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说?如何写散文。如何写好散文文体一词,有种种含义,各人不同的理解。为了区别后来的散文,把这些古代的散文称古体散文。一是纪实散文,写部队生活的多些。我写散文很随意,主要是结合工作写,经常下边防经常下部队,看到什么写什么,写西藏人的风光风物,写军人的喜怒哀乐。

如何写好散文?

初学散文的学习许多老师都会说一句:形散而神不散。这句话讲散文的形式简单概括出来。形散是指散文的形式比较宽松,可以一二句一段,可以一层意思一段。可以通过排比,白描等修辞或文法表现形式。神不散指内容的中心思想是统一的。不能前一段的内容和后一段的内容毫无关联。可以通过连续的比喻,反问,排比等等一系列的方式将同一思想的不同方面写出来。

以上是答题的够架。其次,散文的作用是表现自己对与感情,事情的发展的感慨。作者要通过字里行间的用词来表现自己的内心写照。如:最普通的表现心情不好我们描述天气会写残阳如血,心情好的时候会写夕照如辉。通过一系列的细节处理完成整篇的心绪的抒发。散文其实并不好写,不想许多人说的只要堆叠形容词就可以。需要很长时间对词句的磨练才能写出好的散文作品。

应试中的散文一般不容易得高分的原因就在于此。考场很多人不能在紧张的气氛里将自己融入自己想表达的氛围中。所以在中高考中散文得高分的多是作文的好手。这需要不断的写,不断地练习。除此之外,多看别人的好散文会让自己在句子的运用上有很大的飞跃,我们会想到:为什么这个词这么用感觉这么好?这样很多的积累下来你就也会用了。

抓住哪几点,可写好散文?

散文很活的,没有什么定论,非要这样写或非要那样写,或者列上几条。我写散文很随意,主要是结合工作写,经常下边防经常下部队,看到什么写什么,写西藏人的风光风物,写军人的喜怒哀乐。一是纪实散文,写部队生活的多些。写部队训练,写边防执勤,写营建施工,还写官兵的婚姻恋爱。二是游记散文。我们部队防区,浩瀚苍茫,就写这里的冰川、飞瀑、急流、烟雨、云雾,以及神山、圣湖、奇峰、庙宇。

三是叙事散文。叙藏族、门巴族、珞巴族的风土人情,即景、印象类的多些。四是写人散文。真人真事,笔下有司令员,有基层军官,有志愿兵,有普通士兵,还有军嫂。有时写一个故事,有时是几个片断。五是抒情散文。主要借景抒情,抒林芝的山、墨脱的雾、米林的人。出版的散文集有《林芝军人》《神秘的处女地》《神秘的西藏寺院》《西藏东南角》《极地天河》等。

高中生如何才能写好散文?

如何写好散文   文体一词,有种种含义,各人不同的理解。   其一,专指文章之体制。或曰体裁。我国古典文论里的“文体论”、“文章流别论”、“文章辨体”说等,就是对文章体制(体裁)的论说。   其二,指的是文章的本性,偏重在风格上。如简炼,如舒徐,如清新,如刚健,如沉雄,如秀丽,如凝重,如流美……等等,由于文章的体制、风格。

同作家的个性、人格有密切关系,所以又往往将文体同作家艺术风格联系一起,如所谓“冰心体”,周作人的“小品体”,梁遇春的“伊里亚体”,鲁迅的“杂感体”,……等等;可是,在一篇文章里,其体制上的特点,同其体性上的特点,又常常是结合着的。比如鲁迅杂感文的“体制”,同其“简炼”的“体性”的统一;再如,称梁遇有的散文为“中国的伊里亚体”,那是由于他的散文在体制与体性上,都有点像英国十九世纪散文家查理.兰姆(笔名伊里亚,著有《伊里亚文集》)的随笔散文。

  因此,人们在使用“文体”这一概念的时候,有时专指散文体制;有时系言散文之体性;有时则兼有双重含义,仅有所侧重而已。   这里所论之“文体美”乃是指体制与体性统一的,以作者个性为主导,以语言文字为基础的,诸种因素融合形成的散文形式美。   一、文体美之于散文   读一篇散文,我们首先触感到的是它的文体。

