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先生“不为五斗米折腰”,是大家所熟知并津津乐道的典故。日子艰苦,生活清贫,但他看透了官场尔虞我诈勾心斗角的生活,宁可玉洁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清高精神,悠然自得其乐融融地过与世无争的桃源清静的生活。也许是我的视野有问题,我没听说过有哪个真正的隐士是幸福的。

陶渊明归隐后的生活是怎样的?

陶渊明归隐后的生活是怎样的

陶渊明辞官隐居山林后,夫妻自耕自收,过着日出而出日落而息的田园生活。悠然自得,常常利用农闲暇时,在山林溪边的草舍旁,种植花草树木,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也不时在闲暇时垂钓山溪,以求果腹。日子艰苦,生活清贫,但他看透了官场尔虞我诈勾心斗角的生活,宁可玉洁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清高精神,悠然自得其乐融融地过与世无争的桃源清静的生活。

对于陶渊明的归隐你有怎样的看法?

有勇气,可佩服,不必效法。有这样一种说法:年轻时“不要怕”,年老时“不后悔”。是说年轻人做事,率性而为反而易成大事;人到老年就要坦然面对过去,感谢生活之所赐。以我的愚见,年轻时“不怕”似乎较容易,而年老了做到“不悔”,恐怕就难一些。陶渊明先生“不为五斗米折腰”,是大家所熟知并津津乐道的典故。对于他的弃官,不管是一时冲动还是经过了深思熟虑,都可看做是他 “不怕”的表现——虽然这一年他41岁,不年轻了。

那么,对于他早年的选择,陶先生晚年后悔了吗?依我推断,有可能。请看他写于晚年的两首诗:“……风雨纵横至, 收敛不盈廛。夏日长抱饥, 寒夜无被眠;造夕思鸡鸣, 及晨愿乌迁。在己何怨天, 离忧凄目前。吁嗟身后名, 于我若浮烟。慷慨独悲歌, 钟期信为贤。”(《怨诗楚调示庞主簿邓治中》)饥来驱我去, 不知竟何之;行行至斯里, 叩门拙言辞。

主人解余意, 遗赠岂虚来。谈谐终日夕, 觞至辄倾杯;情欣新知欢, 言咏遂赋诗。感子漂母惠, 愧我非韩才。衔戢知何谢, 冥报以相贻。”(《乞食》)贫困到了如此地步,您说他后不后悔?再看看他的《责子》诗:“虽有五男儿, 总不好纸笔。阿舒已二八, 懒惰故无匹。阿宣行志学, 而不爱文术。雍端年十三, 不识六与七。

通子垂九龄, 但觅梨与栗。”渊明先生有学有识文采情趣过人,而几个孩子却都粗劣无文——什么缘故?这是不是诗人辞官的后果?汉武帝的时候,窦婴要全力营救得罪了丞相的朋友,妻子劝止他,他说:“侯自我得之,自我捐之,无所恨。”渊明先生自身遭罪是自酿苦酒自己喝;可是,对于和他一同受苦的孩子,他能坦然地这样想吗?《水浒传》中武松常以“景阳冈打虎”为一生荣耀。

事实上,他当初可不是本着“为民除害”而“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他是赌气上山的——结果,等确信有虎时,英雄好名弄成了骑虎难下之局。好在侥幸杀了虎。陶先生后来在贫困中坚辞朝廷的征召,拒绝江州刺史的馈赠,在我看来都是骑虎难下,有硬着头皮充好汉的嫌疑。就有俸禄的时候,就有免费的酒喝;不做,就难免挨饿。也许是我的视野有问题,我还没听说过有哪个真正的隐士是幸福的。

如何评价陶渊明?陶渊明一生是怎么“炼成”的?

陶渊明(365年一427年)字元亮,自称号五柳先生,东晋诗人散文家。因当过江西彭泽的县令,后人称他为陶令,这也是他一生作过的最大官。因他疾世愤俗,淡泊名利,官场不顺家境败落。所以多接近平民百姓和田园生活,写的诗文都是歌颂田园文化和群众生活的。也是个空想主义作家,最著名的书是《桃花源记》,因出生于战乱社会,他在书中为人们描写了一个无战争、无剥削.无阶级的桃花源生活。


文章TAG:论陶渊明的归隐  中学语文教学中应如何评价陶渊明的归隐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