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许读者能从字里行间读出,曹操冒天下之大不韪、挟天子以令诸侯、出生入死、南征北战统一中原的目的了。战争惨象就在眼前,见怪不怪的曹操没有心悸。他放眼更辽阔的空间,以“千里无鸡鸣”来写告诉人们,战争已经造成了无人区。地域空旷,荒无人迹,自然也就听不到鸡鸣了。反映战乱给社会造成灾难的诗歌比比皆是,曹操不哭不嚎,冷静地画出场景,你嬉笑怒骂吧,他只留给旁人评说。

他只用事实告诉你:广袤的地区都荒无人烟,社会生产力已经遭受了严重的将破坏。歌以咏志,曹操从不哀鸣!很有特色。文武双全的曹操是政坛领袖,也是文坛领袖。很多建安诗人都唯曹操马首是瞻,使得建安文学上承西汉,下开盛唐,独领风骚了几十年。你喜欢也好,讨厌也罢 ,以“三曹”为代表的建安文学已经在中国文学史上留下了璀璨的一页。

什么多数专家认为曹操诗的文学水平远不及曹植?

为什么多数专家认为曹操诗的文学水平远不及曹植

曹操在宋朝之前的历史评价是不错的。到宋朝理学占上风,倡导忠君敬贤时曹操已经被一些文人贬低了,中国儒学影响下的文化专家们大多数有个习惯,先在某个历史人物的立场和做事看他,如不所谓正统,那鸡蛋里挑骨头,也要贬低的评价这个历史人物做的事,更何况这个历史人物写的诗文了。而这种风气更因一部贬曹的三国演义,达到了高峰,甚至民间文化尚浅者皆认为曹操为白脸枭雄者。

曹植是三国时期优秀的诗人。他写了许多优秀的诗,但就诗的气势和反映生活的深厚而言,曹植不如曹操。曹操的诗“苍凉雄健又才华纵横,大气磅礴又可见“日月之行”和星汉灿烂。”那诗中展现的宽阔胸怀和大境界,曹植仍不能比得了。中国古代文学有一个特殊的时期:建安时期。在曹操基本上统一了北方后,开始聚集一些诗文之人,历史上称之为邺下文人集团。

建安文学开始成为主导地位的诗文。建安文学主要形式的诗歌有“世积乱离,风衰俗怨”的特点。建安诗文之人视野开阔,有博大的胸怀、追求长远大的理想。有着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诗文朴素有力,常见壮怀悲凉的风格。后人称之为“建安风骨”。曹操倡导的文学,“御军三十年,手不舍书,昼则讲武策,夜则思经传,登高必赋,及造新诗,被之管弦,皆成乐章”。

他的儿子曹丕、曹植以及追随他们的建安七子:孔融、王灿、陈琳、徐干、阮瑀、应瑒,刘桢等均在曹操影响下创作属于建安时期的诗文作品。无论是诗歌、辞赋,文章成为中国文学史上文人诗的创作高潮,并且让汉乐府诗形式和风格走向完善。四、五言诗体风行,而七言诗体从此真正开创先河。提到建安文学,曹植当然不可不提到。曹植的四言和五言诗就已经不错了,最著名的是他的《七步诗》。

 2/3   首页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尾页

文章TAG:曹操  诗风  评价  曹操的诗风是什么样的  评价曹操是什么样的人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