正是通过其文体,而逐步感受其思想内容的。所以斯密兹在《小品文作法论》里这样说:在文学上,文体的可爱是无法形容,而不是超越一切的,适如栩栩的礼仪之于社交。甚至认为:“在文学史中。文体每每较思想能永垂不朽”,“一个人所说者,并没象他用什么方法说出那样重要”,“小品文作家的成功与否,是靠其文体”。为说明这一论点还作了一个比喻:如有一乡下少年,在一车房里,向你背诵哈姆莱特伟大的独白,虽则或许字字背得十分准确,然而你却觉得其平凡适如该少年;倘如由一大戏角背诵出来,则你好象“在闪电光下读莎士比亚”。

  的确,优秀的文体,能够使我们在读散文的时候,产生特殊的美感和快感。李广田说,读英国散文家玛耳廷的散文,其自然而流利的文体,“每令人感到他不是在写文章,而是在一座破旧的老屋里,在幽暗的灯光下,当夜深人静的时候。他在低声地同我们诉说前梦,把人引到一种和平的空气里”。同样,冰心的文体,常常将读者引进一个如冰雪般澄澈的境界,聆听她温柔的低诉;周作人的文体,则又仿佛把我们带到一座雨中的“江村小屋”,一面饮茶,一面听他平淡而有深味的闲话;读徐志摩的散文,犹如在华采纷呈,瞬息变幻的夕阳里,听雨后乱泉的直流,狂流;而读梁遇春的散文,则仿佛仰首夜空,看满天星珠的闪烁……。

散文文体之美,确实是丰富多采,不可形容的。梁实秋在《论散文》里曾说:有上帝开天辟地的创造,又有《圣经》那样庄严简炼的文字,所以我们才有空前绝后的《圣经》文学。   《圣经》文学,是否“空前绝后”,我们姑且不论;但是,既有“高超”的思想、又有优秀的文体,两者完美结合,才有脍炙人口的散文佳作,这确是文章至理。

  所以,我们在不断锻炼思想的同时,不可不重视锻炼自己的文体。   二、文体美之主要表现   诚然,每位作家的散文,都有自己的文体美;但是,就散文这一体裁本身来说,在文体美上有什么特殊要求。共同特色呢?   我想,对这一问题的回答,可以概括为六个字:精悍、清新、流动。   散文文体应当是精悍的散文的文体,首先应当是精悍的。

我们从浩繁的论述散文特点的文字里,可以得出一个共同的结论:散文是一种最精悍的文学体裁。所以,仅从形式上着眼,散文的精悍,同文体的精悍是合二而一的。   散文文体的精悍,主要来自三方面:一是反映生活的集中。前面已经讲过,“集中在一点上”,“尖锐地”反映事物,是散文的突出特征之一。一篇散文,总是力求把一件事物、一种感受的最精彩的一点写出来。

最忌材料的庞杂、冗漫。尽管有时旁征博引,说古论今,但其材料也是经过了精心剪裁取舍的。如周作人的《山中杂记》,无论从取材,还是从行文上看,乍读都给人以支离、繁杂的感觉,但仔细一读,就会发现其“杂”中有“精”,似散漫而未尝无伏线。每一章文字,皆有一统一的主旨和情调。   二是语言的精确。我们说,散文的语言既要简炼,又要畅达,简炼与畅达统一的基础就是准确。

没有语言的精确,状一物,写一事,费辞甚多,尚不能达情尽意,又何谈文体的精悍!杨朔的文体,是众所公认的短小精悍,干净利落的。显然这是同他语言上的精确、简炼分不开的。试以他对散文《海市》开头几句的加工修改为例:初稿是:我的故乡蓬莱是座偎山抱海的古城,景致却不错。不是小,倒也有点小小的。特别是城北丹崖山陡乱壁上的那座凌空欲飞的蓬莱阁,更有气势。

