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丹讲《论语》,并没有脱离论语本身去天南地北,海阔天空。回答问题前,得先问两个问题:一是读过《论语》没有?二是读过于丹的《论语心得》没有?《论语》离现在己有250O年左右,从汉代到民国,都有许多大学者在解读。再说于丹对《论语》的讲解。

如何看待于丹讲解的论语?

回答问题前,得先问两个问题:一是读过《论语》没有?二是读过于丹的《论语心得》没有?《论语》离现在己有250O年左右,从汉代到民国,都有许多大学者在解读。每个时代对《论语》的解读都不尽同,而于丹对《论语》的解读,可以说是当今集大成者,她是在国家提倡“民族文化自信”,和“读经热”的大背景下,走向《百家讲坛》的。

不管你承不承认,于丹解说《论语》的影响力,当今无人能及。自宋代开始,科举出题基本没离过四书五经的范围,这使得《论语》成为中华文脉得以传承的最大功臣,从这个角度来讲,于丹讲论语,是在做一件传承中华文化的美事,不应受到这么多指责。再说于丹对《论语》的讲解。她把一位25OO年前圣人的话(十二章)归结于七个方面来讲解,使当今的人能听懂,有感悟。

这本身就是一件了不起的事,只要有一点的文化良知,就不该用恶毒的语言攻击她。于丹讲《论语》,引经据典,旁征博引,娓娓道来,没有深厚的国学功底,没有宽泛的知识结构,是万不可行的,因为她站在央视的讲台上。我不相信还有第二个人能把这个古籍说得这么明白晓畅。于丹讲《论语》,并没有脱离论语本身去天南地北,海阔天空。

她讲“心灵之道,处世之道,君子之道,朋友之道,理想之道,人生之道”,都在引用《论语》的原文,用历代文豪大家的原文来佐证她的论点(如陶渊明,苏东坡的诗),用小故事来延伸她的论点,或庄或谐,云轻水清,收放自如。你若骂她,得比她有本事才行。说于丹打开了“心灵鸡汤”的魔盒,使现在的文章充斥着“毒鸡汤,瘟鸡汤”。

这真是错怪了她。记得央视播《百家讲时》,总有一些“话外音,心灵感悟”之内的东西,那才是鸡汤,而说这些话的人,根本不是讲坛上的于丹。把一个那么大的传媒平台做的事,要一个小女子来承担,这真不是君子所为。现在有个怪现象,以骂公众人物为荣。要是谁犯了一点错,就群起而攻之,踏上一只脚,恨不得他永世不得翻身,还要刨他祖坟,骂他亲友。

《论语》中,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对当今教师提高专业水平有何借鉴意义?

论语《述而》篇第二十二章【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孔子的“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句话,受到后代知识分子的极力赞赏。他虚心向别人学习的精神十分可贵,但更可贵的是,他不仅要以善者为师,而且以不善者为师,这其中包含有深刻的哲理。他的这段话,对于指导我们处事待人、修身养性、增长知识,都是有益的。

俗话说“满招损,谦受益”,“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我们每个人都各有特点、各有千秋。一个虚怀若谷、心胸宽阔的人,往往看到的是“寸之所长”、自己与别人的差距,从而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心胸、心态决定着人生的走向和达到的高度,要想使自己有更大的进步空间,就要时刻保持“三人行必有我师”的胸怀。处处发现别人的闪光点,并甘拜为师。

通过“择其善者而从之”达到“见贤思齐”,择“其不善者而改之”实现“见不贤而内自省”这不仅是人生的智慧,也是一条提升自我的捷径。“三人行必有我师”带给我们的“甜头”远不止于此,我们每个人都应在“三人行”的路上,“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圈、工作圈和朋友圈,这“三圈”是一个人日常接触最密切的群体,也可以说是一个人人生路上的“三人行”。


文章TAG:如何对待德才兼备的人和缺少德才的人  论语中说如何对待德才兼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