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无疑是高级知识分子,他不笨,所以在乱世中如何“明哲保身”,知进知退,至关重要。二,陶渊明生活在比较落后的农耕时代。即便如此热爱田园生活的陶渊明是在官场上。陶渊明先生“不为五斗米折腰”,是大家所熟知并津津乐道的典故。如果你举止文雅,如果你把现实生活中的精彩片段剪辑出来,配上恰到好处的背景音乐,那么我们的乡村山川,处处都是诗情画意的风景。

怎样看待李子柒现象?

其实,李子柒一样的诗情画意,遍布我们祖国大地的山区和乡村,只不过她完美的展现给了大家而已。如果你举止文雅,如果你把现实生活中的精彩片段剪辑出来,配上恰到好处的背景音乐,那么我们的乡村山川,处处都是诗情画意的风景。在急着走出大山的山民的眼里,大山就是禁锢自己的牢笼枷锁;在陶渊明,刘禹锡的眼里,就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的绝美风景,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同样的天,同样的地,只要我们用心去感悟,那么,泱泱的祖国大地,就遍地是入诗入画的人间乐土。

谈谈陶渊明这位历史人物如何?

谢谢悟空问答官!邀请!陶渊明是晋朝人,出身没落士族,生活很贫困,后来当过县官,他对农民特别爱待。他是古代伟大诗人,著名作有採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有的人说他是斜眼,採菊东篱下,怎能见到南山,还有著名的《桃花源》等等佳作。写出了人民理想,为社会,他是一个接近人民,歌唱劳动,憎恶当时那个时代士族社会!陶渊明生於公元三六五年,卒珍公元四二七年。

对于陶渊明的归隐你有怎样的看法?

有勇气,可佩服,不必效法。有这样一种说法:年轻时“不要怕”,年老时“不后悔”。是说年轻人做事,率性而为反而易成大事;人到老年就要坦然面对过去,感谢生活之所赐。以我的愚见,年轻时“不怕”似乎较容易,而年老了做到“不悔”,恐怕就难一些。陶渊明先生“不为五斗米折腰”,是大家所熟知并津津乐道的典故。对于他的弃官,不管是一时冲动还是经过了深思熟虑,都可看做是他 “不怕”的表现——虽然这一年他41岁,不年轻了。

那么,对于他早年的选择,陶先生晚年后悔了吗?依我推断,有可能。请看他写于晚年的两首诗:“……风雨纵横至, 收敛不盈廛。夏日长抱饥, 寒夜无被眠;造夕思鸡鸣, 及晨愿乌迁。在己何怨天, 离忧凄目前。吁嗟身后名, 于我若浮烟。慷慨独悲歌, 钟期信为贤。”(《怨诗楚调示庞主簿邓治中》)饥来驱我去, 不知竟何之;行行至斯里, 叩门拙言辞。

主人解余意, 遗赠岂虚来。谈谐终日夕, 觞至辄倾杯;情欣新知欢, 言咏遂赋诗。感子漂母惠, 愧我非韩才。衔戢知何谢, 冥报以相贻。”(《乞食》)贫困到了如此地步,您说他后不后悔?再看看他的《责子》诗:“虽有五男儿, 总不好纸笔。阿舒已二八, 懒惰故无匹。阿宣行志学, 而不爱文术。雍端年十三, 不识六与七。

通子垂九龄, 但觅梨与栗。”渊明先生有学有识文采情趣过人,而几个孩子却都粗劣无文——什么缘故?这是不是诗人辞官的后果?汉武帝的时候,窦婴要全力营救得罪了丞相的朋友,妻子劝止他,他说:“侯自我得之,自我捐之,无所恨。”渊明先生自身遭罪是自酿苦酒自己喝;可是,对于和他一同受苦的孩子,他能坦然地这样想吗?《水浒传》中武松常以“景阳冈打虎”为一生荣耀。

事实上,他当初可不是本着“为民除害”而“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他是赌气上山的——结果,等确信有虎时,英雄好名弄成了骑虎难下之局。好在侥幸杀了虎。陶先生后来在贫困中坚辞朝廷的征召,拒绝江州刺史的馈赠,在我看来都是骑虎难下,有硬着头皮充好汉的嫌疑。就有俸禄的时候,就有免费的酒喝;不做,就难免挨饿。也许是我的视野有问题,我还没听说过有哪个真正的隐士是幸福的。

对于陶渊明的诗意人生你是怎么看的?