你走到阁上,倚着栏杆一望,只望见海天茫茫、那种空明清碧的景色,真可以把五脏六腑洗得于干净净。   经过三次修改,(一、二两次修改稿的文字在此从略),最后定稿发表时的文字是这样的:我的故乡蓬莱是个偎山抱海的古城,城不大,风景却别致。特别是城北丹崖山峭壁上那座凌空欲飞的蓬莱阁,更有气势。你倚在阁上,一望那海天茫茫、空明澄碧的景色,真可以把你的五脏六腑洗得干干净净。

  通过两稿比较,可以看出:两处较多的、重要的改动是:   (1)将初稿中的文字:“景致却不错。不是小,倒也有点小小的”删去,改写成:“城不大,风景却别致”。由原来的十五个字,锤炼作七个字。文字减少了大半,而对蓬莱古城特点的描写,却更加准确而突出了。   (2)将初稿中的“你走到阁上,倚着栏杆一望”,改为“你倚在阁上”,既交待出观景的地点,又写出观景者悠然自得的情趣;而将那“一望”的动作留给下文:“一望那海天茫茫……”这就写出了那种放眼远望的开阔气势;又将“空明清碧”改为“空明澄碧”,而“清”作“澄”,不仅词义更加精确,而且读起来也感到音调更加铿锵和谐了。

  不难看出:初稿的文字不够准确、简炼;定稿的文字,则十分简洁,故其文体也显得短小精悍了。   三是表意的透彻。透彻,这是更深刻的精确。散文的状物写景,表情达意,不只要求一般的清晰、准确,而且还总是力求做到非常的强劲、透彻。所写的内容,不光使人一目了然,而且还要有“力透七札”之感。这种透彻,也就是老舍说的“一针见血”地把事物写出来的功夫。

读透彻的描写,会使人感到有着“剥去一层”的明晰,古人云:“剥去一层,方有至理可言”,犹如“凿开顽璞,方始见玉”。   散文家的文字,不论是抒情、描写或议论,都应当有这种开璞见玉的透彻。   透彻同真正的含蓄并不矛盾。真正的含蓄,可以说是透彻的极致,是透彻的一种“变形”的表现。批评家们认为:艺术上的“朦胧”,是一种“深奥之明白”;“幽默”,实在是一种非凡的“机智”;“反语”,正是把真相看穿的产物。

  总之,上面所说的“集中”、“精确”、‘“透彻”,乃为文体精悍的三要求。   散文文体应当是清新的美好的文体给予读者的感觉,总是十分清新的。就象郑振择所描述的那样:譬若清新的朝曙,皎洁的夜月,翠绿的森林,澄明的碧湖,今天看他是如此的可爱,明天看他也是如此的可爱,今年看他是如此的美丽,明年乃至无数年之后看他,也固是如此的美丽。

……   如何得此清新之文体呢?主要途径有二:   一是洗去陈词滥调。一篇散文,如果文字中夹杂一些陈词滥调,就象是皎洁的夜月被云彩遮掩,澄碧的湖面漂着一些纸屑、油垢,其皎月。碧湖给人的清新之感,便消失了。   二是不断创造新的形式和文体。郑振择在《新与旧》一文里,着重谈的就是新形式的创造。他说:我们称某某体的文艺为新的文艺,乃是说,这种文体是新鲜的,是尚待大作家去运用他的,他的声是清新的,他的形是特异的,可以使厌见厌闻陈腐文体的人,心神为之一爽,并不是说所有这种新的某某体的作品都是好的。

  他的文章里,还批判了所谓“旧皮袋装新酒”的观点,他说:“我们要知道旧的形式既已弃敝而使人厌倦,即使有天才极高的人,有意境极高的想象,而一放在旧形式中,亦觉的拘束掣肘,蒙上了一层枯腐的灰色尘,把意境和文才都毁坏无遗”。   清新的文体,常使人耳目为之一新,精神为之一爽,具有引人人胜的魁力和长久的生命力。

那些散文名字的文体,之所以使人“可爱”,甚至有不少人争相模仿,其原因就在它是“清新”的,不仅在语言文字上,务去陈词滥调,而且在构思上,结构上,描写手法上,……都有自己的创新。当前,我们散文创作的一个重要课题,就是文体上的进一步解放和创新。读者渴望读到文体清新的散文;作者应当在对于那些散文名家优秀文体认真研讨、借鉴的基础上,努力创造出自己的新文体。

