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以后的美国文学,第一次浪潮大致有两条支线:一条是南方文学,它可以追溯到福克纳,甚至爱伦坡;另一条是犹太文学,对原来的欧洲旧文化传承比较多。这部长篇小说是大作家福克纳的第四部小说,却又是福克纳形成风格的首部小说。全书釆用意识流手法,讲述了美国南方那个六七月份蚊子成群让你每一寸肌肤都是红痒的地方一个破落户康普生家里的生活,作者的行文明显受到詹姆斯乔伊斯和伍尔夫的影响,老康普生三子一女,他平时闲锤子一个游手好闲,贪酒嗜杯,其妻子则是蛮不讲理动哲怨天怨地且十分自私冷酷,长子昆丁不学无术不思进取,只知抱残守缺紧抱着过去的南方陈规陋俗的传统不放⋯昆丁及两个兄弟因为其妹风流成性有辱南方淑女身份而深感难过和愧疚,三子班吉是个白痴,三十三岁却只有三岁小孩的智能这一点让我想起韩少功的小说,篇名叫爸爸爸。

如何理解“垮掉的一代”,有什么历史文化经济背景?

艾伦·金斯堡有句名言: 「世界既然无法改变,个人只能凭借吸毒来改变自己对世界的看法。」按凯鲁亚克自己的说法,垮掉派 The Beat Generation 中「Beat」一词是某次听朋友聊到时灵光一现的。该朋友当时或许只是想要表达精神上的绝望,要么就是觉得世界末日快来了。有一次凯鲁亚克在家乡的教堂里受到启发,觉得 Beat 和基督「登山训诲」的福音有联系(那个叫 Beatitudes),同时又能象征波普音乐,Beat嘛,也有节奏的意思

这样一词三义,他觉得很能代表自己这一代人的精神面貌,所以就使用了。所以怎么说呢,当时有许多人非常讨厌「垮掉的一代」这么个说法,很可能是因为觉得自己被代表了……「你凯鲁亚克一个毒佬凭什么?」(设计对白)凯鲁亚克从七十年代开始获得评论界的注意,赞扬声主要针对作品的文学价值,认为他的作品打破了五十年代的沉寂。

为什么说沉寂?二战结束后,一度占领主流文学的都是战争小说。没多久,冷战就开始了,接着是反共浪潮,这种社会波动下,打的就是出头鸟,激进的全被麦卡锡主义抓进去蹲号子了,人人不敢大声说话,还敢好好写作品吗?所以后世称之为「怯懦的五十年代」。二战以后的美国文学,第一次浪潮大致有两条支线:一条是南方文学,它可以追溯到福克纳,甚至爱伦坡;另一条是犹太文学,对原来的欧洲旧文化传承比较多。

因为社会非常保守,所以作品也以循规蹈矩、粉饰现实为主。后来《麦田守望者》喷的不就是这样的社会吗。这次文学浪潮中产生的作品,大多是由过去的天赋树延展出来的。而正当他们还在苦苦摆脱海明威、福克纳这些父辈影响的时候,突然蹦出来一群中产白人小孩,对世界各种不满,要脱下资本主义衣冠楚楚的面具,蓄须、不修边幅。你们写《蒂凡尼的早餐》,我写《裸体午餐》。

你们要做《一个穿灰法兰绒西服的人》,而我《在路上》。这就是第二次浪潮,我吸毒、滥交、蹭饭、不洗澡,但我知道我是好作家(???)他们完全放弃了过往的文学思考,转向梭罗这类超验主义作家,或者从东方的宗教思想中去寻找体验,以对抗当时的主流社会。所以后来我们可以看到,很多嬉皮对东方哲学是充满向往的,甚至连乔布斯都在年轻时流浪过印度。

这种炸裂的影响,我个人觉得就是垮掉派燃烧得最耀眼的高光时刻了。而众多主流声音中,也有很多评论把他们贬得很低,卡波蒂就认为凯鲁亚克根本不是在写作,只不过是在打字。你也看出来我上面只聊了小说,因为诗歌我完全不熟……叫得上名字的也只有艾伦·金斯堡和格雷戈里·柯尔索吧?事实也是,能列入垮掉派的人其实并不多,优秀作家就更少了。

