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丕在《典论·论文》中,提出了两个文学理论。儒家所提倡的道德教化,"唯上智与下愚不移",上智与下愚,就像题主说的两个极端,是不会改变的。《典论·论文》在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因为在它之前没有精心撰写的严格意义上的文学理论专著。

中国古代有哪些令人惊艳的政论文?

中国古代有哪些令人惊艳的政论文

自先秦商鞅、李斯,唐韩愈、枊宗元;宋苏洵、王安石,及至近现代的康、梁。他们惊艳的行政理论、革新主张虽然切中时弊,主张有益对当时社会发展取得了积极的贡献。使得时代文明每每向前迈进了一步。但是,这些正确的主张往往触动了王公国戚、封疆大吏等既有利益集团根基,他们不甘让谁谁分享各自的固有蛋糕。于是,他们利用特权,将那些对于广大臣民生活、社会发展有貢献的正确主张,进行极力破坏,镇压,甚至于对立论者监禁、屠杀。

⭐️总之,历代的革新理论者,虽然各自具有引领时代发展的惊艳贡献,但是,他们却没有哪一位被当局统治者賜于强有力的支持,最终不了了之。⭐️上世纪初,从德国传来一本巜共产党宣言》,唤醒了当时一批华夏优秀青年的热血激情,循着那个主张,成立了中国共产党,号召全国工农无产者联合起来,组织革命队伍,向旧时代不公平的社会制度发起了轰轰烈烈的革命。

建安时代的曹丕在《典论·论文》中提出了什么样的文学理论?如何评价?

建安时代的曹丕在《典论·论文》中提出了什么样的文学理论如何评价

曹丕在《典论·论文》中,提出了两个文学理论。一、他分析了自古“文人相轻”的观象,提出了关于文学批评的态度和原则。他的观点,是在分析“文人相轻”的过程中产生的。首先,他分析“文人相轻”的原因。他说文章有各种体裁,各种体裁都擅长的人是少有的。人们总是以自己所长轻视别人所短。他以“建安七子”为例,这七个人在文坛上是齐肩并驾的,但他们却各有所长,如王粲擅长辞赋、徐干有齐人的舒缓习气等等。

接着,他阐述“常人贵远贱近……”人们往往看重古人,轻视今人,好追逐名利又看不清自己的弊病,于是就认为自己是最贤能的。实际上“文本同而末异”,就是文章的本质虽然相同,体裁却不相同。体裁不同,表现的形式是有差别的。如铭文、诔文崇尚事实,诗、赋应该辞藻华丽等。最后,他阐述“文以气为主,气之清浊有体”,他的意思是说,人的禀赋、气质、个性是不同的,这样的差异,不是后天的努力就能弥补的,即“不可力强而到”。

这些差异,也会在作品上表现出来,因此也就出现了个人擅长的领域有差别,作品的风格也有差别。从曹丕的论述中,我们可以归纳出他文学批评方面的观点和原则,即个人擅长、文章体裁、作品风格等是因人而异的,所以不能因为自己所长,而轻视他人所短。二、他提高了文学的地位,肯定了文学的社会价值。他说“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

”他认为,文学是治理国家的大事业,而且人的生命是有限的,荣华富贵也有尽头,只有作品及作品的思想,能流传后世。《典论·论文》在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因为在它之前还没有精心撰写的严格意义上的文学理论专著。它的产生是中国古代文论开始步入自觉期的一个标志。曹丕对文章的价值给予了前所未有的崇高评价,对文学创作发展有重大意义和影响

没有必要对自制力强的人进行道德教化,对自制力差的人进行道德教化是无用的,你如何看待儒家道德?

没有必要对自制力强的人进行道德教化,对自制力差的人进行道德教化是无用的,你如何看待儒家道德

这问,两极分化了。还有大部分人的自律不强也不弱呢?这就像甘蔗的两端,末端嫩但不甜,根部硬却很甜,中间的大部分,不算嫩也蛮甜。儒家所提倡的道德教化,"唯上智与下愚不移",上智与下愚,就像题主说的两个极端,是不会改变的。善恶作为两端,一端是至善,一端是极恶,绝大多数人是出于这两端的中间部分,善恶的比例在每个人心中是不同的,所以,会有时候是君子,有时候是小人。


文章TAG:儒家人文教化的理论与实践  论如何教化  论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