  散文文体应当是流动的散文的文体,应当象是一泓清泉那样的活泼流动的,而决不能如一潭死水那样的停滞和沉闷。   文体的流动,这是作者思想感情在语言文字中的有节奏的前进。我们正是伴随着这种有节奏的流动,感受着作者思想感情的发展、变化、曲折、起伏的。使人有时人新地。时见新意之感。   构成文体流动美的因素,主要是语句的变化。

  短句的排比,给人以快速的流动感,象:卷地的狂风,爽利的冰雹,倾落的骤雨,震惊的疾雷,呵呵!千万铁甲中的金鼓的鸣声,无量数的健儿呐喊……   这种急促的节奏,快速的流动,使人强烈地感受到急风暴雨、电闪雷呜、瞬息变幻的气氛。再如:过去的生命已经死亡。我对于这死亡有大欢喜,因为我借此知道它曾经存活。

死亡的生命已经朽腐。我对于这朽腐有大欢喜,因为我借此知道它还非空虚。   这种流动不仅是快速的,而且是有力的,它简直象是一道急流,打着漩涡向前流去。   长而散的句式,给人的流动感是缓慢的。这种流动,是很适合于娓娓叙事和绵绵抒情的,如:进屋里来便见你的影子更显得黯淡了,我就取笔在你的影子周围描出一个轮廓,你的影子渐渐的模模糊糊地,朦朦胧胧地化为缕缕的青灰的雾痕袅移着,我凝目望那烟子直扯着一根线穿出了窗棂以后,才觉到有些什么失掉了。

我惘然对着你遗留下的黑曲线的轮廓掉下一滴泪来。   这种缓慢的流动,好似一根扯不断的长丝那样袅娜、缠绵。   句子的省略,或倒置,又常常给人以跳动、闪烁感。如:“这笑容仿佛在那儿看见过似的,什么时候,我曾……”我不知不觉的便坐在窗口下想,默默的想。作者在“我曾”后面使用了省略号;后面,不说“便坐在窗口下默默的想”,而将一个“想”字,分成两个层次,在第一个“想”字后,跟进一个“默默的想”,形成一种流动的跳荡和闪烁,维妙维肖地表现出作者独自默想时的思绪活动状态。

再如:在这艳丽的日辉中,只见愉悦与欢舞与生趣,希望,闪烁的希望,在荡漾,在无穷的碧空中,在绿叶的光泽里,在虫鸟的歌吟中,在青草的摇曳中夏之荣华,春之成功。春光与希望,是长驻的;自然与人生,是调谐。   这里,排比、倒装、省略的句式造成一种跳荡、闪烁而又湍急的流动美。   三、文体美之构成   如前所述,文体美乃是一个“以作者个性为主导,以语言文字为基础的,诸种因素融合成功”的整体美,而不是一枝一节的美。

约翰生在谈到关于作家作品的研究方法时曾经说过这样一段话:断章取义的赞扬莎士比亚,好比卖屋的人拿一块砖到市场上去做广告。研究任何人的作品,都不能以一斑论金豹,须总观全局,看它所生的总印象如何。上乘的作品的佳胜处,都在总印象,而不在一章一句的精练。   文体的“佳胜处”,即“文体美”,也都在“总印象”,而不在“一章一句的精炼”。

比如前人评司马迁之文:“连山断岭,峰头参差”,“如画长江万里图”,“如大塘上打纤,千船万船,不相妨碍”;评韩非之文:“如长江大河,浑浩流转”,且有“渊然之光,苍然之色”,评周作人文体,曰“舒徐自在”,“平和冲淡”;评冰心文体,曰“温柔隽丽”,“一清如水”,评朱自清文体,曰“真挚清幽”;评鲁迅文体,曰“简炼得象一把匕首”……,很显然,这些评语,都是文章给人的“总印象”,非就文章的“一章一句”而言。