柯尔索天天和金斯堡、凯鲁亚克混一起,但自己也说:「三个人不足以称为一代。」主流的评论认为垮掉派的反叛是失败的。经历过嬉皮时代后,美国文学再次回归到保守中,文学史上称之为第三次浪潮。这时期的作品,更注意语言,关注意识和表达中的复杂性,然后就产生了实验小说……《美国文学简史》对凯鲁亚克的评价:虽然有一定的现实意义,但从思想上看境界不高,艺术上也略显粗糙。

福克纳的《喧哗与骚动》的主题到底是什么,这部小说又有什么样的艺术特色?

这部书我在三十多年前草草浏览过一遍,书中情节记不太清楚,但是倒是记得我采访沈从文先生时,他说过到美国大学访问时有学者说先生的著作《边城》在中国的影响有如威廉福克纳的喧哗与骚动一书之于美国的影响。沈老笑着说我从来没有读过他的书、然后娃娃似的笑了起来。沈老没看过的书自然吊起了我的胃口,于是从湖南图书馆我借来了这本书,或许是翻译的问题或许是我的读书嗜好的问题,总之书没有认真读完,还书时却补了六毛钱因为超过了一个星期。

我的印象中尽管这部小说在美国文坛如雷贯耳,是现代派小说中集大成者或者谓之现代派小说中最为经典的名著之一,但恕我直言它与沈从文小说唯美唯善大不相同,倒是类似于麦田里的狩望者似的颓废,假如拿中国的长篇小说类比,?红楼梦》应该是可以作为一个比较文学的案例。诚如有心人所说的,此书满纸皆喧哗,无人不骚动。小说故事倒不复杂。

这部长篇小说是大作家福克纳的第四部小说,却又是福克纳形成风格的首部小说。谓之成名作更为合适。此书名波俏?️紧,它始于莎士比亚的名篇麦克白中第五幕第五章主人公麦克白的著名独白。全书釆用意识流手法,讲述了美国南方那个六七月份蚊子成群让你每一寸肌肤都是红痒的地方一个破落户康普生家里的生活,作者的行文明显受到詹姆斯乔伊斯和伍尔夫的影响,老康普生三子一女,他平时闲锤子一个游手好闲,贪酒嗜杯,其妻子则是蛮不讲理动哲怨天怨地且十分自私冷酷,长子昆丁不学无术不思进取,只知抱残守缺紧抱着过去的南方陈规陋俗的传统不放⋯昆丁及两个兄弟因为其妹风流成性有辱南方淑女身份而深感难过和愧疚,三子班吉是个白痴,三十三岁却只有三岁小孩的智能这一点让我想起韩少功的小说,篇名叫爸爸爸。

小说三个兄弟均对其妹妹人生的走向堕落的过程进行了回顾:形文时有重复似有娓娓余音,旋回往复的手法恰是这部小说的主旋律,颇有重大的事情要说三遍的意味在。透过这些鸡零狗碎的故事,小说通过意识流的方法展现了如下的主题,其一是南方的衰老的挽歌,其次是是童真与纯良的丧失:最后则是人类历史的衰落与生命的轮回。它们既是个人的成长史也是一个民族的心灵史。

总之通过作者艺术的描述和巧妙的展示这些情感激起了读者最广泛的兴趣和共鸣,上述这些均象一根看不清的隐线贯穿于一种南方的慵懒和亚摩尼亚气味的腐败颓废的风格之中,成为我们说的威廉福克纳标志的气质和其艺术特色。此外小说还运用了多视角的叙述方法,以及穿插了大量的独白,书中最后运用黑人女佣迪尔西对前三部分逐一补充让人记忆犹新。


文章TAG:浅析福克纳对南方文化的反思  福克纳如何看待旧南方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