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一生必须经历生与死,这是人生的定数,谁也逃不了。生是人生的起点,死是人生的终点。余下的只是人生的起点与终点之间的长度、宽度、深度而已。我们无法掌控自己的出生,也很难操控自己的死亡。我们能对人生施加较大影响的方面,只有生命的长度丶人生的宽度丶人生的深度。

人的一生必须经历些什么吗?

人的一生必须经历些什么吗

人的一生必须经历生与死,这是人生的定数,谁也逃不了。生是人生的起点,死是人生的终点。余下的只是人生的起点与终点之间的长度、宽度、深度而已。我们无法掌控自己的出生,也很难操控自己的死亡。我们能对人生施加较大影响的方面,只有生命的长度丶人生的宽度丶人生的深度。1,一个人若注意防治疾病,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保持健康的心态,注意个人安全,那么此君就会相应的活得长一些,反之就会寿命短一些。

但这仅仅是就同一个人来说,不同的人有不同的体质,寿命长短也不一样。2,一个人若一心为国为民,服务于社会,那么此君的人生宽度就会大增。即便此君学识不高,寿命不长,也会为世人称道,也会流芳百世。例如刘胡兰烈士殉难时只有十七岁,例如雷锋同志离世时也只有二十出头,但是他们的德行,为世人所敬仰。他们人生短暂,但是他们人生的意义,十分巨大。

3,一个人若有梦想、有追求,就必定会为社会留下有价值的遗产,其人生就会得到升华,人生的深度也会大幅增加。蔡伦造纸,蔡伦只是太监。左丘明编撰《左传》,左丘明是盲人。李时珍编撰《本草纲目》,李时珍只是个江湖郎中。……,很多案例告诉我们,人生的深度,主要在于有梦想、有追求。人生的深度,与社会地位高低,个人寿命长短,甚至是学历,都不具有必然联系。

哪些是你全身颤抖,无法自拔,醍醐灌顶,庆幸读到的好书?

历史是一面镜子,通过读历史可以看穿过去,更可以预判未来,我想要推荐自己读过的关于中国近代史的书籍,书单如下:1、天朝的崩溃作者详尽考订了与战争相关的一系列重要史实,力图以当时的道德观念、思维方式与行为规范去理解历史,使许多在今人看来是荒谬的现象得以显示其在当时环境中的“合理性”。同时,通过对有关人物及其言行活动分析,观察清王朝在历史转折关头的作为,揭示历史进程中的偶然与必然。

这本书一直都是我心中的建国后史书第一名。原文摘录:(1)忠奸的理论所能得出的最终结论是,为使忠臣得志,奸臣不生,就必须加强中国的纲纪伦常,强化中国的传统。也就是说,鸦片战争所暴露出来的,不是“天朝”的弊陋,不是中华的落伍;反而是证明了中国的圣贤经典、天朝制度的正确性,坏就坏在一部分“奸臣”并没有照此办理。

于是,中国此时的任务,不是改革旧体制,而是加强旧体制。 道德的批判最是无情。而批判一旦升至道德的层面,事情的细节便失去了原有的意义,至于细节之中所包含的各种信息、教训更是成了毫无用处的废物。(2)这里有必要分清两个问题:一是对侵略者应不应抵抗;二是若这种抵抗注定要失败,是否仍应抵抗。前者是道德层面的,结论是肯定的,没有疑义。

后者是政治层面的,结论不能从前者引申而来。思想家和政治家的区别正在于此(我拟在第八章中作专门讨论)。既然正义的反抗并不能取胜,那么,避免无谓的牺牲也是可以的。从这个意义上讲,伊里布的消极避战不应当视作错误。2、历史三调与其说是历史书不如说是对历史学的研究。同样的一段,在不同人的笔下会显示出完全不同的风貌。

史实的,还是个体体验的,抑或是神化的。从这个意义上,真是选了个好案例。作者自己对义和团运动的看法隐于三调之后,或者根本没必要追究,重要的是,不同的文本所折射出的观念与态度。原文摘录:(1)关于假装有神附体的义和团,刘孟扬记载说,1900年6月天津盛传关帝在为义和团助战,于是就有许多义和团自称关帝附了体:“有大觉庵地方拳匪某甲,与某处拳匪某乙,因此争执,各不相下。