  作为“总印象”的文体美,是由多种因素构成的;这些因素,概括起来,不外乎三大类,一是方法的:二是语言的,三是性格的。   (一)方法的。每个散文家都有表现思想感情的习惯方法。这方法,包括构思、剪裁、结构、描写等具体特征。   一般来看:在构思上寻找意境,或找出“焦点”的构思方法,易使文体富有“诗画境”的精致美;反之,只牵着一缕情思,围绕一个中心(题旨)即兴发展的写法,易使文体显出“行云流水”般的舒徐美。

  在剪裁上对材料,严格取舍,删繁就简,再三剪裁,其文体常如疏竹、瘦石,清朗、玲珑;反之,谈古论今,东拉西扯,旁征博引,其文体也自有一种潇洒劲儿,但弄不好,就会失之于支离、散漫。   在结构上布局精巧者,其文体显得谨严有致;大开大阖者,其文体显得气势磅礴;顺势行文者,其文体显得自由流动。   在描写上工笔细描,其文体有柔腻之美;夹叙夹议,其文体有朴素之味;冷嘲热讽,其文体必使人感到严峻刻峭;反语暗喻,其文体常使人觉得蔼然有趣。

  总之,表现方法上的特征,都是构成散文之文体美的重要因素。   (二)语言的。在文体美的构成上,语言的因素,似乎比方法的因素更重要。   周作人在《志摩纪念》一文里,谈到散文流派时,有这样一段话:……志摩可以与冰心女士归在一派,仿佛是鸭儿梨的样子,流丽清脆,在白话的基本上加入古文方言欧化种种成分,使引车卖浆之徒的话进而为一种富有表现力的文章,这就是单从文体变迁上讲也是很大的一个贡献了。

确实,文体变迁的一个最重要的因素和标志,就是表现工具语言上的变化。   我们说,语言并非是构成文体美的唯一因素,但确是一个较“方法的”因素更为重要的因素。诸如:文字的精确、简炼,必然带来文体的明晰、简洁;词藻的丰富、华美,常使文体显得繁褥、浓丽;多用长句者,其文体自有一种浩瀚流转之势;而短句的排列,又使文体显得精悍、紧凑;古文成分稍多一些,其文体常有简古之风;而多用口语者,其文体自有活泼之趣。

偶句,使文体凝炼。散句,使文体流动;排比,给文体增加一泻千里的气势;重复,给文体带来一唱三叹的节奏;……   还有,如字音的清浊,语调的低昂,节奏的快慢等等,所有这语言上的种种因素,都深刻、有力地影响着散文文体的特色。而一个作家的性格,他的文体美,也是通过他的语言具体表现出来的。象徐志摩散文的那繁富而艳丽的词藻,那排比而自由的句式,那抑扬而变化的音调……,无疑正是徐志摩的自由华丽文体的具体体现,也是其个人主义、乍喜乍愁、热烈冲动的性格的具体体现。

  (三)性格的。构成文体美的因素,不仅有“方法的”,“语言的”,还有“性格的”。有人说:文体“绝对不是一个个别的品性,却是一个人所有智识和道德的总集合,适如光之于别的集合住而成为日球”。这话是颇为中肯的。我们前面已经说过,在文体美的构成上,作家的性格,乃是起主导作用的因素。这是因为:不论是“方法的”或“语言的”选择,无不受着作家性格的制约;同时,作家的性格,又无不暗暗透入“方法的”、“语言的”因素中去。

郁达夫在《中国新文学大系散文二集.导言》里,正是结合作家性格来分析其文体、风格的。他说,鲁迅是“一味急进,宁为玉碎”,“尽是诛心之论”,表现事物,只求抓住要害,三言两语,把主题道破,文字“辛辣干脆,全近讽刺”,其文体“简炼得象一把匕首,能以寸铁杀人,一刀见血”。而周作人则性喜平和、中庸,作文追慕朴素自然,故其文体舒徐自在,平和冲淡。

他评论冰心,曰:“意在言外,文必己出,哀而不伤,动中法度,是女士的生命,亦即是女土的文章之极致”。其它像:朱自清、丰子恺、叶绍钧、许地山……;其文体的特征,无不一一同其生平、性格有直接关系。   只不过作家的性格在文体构成上的作用,是暗中调合、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在具体分析文体构成的诸种因素时,它常常被忽略,而不被单独拿出来加以论述。

如何写好小说开头的三万字?

