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面要广,不能局限于法学领域,否则视野就不够开阔。所谓法之理,在法外。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法律其实和现实生活联系很紧密,要结合现实生活进行思考,做到法律生活化。高瞻远瞩,高屋建瓴,站得高望得远,也就是这个道理。第三,要勇于参加全国统一法律职业资格考试(以前叫国家统一司法考试)。这个考试、这个证书不仅仅是法律行业的一个敲门砖,是将来从事法官、检察官、律师、公证员等法律职业的必备条件,更重要的是,这样的艰难、重大考试是一个难得的、重要的全面学习法律的好机会。

就算平时理论学得再好,也不一定能够通过法律职业资格考试,说到底,还是一个知行合一的问题。一次通过当然最好,如果第一次考不过,那就考第二次,次数越多,学到的东西就越多,收获就越大。当然,如果觉得自己真的不适合学法律,早一点放弃、另谋出路也未尝不是好的选择。我当时考司法考试,考了两年,第一年距离合格线360分缺了16分,第二年继续考,高出合格分数线35分。

感觉通过司法考试,自己提高了很多,也有很多收获。因为司法考试的准备过程真的是一项宏大工程,需要花费很多时间,需要看很多书,需要听老师讲课,需要做历年真题等,感觉确实很辛苦、艰苦。但是,不是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不经过九九八十一难,怎么取得大道真经?特别是有志于从事法律职业的学生,就更要通过法律职业资格考试,否则在社会上找工作不那么容易。

法律职业资格考试就是一个磨砺的过程,提升的过程,飞跃升华的过程。第四,要理论联系实际,在司法实践中加深对法律的理解。要在实习、法律工作实践中加深对法律理论、条文的理解,法律不是死的,而是活的;在实践中多运用、多思考,那么,相关的法学理论、条文就会印在脑子里,想忘记都很难,就能信手拈来、灵活运用。就能看到某个事实,然后马上就能联想到相关的法学理论和法律条文,从而实现在法律事实与法律条文之间来回穿梭。

第五,要多写文章,多研究。写文章的过程,就是自己思考某个法律问题的过程。写文章要想写得好,就需要看很多书、查阅很多资料、法律条文,这也是一个学习、思考的过程。写出来的文章越好,说明下的功夫越多,那么,对于这个法律问题也就基本消化吸收了,今后就变成了自己的思想和灵魂,遇到类似问题,马上就能联想出来。写文章的过程,也是训练自己的文笔、逻辑思维的过程。

学得好,不一定能写得好。有人口表能力强,但书面表达能力不强。既要会口头表达,也要会书面表达。以上就是笔者谈到的几点关于自己学习法律的切身体会。当然,每个人的情况不一样,方法不必相同。条条大路通罗马,能捉老鼠的就是好猫。笔者自己觉得自己脑子比较笨,没有过目不忘的本领,因此平时就只有下苦功了。作者简介学法太期,男,1987年出生,西南政法大学法学学士,2012年以395分通过国家统一司法考试,拥有8年以上的法律工作经历,成长道路坎坷,社会阅历丰富,擅长民事案件办理;涉猎广博,除法律外,对中国传统文化、历史、象棋、太极、期货等领域都有一定研究。

你认同孔子以德治国的思想吗?

不认同,而且是非常不认同。如果孔子思想是以德治国,为什么孔子在活着的时候总是四处奔波、颠沛流离,而不被国家重视呢?如果孔子思想是以德治国,为什么孔子在逝世后三百多年,才被董仲舒大肆渲染后逐渐固化成为孔子儒家思想呢?如果孔子思想是以德治国,为什么泱泱华夏两千五百多年(孔子儒家思想)以来太平盛世境况太少,绝大多数时期百姓饥寒交迫、颠沛流离呢?如果孔子思想是以德治国,为什么大中国第一个统一者秦始皇要焚书坑儒,而不积极推行孔子思想以德治国呢?如果孔子思想是以德治国,为什么自秦始皇统一六国建立秦朝开始,历经西汉、东汉、三国、西晋、东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十国、辽、北宋、金、南宋、元、明、清等等诸多历史朝代都不是江山永固而在不断发生改朝换代的事实呢?如果孔子思想是以德治国,为什么在儒家思想占据绝对优势的条件下,中国近代历史会发生像五四运动那样的新文化运动,明确高呼打倒孔家店呢?如果孔子思想是以德治国,为什么近代中国会出现蒋介石拥有八百万国民党飞机加大炮的军队会败给小米加步枪的革命军队,进而推翻反动腐朽统治,建立新中国呢?......太多的为什么,都在说明一个事实,就是孔子思想中虽然有优秀的文化成分,但绝非全部都是精品文化,其里面有不少糟粕和沉渣。

 2/2   首页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文章TAG:形势与政策依法治国论文  如何落实依法治国论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