甲谓乙曰,汝系冒充关公;乙谓甲曰,汝系冒充关公。相争不能决,乃求断于某匪首,某匪首曰,吾乃是真关公附体,汝等狼崽子,胆敢冒名欺人,该杀!乃挥刀作斩首状,甲乙乃不复辩。”(2)历史事件的直接参与者预料不到、也无从把握事态的未来走向,这可从三个层面来看:从最直接的意义上讲,是他们的个人命运;从宽泛的意义上讲,是他们正在参与的历史事件的结局;从更宽泛的意义上讲,是仍在不断发展的能够不断重新确定以前发生之事的意义的未来事态 。

3、戊戌变法事考重大史实的精心考证与重要场景的细密描述:戊戌政变的时间,过程与原委;中下层官员与民众对变法的建策;张之洞调京主持朝政与机会错失;光绪皇帝的对外观念;日本政府的观察与反应。旧说的认知、补证与修正,新说的展开、论证与建立,作者集五年半的全部精力于此。4、李鸿章与北洋舰队本书中,作者谨严客观、整体深入,一一论列北洋海军的装备、人员培训,大沽、旅顺口和威海卫基地的布置,海军章程的制定,海军衙门的机构设置、俸饷和奖惩制度,海军的训练和各项特别活动,经费收支及与颐和园工程的关系,中日甲午之战以及福建舰队与江苏舰队的发展等,使我们对于中国近代海军发展过程中的诸多细节有了更为翔实的了解。

原文摘录:(1)在这次出巡之时,唯一美中不足,而又为人所诟病的,便是内监李莲英居然也在醇亲王的随行人员名单之中。实际上,李莲英的公开出现,在清代政治体制上的确也是一件不寻常的事。因为鉴于明代太监为患之烈,清廷对于太监的干政,一直悬为厉禁。此次亲王出巡,竟有太监相随,而且此一太监又系慈禧太后的亲信“小李子”,自属意义不凡,而易引起揣测。

关于慈禧之遣李莲英参与此次的巡阅,依据官方的解释,乃是因为醇王的健康欠佳,故而太后特派李莲英随身照拂。或有人说是出之于醇亲王的个人请求。但此一说词并不为外间人所接受,咸信与政治攸关,以为乃系太后与醇王之间因有权力冲突,故特派人为之监视。此外,还有一种传闻,说是慈禧对于海军也有兴趣,故特派李莲英先往察看,以便将来亲自前往天津校阅。

5、大棋局中的国共关系这本书虽以国共为题,却并不要按照冷战模式去两分世界。它试图说说意识形态以外的东西,试图讲讲人在大环境中的命运。按照作者的脉络,冷战是内战的继续,内战是二战的继续;而二战又是一战的继续,一战更是以往大小血腥权力争斗的继续。原文摘录:(1)按照毛泽东的内在逻辑,他提出“联合政府”应该主要基于两点:一是战后苏联与美英的合作仍将继续,因此苏美都会希望国共合作继续;二是“蒋在抗战中有功劳,同时人民心理厌恶内战”,国共再战的观念在推销上有困难。

实际上,最主要的原因是中共当时还不具备正面迎击国民党的实力,即使国民党军在最近的豫湘战役中遭受重创。即使国民党有心改组,“联合政府”也不过是权宜之计、“过渡形式”而已;等到实力强大了,中共必然还会进行革命,最终要实现社会主义乃至共产主义。(2)在他(罗斯福)的未来构想中,美国与苏联可以通过合作的方式来主宰世界,美国的大英帝国会听美国的,而落后的中国更要依赖美国的支援,蒋不过是战略棋局上的一枚棋子罢了,必要的时候可以更换。

……然而当我们在21世纪回顾历史的时候,发现其后的事统统走向了这个版本的反面,蒋中正换成了毛泽东,中国倒向了苏联,美苏联合主宰世界变成了美苏对峙。6、党员、党权与党争本书以国民党“治党史”为中心,着重探讨了国民党的组织结构、党员的社会构成、政治录用体制、党政关系、派系之争与党内精英冲突、党民关系与阶级基础等方面。

‘原文摘录:也就是说, 80%以上的中学毕业生或由于家庭经济条件或因自身学力等因素而不能升入大学或出国留学,自然也就失去了跻入上层知识精英行列的机会,但他们对社会承认的期待和往上爬升的愿望非常强烈;他们因已受过初等或中等教育而不愿认同于普通民众和甘居社会下流,但他们的知识、学力和能力又无法在竞争激烈的城市中谋得一个相当的职位。


文章TAG:密尔个性自由观的解读  约翰.密尔个性自由包括哪些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