网文是以主角角度出发的东西,所以开篇一定要围绕主角来写。有的朋友可能觉得这不是废话么?但实际上,很多新手确实没有这个概念。开篇的字数是非常宝贵的,新手只需要把握住一个原则,那就无论环境、背景描写还是对话,都和主角有关!凡是和主角无关的,哪怕你觉得再重要也可以放到后面的章节里慢慢叙述,开篇,力求直扣主题。

而开篇怎么快速让编辑、读者能够代入到主角的角色中去,按照“黄金三章”的理论,最简单的开局,就是开篇主角就处于矛盾冲突之中。在矛盾冲突中,人的性格、行事方法和能力会显露无疑,所以这也是为什么推荐新手开篇直接拉出矛盾冲突。好,新手现在已经清楚把主角放在矛盾冲突中来写开局,那么下面就要明白一个叫做“主角三原则”的东西。

(这是我个人提出的。)原则一,开篇的矛盾冲突,必须和主角有关。原则二、开篇的矛盾冲突,必须主角解决。原则三、开篇的矛盾冲突,主角必须使用金手指解决。这三个原则,对于老作者来说,都是下意识的动作,但是新手却未必清楚,必须要点醒!接下来,我以实例操作,来给新手朋友们演示如何运用“主角三原则”写一个开篇。一般来说,最近的写手构思开篇的时候,除了先选择文的大类之外,都是先想一个金手指的。

我们这里以玄幻为例。比如,新手作者某天突然想了一个脑洞,主角拥有一个叫做“双倍制作”的金手指。这个金手指很简单,就是字面上的意思,比如别人炼丹一组材料只能炼一枚,主角可以炼两枚,以此类推。反正主角的收获就是比别人多一倍。好了,有了这个金手指脑洞之后,我们开始运用“主角三原则”。开篇的矛盾冲突必须和主角有关,这个很简单,比如我们设置一个主角是炼丹弟子的设定,宗门最近有紧急任务,需要炼制一批XX丹,主角也是炼丹者之一。

这一次宗门任务来了,材料一共200份,要求20个弟子一共炼制200枚龙空丹,每人领取10份材料炼制10枚。而这一次因为任务紧急,宗门下达命令,凡是能多炼丹的,给予额外奖励,完不成的,要重重惩罚,逐出师门甚至直接杀死!(这就是一个大的矛盾冲突事件背景)主角刚穿越过来,发现自己以前经常被A弟子欺负,因为A弟子本事不行,炼丹效率低,所以对方抢自己的炼丹材料,而且A本身是一个欺上瞒下的人,欺软怕硬,在长老面前又很会表现。

果然,这一次A知道自己水平不行,按照习惯操作来抢主角的材料,给主角只留下了只够炼制5枚的材料。主角当然要反抗,不过反抗不过A,材料被抢,A放出狠话,让你平时不把哥放在眼里,这一次就是要抢你的材料,让你完不成任务,搞死你!(原则一,矛盾冲突和主角有关。)弟子们纷纷过来,但是看到A的强势,大家都敢怒不敢言。

而且A还告诉大家,只要我们小组完不成,都说是主角一个人失败浪费材料所致,这样一来,大家就不能帮主角,只有主角自己才能救自己了。(原则二,开篇的矛盾冲突,必须主角解决)这时候金手指系统来了。主角搞明白了这个系统之后,可以立下FLAG之类的,然后A哈哈大笑,嘲讽,再拉仇恨,甚至打赌。主角利用系统,在时间截止的时候炼出双倍丹药,上缴宗门!(原则三,主角必须使用金手指解决。

)这时候长老惊叹、掌门震惊,什么宗门千年难得的奇才,然后A当然是被打脸,甚至直接除去。主角收获了一大波奖励,可以是宗门给的,也可以系统额外给予奖励巴拉巴拉……那么,这个开篇就算是完成了。【更多写作技巧、火书拆解、神级攻略、开篇点评、开篇精修、教新人快速入门等网络文学知识,请到橙瓜码字的网文学堂阅读】。

怎样写好一篇精致的散文,重点在哪?