什么是“陶渊明的诗意人生”?准确点说,陶渊明辞官“归隐”园田后在其躬耕生活里他确实不断在写诗,“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的鸡鸣狗吠的寻常农耕日子里的浓厚“诗意”是后世人们想象出来的,强加给他的,没有陶渊明自己感受的那么强烈那么令人神往陶醉。陶渊明出生于一个没落官僚家庭,“少而贫苦,居无仆妾,井臼弗任,藜菽不给”。

他生活在东晋十六国时代,战乱频仍,直接影响着他的出仕和归隐,也让他长期陷入精神矛盾里。他是饱读诗书的人(“少年罕人事,游好在六经”),他是有远大抱负的人(“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他甚至还渴想“抚剑独行游”,抵达“张掖至幽州”,“饥食首阳薇,渴饮易水流”。一个有豪侠志趣(向)的人,怎么能甘于在“园田居”里营造“诗意人生”?二十九岁时,因为生活所迫(“亲老家贫”),他“大姑娘坐轿第一回”“出仕”做了江州祭酒,但“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

”不能忍受“吏职”施加的束缚和蹂躏,他干脆“炒了老板鱿鱼”,在家一直安闲“度日”。大约七年后吧,陶渊明到了荆州,在州府里作属吏,“糊里糊涂”“不偏不倚”成了军阀桓玄(荆州刺史)的“手下”。他内心非常矛盾,很纠结。他对桓玄“不感冒”,有看法,他后悔在桓玄手下做官,对“羁鸟”式的宦途生活感慨良深,又产生了辞官归田的念头。

不久他借着母丧之机又“挂冠而去”。桓玄举兵杀戮、争夺东晋王朝军政大权的混乱时期,陶渊明在浔阳怡然自得地“躬耕”。他曾说自己“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所以“商歌非吾事,依依在耦耕”才是他的夙志。他离开官场,并非从此“两耳不闻窗外事”,不再关心国事了。他的生活观念有点异于常人,他选取的生活榜样也与孔子不同。

孔子瞧不起普通劳动者,他却视长沮、桀溺等躬耕避世者为知己,以荷蓧丈人为同道。这与孔子针锋相对背道而驰的观念,是乱世使之,不得不然。陶渊明无疑是高级知识分子,他不笨,所以在乱世中如何“明哲保身”,知进知退,至关重要。这一段时间里,他确实感受到了躬耕的“诗意”,也似乎拥有了“诗意人生”。他的诗句如“鸟哢欢新节,泠风送余善”、“平畴交远风,良苗亦怀欣。

虽未量岁功,即事多所欣”等等,其景、其情都值得玩味,也很真实。他更因此找到了圣贤典范,即“舜既躬耕,禹亦稼穑”,舜、禹也成了他的“同好”。但他的“桃花源”乐土却不易找寻,也仅仅是“海市唇楼”的美好幻想而已。桓玄公然篡夺了帝位,刘裕联合其他文武官员兴兵讨伐桓玄,刘裕获胜,大权在握,声名如日中天。这时陶渊明竟然放弃了“鸟哢欢新节,泠风送余善”的“诗意人生”,不再听鸟儿千娇百媚的鸣叫了,不再接受凉风的多情吹拂了,他进入刘裕幕府做了“镇军参军”。

他自己解释其中的原因,是“诸侯以惠爱为德”,即刘裕器重他、赏识他。不管是否刘裕爱才“亲自”聘请、聘任了他,总之他主动结束了此前的一段“诗意人生”,又开启了“入仕”生活。但他内心深处的纠结还在,“左顾右盼”,思想波动未停。桓玄被杀后,天下从未“太平”,他人在官场,心系田园,“诗意人生”笼罩了尴尬。此后,他还在刘敬宜手下任过“建威参军”,后来就作了彭泽令。

这是最让后世津津乐道的一段“佳话”。陶渊明因为被要求“束带”迎接督邮,他刻心铭骨地体会到“仕途”的屈辱,他感慨万千地说:“我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即日解绶去职,赋《归去来》。”后人有人解释陶渊明出任彭泽令的目的或愿望是为其彻底归隐田园“躬耕”做物质(金钱)上的准备呢。有道理。由此可见归隐园田也非一无所有的穷光蛋可以玩的“潇洒”;“诗意人生”也需要“丰衣足食”做前提(基础)。

陶渊明不虚伪,不自己找理由为自己的行为开脱,他说自己因为穷才当官,当官了地位低俯仰逢迎人格受辱、被拘束不自由,所谓“钱难挣,屎难吃”呀。最后只能听从内心,“由着性子来”了。彻底归隐田园了,他就一直拥有了“诗意人生”吗?也不是。“羁鸟”回归了“旧林”,“池鱼”回归了“故渊”,有点财产——“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他家里还有“僮仆”,可以帮助耕种。

