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二:这部电影讲的是是复仇还是爱情?好多人觉得周暮云厚黑城府,在得知另一半出轨后,仍然保持冷静,笑着敷衍了过去。临别的时候那冷漠犹如杀手般的表情还有那一声笑让一些人觉得周是要报复苏丽珍丈夫,你上了我老婆,我也要上你老婆。并且还说周慕云打电话邀约苏丽珍一起走是计划的一部分,这一点我在第三问里补充。这一观点,显然脱离整体谈部分,没有很让人信服的依据。

我个人认为是爱情,故事就是那个被出轨的人相爱,然而因为种种原因,最后走不到一起的故事。周的眼神,我并没有觉得,只是那个角色的特点,成熟稳重的一个男人形象,那个眼神更像是思考以后要怎么办的意思。还有那一声笑,之前是他向苏表白,临走的时候苏没有接电话,完全是自嘲、斗不过现实的意味。就整体而言,这部电影的氛围并没有渲染那种复仇的氛围和细节,故事只是个简单的故事。

问题三:那句最经典的台词“是我,如果有多一张船票,你会不会跟我一起走。”这句话说了没有?这是复仇的一部分?注意,在周暮云说出说出那句话的时候,打字声并没有停止,也就是说,周并没有对她说出那句话。苏丽珍回到周暮云的房间,同样,那句话也是对着空气的叹息罢了。问题四:他在最后对着墙洞说的是什么心事?在本片中没有交代他最后说的什么,王家卫讲故事的风格是很独特的,这是他的高明之处,一个好的导演不会把什么都透露给观众,他会让你去猜,去融进这个故事,去深挖藏在故事外壳下深藏的含义。

国内现当代文学作品从小说改编成电影,写毕业论文,有没有好的推荐?

国内现当代文学作品从小说改编成电影,写毕业论文,有没有好的推荐

题主这个问题,问题很具体,有的放矢国内现当代文学作品的电影化改编,是一个值得深入挖掘的领域。我这里挂一漏万,说一点不成熟的看法,谨供参考。立论方向之一:电影与当代文学的互动,如何因应特定的时代与社会背景?众所周知,第五代导演,很善于借鉴和转化当代文学,特别是各种新流派小说的“果实”。有一则趣闻:张艺谋曾苦于“一(剧)本难求”,偶尔在旧书摊上,读到一本文学期刊上,陈源斌的小说《万家诉讼》,被深深吸引,一口气蹲在那读完。

于是,就有了后来扬名威尼斯,国际影坛留名的《秋菊打官司》。《秋菊打官司》,是对原著小说很成功的电影改编。由小见大,不妨引申思考—第五代导演为何有“剧本荒”?当时的电影创作环境有何特点?—喷薄而出的当代文学,尤其是新小说创作高潮,有何重要性?—作为时代的文化意绪,这一波小说-电影”蜜月期”有何启示?所谓高屋建瓴,题主结合具体的毕业论文方向,试试能否翻唱新曲?以上只是很粗浅的小设想,相关论题肯定有人写过。

 3/4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尾页

文章TAG:花样年华  浅析  正文  论文  分析  花样年华分析正文  浅析什么的花样年华论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