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如何培养学生的自我意识,首先要引导学生认识自己。家庭毫无疑问是孩子自我意识发展的摇篮。自我意识一般在两岁时出现,之后自我观念形成并逐渐得到加强——这一过程一直持续到成年。孩子在研究自我的过程中,父母应该有意识的帮助孩子区分以下三个要素:自我意识、自我观念和自尊。

孩子如何养成自我意识?

孩子如何养成自我意识

儿童最重要的成长任务之一是个性化的过程,也就是说,个体的、唯一的身份形成。从出生开始,根据儿童气质的一系列特征,已经具有一定的个性特征。这些特征几乎是遗传决定的,并将继续对个体的行为起影响作用,因此,它们可能是个性的先驱。自我是个性化的焦点,而儿童期的大部分时间被致力于寻找“我是谁”这一问题的答案。孩子在研究自我的过程中,父母应该有意识的帮助孩子区分以下三个要素:自我意识、自我观念和自尊。

自我意识一般在两岁时出现,之后自我观念形成并逐渐得到加强——这一过程一直持续到成年。自尊同样在整个学龄期间发展变化,并逐渐发展为一致的和现实的。儿童首先需要解决他们的身份认同问题,只有他们能够完成这一特殊成长任务,才能成功的进入成年,并不再继续被生活中的角色混乱所打扰。儿童对自己的想法如何既取决于他们的认知发展,也取决于他们的社会经历,尤其是他人的期望和态度。

这在受虐儿童的发展研究中得到证实。虐待对儿童自我的形成有着严重影响。家庭毫无疑问是孩子自我意识发展的摇篮。当孩子慢慢长大后,能够影响孩子感知和评价自己的他人的范围扩大了。同伴的赞赏在学龄期变得尤其重要:受欢迎和爱待,或者相反,被拒绝,对孩子处于发展中的各种心理特征都有影响,尤其是对孩子的自我感受有影响。

教育教学中,如何改变学生的思想意识?

教育教学中,如何改变学生的思想意识

老师,在教育教学中,你有没有想过,最重要的是什么?是课堂?是自我成长?还是教室里的学生?思想意识是什么?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人是最高价值。”这里的人特指儿童,我们的工作对象是孩子。所以,这句话可以表述成“孩子是教育的最高价值。”那就意味着教育教学要尊重孩子的天性、尊严、个性、精神世界、发展潜力,尊重孩子未来的无限可能性……而这一切都指向孩子的幸福!所以教育教学,说到底是要给孩子幸福。

但我们很多老师往往是对学生说:你们现在辛苦,是为了将来的幸福。家长也爱这样对孩子讲,好像孩子的这段经历是为未来做准备的。可我们的教育教学功能真的只是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吗?陶行知说,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即两个心,一个老师的,一个学生的,二者相沟通。这就要求老师要有社交能力、协商能力,以及人情练达的艺术,因为每个人都是独特的,而教师就是和不同个性的人打交道。

自我意识是学生成才的根本保证,教师如何培养学生的自我意识呢?

孩子如何养成自我意识

教师如何培养学生的自我意识,首先要引导学生认识自己。认识自己的目的在于让学生对自我有一个清晰的认知,这个认知包括与同龄段同学共有的身心发展的共性特点,也指学生个性体现在性格爱好上的特征。因此在认识途径上可以采用知识讲解、他人评价和自我分析结合外,即让学生全方位认识自己。比如教师可以开展“我说你猜”的主题班会,给学生渗透学生同龄段具有的自己。


文章TAG:学生自我意识的培养  如何培养中小学生自我意识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