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大学毕业生放不下个人的架子,怀揣着那张毕业文凭躺倒不干,宁愿在家里加入到啃老一族,别人又能咋的。年轻人应该从小事做起,从大处着想。一心想着坐在窗明几净的高楼大厦里,日晒不着,风刮不着,夏天有空调,冬季有暖气,每月还有成千上万不菲的收入。问题的关键是个人有没有那个能耐,就是有,现在那里已经是秕谷占仓,总不能让人家把位置给你腾出来,除非你七大舅八大姨中某个人是这个单位的领导,否则,想想可以,但很不现实。

俗话说不吃苦中苦,难为人上人。说的就是人的一生并非就是一帆风顺的,或多或少总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困难和坎坷,这就需要个人想办法来克服。当然现在的大学毕业生还多是独生子女家庭出身,按照正常的年龄段来推测,父母的年龄还不算太老,大约在五十岁上下,继续养已经大学毕业的孩子没有问题。但是短时间内可以,总不能长此以往下去也不是个办法。

走出家门,到社会上自由飞翔,从零开始,才能彰显个人大学毕业生的才能。凡是工作先偿试着干,骑驴找马才能使自己如同吃着甘蔗上楼梯,步步高节节甜。而眼高手低,没有干就挑肥拣瘦,嫌活脏嫌活累,给的工资满足不了个人的要求,如此下去只能是被社会尽所早淘汰的对象。目前少数大学毕业生由于种种原因的影响,暂时出现就业困难的现象,并不能证明整个大学生集体毕业就失业。

大学本科为什么是“本”这个字?“本”是什么意思

结构化面试是什么

“本科”一词源于宋代。《宋史·选举志一》记载:开宝三年,诏礼部阅贡士及十五举尝终场者,得一百六人,赐本科出身。“本”的意思就是“正规”。这个字义现在依然存在。实际上,除了本科以外,还有一个“预科”,但是现在很多学校已经把预科取消了,或者只有“民族预科”,而“本科”则被保留了下来。本,就是表示正规、正统。

比如说,《本草纲目》,“本”,正统的,正经的。“本科”是由于科举制度录选而衍生出来的。比如说我们知道,古代科举,考到最高等级,叫进士。进士分几“甲”,也就是几个档次。明清时代只分三甲,但是在宋代时则有五甲之多。《宋史·选举志二》记载:第一甲赐进士及第并文林郎,第二甲赐进士及第并从事郎,第三、第四甲进士出身,第五甲同进士出身。

进士及第、进士出身、同进士出身,差别在哪?成绩不一样,档次不一样。怎么区分?进士及第、进士出身,这就叫“本科”,表示的是正统的、正规的。同进士出身,那是恩赐的,赏的面子,它就不能称为“本科”。因为你成绩在那摆着呢,你没那个水平。“本科”就是把“正统的”和“名义上的”给区分开来。后世,清代用“本科”一词用得最多,为了区分官员的资历,官员在公文里的自称。

因为清代官制不同。并不一定科举才当官,比如可以捐官,也就是花钱买官。比如最著名的,清乾隆时的钱度,他也参加过科举考试,但他没考上。他也是“进士”,但他的进士不是考来的,是恩赐的。那么,正经科举考试过,两榜进士的底子,那些官员陈述资历,说自己,“X年X甲进士第X名本科”。钱度不行,他不配。钱度陈述资历,只能说“X年X甲进士”,不能用“本科”,因为他不是正规的进士嘛。

 2/2   首页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文章TAG:毕业生  结构  大学  什么是毕业生结构  大学毕业生结构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