他与太太自然不会每天袖手旁观,俩人还要“亲自”劳动。如果如此“一帆风顺”,他不忧衣愁食,心情恬然,“诗意人生”也许会眷顾他、宠爱他吧。但“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他遭遇了一场火灾,家财化为灰烬,顿时捉襟见肘,陷入窘境。偏不偏不久卢循率领人马在其家乡与官军打仗,故乡成了战场,人心惶惶,持续了半年之久。

陶渊明没有直接被战争“祸害”到,但人日渐衰老,力不从心了,归隐园田的“诗意人生”也日渐索然无味。人是有思想且必须每日思想的,人是需要朋友且不断进行交流的。陶渊明此后移居到“南村”,交了一些新朋友,有可以“奇文共欣赏”者,有“话不投机半句多”者,也有和尚慧远等人。人渐渐老了,就喜欢回忆往事。人生剩下“回忆往事”的日子了,还能有多少“诗意”呢?陶渊明想起平生壮志未酬,内心酸楚,会因此失眠。

“岁月掷人去,壮志不得骋。”这个“壮志”不是追求归隐园田自得其乐沉醉于躬耕的“诗意人生”啊。读一读他这个时期所写的诗歌,他精神上的矛盾痛苦一点不少,即可证明他的“诗意人生”是空中楼阁极不真实。他有魏晋时期文人都喜欢喝酒的通病,有远祸全身的顾虑,也有“大有作为”的抱负愿望。古人说:“有疑陶渊明之诗,篇篇有酒,吾观其意不在酒。

亦寄酒为迹也。”因此,可否说陶渊明蔽屣冠冕,归隐田园也是“寄此为迹”呢?陶渊明后期创作的诗歌,内容很复杂也丰裕,他可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也从读《山海经》时“发现”的夸父、刑天、精卫等身上回忆起了自己曾经心怀的“猛志”,在荆轲刺秦故事的激励中更“金刚怒目”了。鲁迅曾经针对一些人极力推崇陶渊明的“静穆”,就列举陶诗《咏荆轲》以证明其具有“金刚怒目”的一面,并非始终“静穆”(即一直“诗意人生”)着。

陶渊明身处乱世,又终身“郁郁不得志”,即使其曾祖父曾为东晋开国元勋,也无益于他终身“高官厚禄”。归隐田园是“不得已而为之”,并非其要别开生面另辟蹊径营造什么“诗意人生”。“诗意人生”可以追求,但首先必须能“丰衣足食”;陶渊明诗里“啼饥号寒”的篇什虽然没有后来杜子美先生那么多那么酸楚无奈,但毕竟会令其“诗意人生”大打折扣。

你真的羡慕陶渊明的生活吗?为什么?

陶渊明的生活方式被古人所推崇,也被后世所羡慕,如今时代不同了,现在如果选择这样的生活方式,很有可能会被社会所淘汰。一,陶渊明是一个比较随性热爱自然的人,他曾在《与子俨等疏》)里讲自己,看到树木枝叶交错成荫,听见候鸟不同的叫声。就高兴得不得了。喜欢五六月里,在北窗下面躺着。等凉风一阵阵吹过。就认为自己是伏羲氏前的古人了,陶渊明之所以想做古人。

就是觉得伏羲氏前的古人,生活无忧无虑。但是即便如此热爱田园生活的陶渊明还是在官场上。打拼了好多年,也曾怀着,【四十无闻,斯不足畏】的态度出任镇将军刘裕的参军,直到妹妹去世以后,陶渊明这才解印辞官,回归家乡。二,陶渊明生活在比较落后的农耕时代。自耕自足,可以满足自己的生活需求。也不会有太大的生活压力,我们现在生活在一个信息化的时代。

把自己封闭起来,脱离整个社会,是无法生存的,社会之所以发展,人之所以会进步,就在于人们能克服自己的缺点和不切实际的欲望。把自己不喜欢的事情做好,这才是成熟。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个性喜好,都在追求自己想要的生活,如果要取得成功,就要付出努力,竭尽全力去争取,如果遇到困难就消极回避,像古人一样隐逸山林,逃避现实,这样做没有什么出路我很羡慕陶渊明的生活,但是不会选择这样的生活方式,因为这毕竟是一个竞争的时代。


文章TAG:你如何看待陶渊明自得其乐  陶渊明理想化想象的自得其乐世界  如何  如何看待  看待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