文化、旅游文化、桐城派文化、新文化、民俗文化、美食文化等等。

庐州文化,以庐州为代表的庐州文化,在人类历史上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孕育出庐剧等优秀戏曲。可见,安徽景点与人文资源具有丰富的底蕴,问题是如何整合与发挥其优势,吸引游客。以茶叶为例:安徽是全国重要产茶省份之一。安徽茶叶不仅产量大、品种繁多,而且以历史悠久和品质优良而著称。在中国历次十大名茶评比中,安徽黄山毛峰、祁门红茶、太平猴魁、六安瓜片等多次入围。

长三角地区旅游年收入已超过3.16万亿元,怎么看待国内旅游行业的发展趋势?

未来旅游业的发展趋势,粗浅认为:1、更系统的进行旅游资源开发,呈现区域化,集团化。2、更为合理的开发旅游资源,以解决国内旅游与国际旅游争夺旅游热点地区和旅游旺季的矛盾。3、区域旅游会加快开发,普通的长线旅游会变为长线与区域旅游相结合的旅游经营模式。4、旅游业向内涵效益型转变,推出以观光旅游为基础,具有娱乐性、参与性兼地方特色的专项旅游和节日旅游项目会被重视。


文章TAG:长三角地区有哪些旅游资源开发过度的现象  长江三角洲区域旅游资源整合初论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