?七说?如何写散文。散文,一种文学体裁的名称。散文名称古已有之。古时骈偶押韵以外的文体统称为散文。如文史传记、议论评说、颂赞文辞、书记文案等统称为散文。为了区别后来的散文,把这些古代的散文称古体散文。现代散文是指与小说、戏剧、诗歌平起平坐的一种独立的文学体裁。散文的种类有议论散文、抒情散文、叙事散文等。

散文的主要特点是形散神不散。所谓“形散”,就是使用的材料不受时空限制,天南海北,古今中外都可以拿来使用,结构也是不拘一格,倒着说,顺着写,夹叙夹议几乎没什么限制。“神不散”是指散文中心思想突出,主题集中,不论材料怎样天马行空,目的只有一个突出中心。散文与其他文学体裁相比篇幅短小题材广泛,手法多样表现灵活,以意为主的直抒胸,情、景、事、理交融,这些都是散文的特点。

散文的素材很广。一草一木、一花一叶、一虫一鸟、一山一水、一人一事、一景一物、一诗一歌都是散文取材的对象。写散文也有忌讳的形式,不能象照像一样平搬直铺。无论状物抒情,都要寓意深刻,通过丰富的联想揭示事物的本质,营造艺术意境,给读者以艺术的享受和思想的启迪。《诗心》写人写事写风景,歌山歌水歌大风。新诗旧赋三万六,亘古不变是人情。

怎么才能写出一篇好的心情随笔散文?

《薄荷粥》近日,在朋友家喝茶闲聊时,看到他家阳台上种着几盆太阳花,五颜六色的花朵在阳光的照耀下,娇艳动人。然而,我却被太阳花旁毫不起眼的几株薄荷所吸引。刹那间,童年的记忆在脑海里翻涌。我想起儿时生病时,奶奶给我做的那碗薄荷粥。小时候,我家门前的菜园里总有一个小角落,被奶奶种上几株薄荷。每当橘黄的菜花盛开,惹得蝴蝶、蜜蜂流连忘返,躲在菜园角落里的薄荷们却不骄不躁,安静地在一旁为它们鼓掌。

这让我感到好奇,天真地问奶奶:“为什么要种薄荷?它们长得又不好看。”奶奶则摸着我的小脑袋,笑着说:“傻孩子,薄荷有药用价值,有很大用处呢!”我半信半疑地点点头,从此将薄荷记在了心里。有一次,我感冒严重,在床上一连躺了几天不见好。这时,奶奶捧了一碗粥坐到床前,拿起勺子一口一口地喂我。那一碗粥里,薄荷的清香中伴随着姜片的些许辛辣味。

从小讨厌辛辣味的我,看到奶奶这些天不辞辛劳地照顾着自己,乖乖地喝完了碗里的粥。喝完粥后,连同碗底的薄荷叶一同吃了下去。瞬时,一丝清凉从嘴边蔓延到心底。奶奶看着我乖巧的样子笑得合不拢嘴,这样的笑容自此成了治愈我的良药,每当心情低落时想起奶奶的笑,总能给我些许安慰。从那以后,薄荷粥成了我最爱喝的粥。每一次感冒咳嗽时,我都会主动向奶奶索要薄荷粥,这时奶奶总会笑着说:“奶奶只做了一碗薄荷粥,你喝了它,病很快就好了。

”后来,每当我想起那碗薄荷粥,一股暖意在心底油然而生。有一次,我向奶奶询问薄荷粥的做法时,奶奶宠溺着点点我的鼻尖,说:“这很简单,把薄荷捣碎和切成丝的姜块,倒进一碗煮好的白粥里,再调味就好了。”我把奶奶说的话记了下来。身在异乡感冒生病时,我都会做上一碗薄荷粥。如今奶奶老了,而我也长大了。她生病的时候,我在家就给她做一碗薄荷粥,就像曾经,她坐在床前一勺勺地喂我那样。


文章TAG:如何写好分三个场景的散文  浅谈散文的写作  如何  写好  三个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