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我们得彻底弄清楚,所谓的“城旦书“,到底指的是什么。“城旦书”的由来“城旦书”一词,最早见于司马迁的《史记·儒林列传》。窦太后闻言大怒,说:安得司空城旦书乎!这一句,将儒家典籍称作“司空城旦书”,满含嘲讽与不屑,是一种贬低之语。

“胸中更著五千卷,未到汉家城旦书。”是什么意思

这一句出自金代文人蔡珪的《即事》,原诗如下:竟日开编乐有余,古人妙处不欺予。胸中更著五千卷,未到汉家城旦书。整首诗的意思浅显、直白,大致是说:我最近读古人的文章,觉得十分美妙,即使让我写上五千卷,也赶不上“城旦书”的水平啊。说白了,这是蔡珪读书之余发出的一番感慨,表达了对古人的赞美和推崇之情。在“厚古薄今”的时代背景下,这种论调并没有什么特别之处。

但如果结合蔡珪的人生经历来看,这首诗还别有一层深意。首先,我们得彻底弄清楚,所谓的“城旦书“,到底指的是什么。“城旦书”的由来“城旦书”一词,最早见于司马迁的《史记·儒林列传》。其中有一则窦太后与儒生辕固的对话。窦太后是汉文帝的皇后,汉景帝的生母,一个历经三朝、对西汉政治有着深远影响力的女强人。这位太后一生崇奉黄老之学,厌恶儒生,坚定地捍卫汉初“无为而治”的国策。

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到了汉景帝执政末期,“无为而治”逐渐暴露出弊端,儒学的影响力不断增强。而辕固,就是这股儒学复兴潮流中的代表性人物。辕固饱读儒家经典,喜好与人争辩,经常驳斥黄生(代表黄老之学)的一些言论。窦太后听说了这个人,便召见他,问:你觉得《老子》这本书怎么样?辕固竟然回答:此家人言矣。(不过是家中奴婢说的话罢了)这个评价可以说相当之低了。

窦太后闻言大怒,说:安得司空城旦书乎!这一句,将儒家典籍称作“司空城旦书”,满含嘲讽与不屑,是一种贬低之语。“司空”之官与“城旦”之刑“司空”又叫“司工”,这是从周朝就有的官职,主要掌管土木工程、水利建设等,到了汉朝,也负责管理国家祭祀。这个职位,大致相当于后来的“户部尚书”。一旦涉及到大型工程的建设,就一定离不开“民工”。

这些“民工”从哪里来呢?一部分是朝廷征调的“徭役”,另一部分是服劳役的犯罪之人。服劳役也分很多种形式,而其中有一种就叫作“城旦”之刑。这种刑罚早在秦朝便已经出现:令下三十日不烧,黥为城旦。——《史记·秦始皇本纪》据南朝史学家裴骃解释:这种刑罚为期四年,罪人要在白天防御敌寇,夜晚修筑城墙,不能休息。喜好黄老之学的窦太后,自然是厌恶这种酷刑的。

窦太后用“城旦书”代指儒家典籍,实际上是批评儒家的礼法规矩太多,人们无休无止地接受管制,就像遭受“城旦之刑”的罪人一样。那么,蔡珪为什么要在诗中引用这个含有贬义的说法呢?在我看来,这是一种反衬的手法。当我们想要夸奖某个对象时,通常会说:自己最好的还比不过对方最坏的,以此衬托对方的优秀。蔡珪的意思也差不多:我的文章连“城旦书”的水平都达不到,言外之意,古人写作的水平实在太高,我根本不能比。

蔡珪:身陷民族矛盾中的金代文学奠基人蔡珪这个人并不出名,很多人可能根本没听说过。这也很正常,因为他并没有在历史上留下伟大的功绩,更糟糕的是,他还是一个金朝的官员。这个身份,也必然会被主流所否定。因此,蔡珪的事迹,只在《金史》中有寥寥数笔的记载。然而,蔡珪的出身并非自己能够决定的,细究起来,他应该算是“降三代”,生于金国,长于金国。

我们要了解蔡珪,必须从他的父祖身上寻找线索。宋徽宗年间,蔡珪的爷爷蔡靖担任燕山府守将,是正经的宋朝官员。然而,他却在一次兵败后投降了金国。当时,蔡珪的父亲蔡松年才十几岁,从此远离故国,侍奉异族。蔡松年在金朝的官运不错,一度做到了右丞相,并被封为卫国公。在他的心中,一直十分矛盾。一方面是金朝赐予他的无限恩宠和荣耀,一方面是对宋朝的愧疚和不安。

在他的许多诗作中,便流露出这种情感。如:放眼南枝,忘怀樽酒,及此青青发。从今归梦,暗香千里横月。处世附所安,无祸即无福。却视高盖车,身宠神已辱。至于蔡珪,虽然自出生起,就跟宋朝没有什么瓜葛,但生长在这样的家庭里,他自幼便受到汉文化的熏陶,在内心里他仍然将自己试作汉人,而非金人。受限于自己的身份,蔡珪的历史地位遭到了一定程度的忽视。

实际上,金元之际的文人,对于蔡珪的评价非常之高。金末文学家元好问,曾经编撰了一部金朝诗歌总集——《中州集》,其中便指出,蔡珪才是金代文学奠基人和正宗。相比于同时代的文人,蔡珪是真正的“土生土长”。他在金朝考中进士、做官、封爵,一直到逝世,都没有跟宋朝产生任何联系。因此,蔡珪在金朝的文坛上,拥有独一无二的地位。

不仅受到统治者的推崇,对于金朝后世文人,也具有引领性的作用。结语:汉文化的继承者和捍卫者身为文坛的领袖,蔡珪的一言一行都有重要的含义,也必然会引起天下的效仿。蔡珪自己也深知这一点。因此,在他的一生中,都不遗余力地推崇和保护汉文化。《金史》记载:珪之文有《补正水经》五篇,合沈约、萧子显、魏收宋、齐、北魏志作《南北史志》三十卷,《续金石遗文跋尾》十卷,《晋阳志》十二卷,《文集》五十五卷。

异族入侵,往往会带来文化的崩毁。而蔡珪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中,尽自己的一切努力,收集、补录那些损坏的典籍,使它们能够传之于后世,成为宝贵的精神财富。这一份历史功劳,是不应该被遗忘的。了解这番背景之后,我们再来看蔡珪的《即事》,便会有不同的感受:头一句,“竟日开编乐有余”,不正是蔡珪致力于编著事业的真实写照吗?而后两句,“胸中更著五千卷,未到汉家城旦书”,极力抬高汉家典籍的地位,正是希望天下文人能够积极地把汉文化传承下去。


文章TAG:完为  城旦  长城  修长城什么意思  完为城旦什么意思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