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比谋略能力。说起魏延的谋略,免不了要说子午谷奇谋,这个所谓的奇谋只不过是魏延的一厢情愿,是极难成功,魏延把自己的成功建立在敌人弃城投降的基础之上,本身就是不现实的想法,万一敌人不弃城投降,坚守不战,魏延怎么办?子午谷奇谋没有成功的可能魏延如何能保证在整个偷袭长安的过程中不被发现?很多人喜欢拿魏延偷袭长安与邓艾偷袭阴平来比,完全是两码事,邓艾走的是七百里无人区的阴平,而且是偷袭的是蜀汉的都城,魏延走的是人人都知道的子午谷,两年后曹真伐蜀就是从子午谷走的,结果走了一个月因为天气原因还没有走一半,曹真走不了,为何魏延就能走?还不被发现?这都无法实现。

退一万步说,就算魏延拿下长安,也是守不住的,此时的蜀汉没有跟曹魏拼消耗的实力,但魏延此举打成了消耗战,曹魏以重兵来围攻,到头来守不住,是不是白打一场?所以子午谷奇谋是错误的,诸葛亮拒绝是正确的。从这可以看出,魏延喜欢冒险与突袭,这确实是部分战争取胜的原因,但并非所有的冒险与突袭都能取胜,失败的也不在少数,魏延的谋略能力相对来说不如他的军事能力。

魏延喜欢冒险而姜维的谋略就是北伐,很多人批评姜维改变了汉中防御手段,魏延、王平时代,是把军队的防御阵地向前延伸,利用秦岭天险,来阻击进犯之敌,王平在兴势之战中的表现,就是这一战略的体现。但是到了蜀汉晚期,姜维改变了这个战略,收缩了蜀军的防御阵地,把大部分集中在阳平关与汉、乐二城之中,然后放敌入进入汉中,再派出机动部队骚扰敌人后勤补给线,在敌人的补给出现问题时,城中的军队再冲出城歼灭敌军。

从姜维的这一战略来看,明显就是蜀军兵力不足了,同时蜀汉政权国力下降了,延伸防御阵地向前,需要大量的国力来实现,这些阵地全部需要人员与补给,维持这一战略需要较强的国力,但是姜维时期的蜀汉一天天在走下坡路,没有更多的实力来维持了,只能采取最经济的防御手段,这不失为一种最经济的歼敌办法。姜维收缩防御虽然如此,姜维在魏灭蜀之战中,仍然有一定的责任,就是他明知魏军有异动,并且向蜀汉朝廷报告之后,就躲到沓中屯田去了,此时的姜维应该以大将军之名,加强防御力量,提升战备级别,但很显,姜维做的不够,虽然朝廷并没有重视姜维这一建议,但姜维在战略确实有一定的责任。

但是,姜维时代的蜀汉,只能靠维持过着每一天,因为长期不断地北伐,国力消耗甚大,完全经不起魏军强大的攻势,就算仍然采取以前的战略,也很难保证能够对付魏国的倾国之兵,从战略上看,姜维略强于魏延。三、比领导能力。从领导能力上看,姜维远超魏延,主要是自身性格的原因。魏延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关羽的翻版,关羽被人称为万人敌、熊虎之将,生性高傲,善待士卒而看不起士大夫,魏延性格同样高傲,与人难以相处,与刘琰、杨仪有过争吵,经常看不起人,但骁勇善战,两人简直是一个模子刻出来的。

魏延生性高傲,不善与人相处由于魏延的这种性格,他在朝廷之中很难得到支持,当魏延与杨仪发生争执时,朝廷中的大臣全部相信杨仪而不相信魏延,这就是魏延性格的恶果,与人难以相处,还看不起人,这样的将领没人愿意一起相处,所以魏延的领导能力几乎为零。诸葛亮去世后,魏延公然烧毁栈道,然后率军与杨仪对抗,结果被王平遣散了所有士兵,这说明魏延的领导力非常差,连自己手下的士兵都管不住,连杨仪也打不赢,连自己的命都被送给了杨仪,这都是领导力差的表现。

相对来说,姜维明显强多了,姜维在诸葛亮去世后步步高升,虽然是刘禅升的官,但是刘禅明显要问朝廷重臣的意见,有人支持姜维,刘禅才会把姜维升为大将军,并在朝廷大多数大臣都反对姜维北伐的情况下,姜维还能持续不断的北伐,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刘禅这个皇帝的支持,没有刘禅的支持,姜维一个兵也不能带走北伐。姜维成为蜀汉晚期唯一的支柱四、时人评价孙权曾经评价魏延与杨仪是小人,说如果没有诸葛亮的话,魏延一定是祸乱,果然,诸葛亮一死,魏延就开始作乱,直到被杀,陈寿在《三国志》中把魏延与刘封、彭羕、廖立、李严、刘琰、杨仪等人放在一起,这一些人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对蜀汉朝廷不满而被杀或者被贬。

这说明魏延在当时的心目中评价确实不高,相对来说,姜维的评价比魏延高多了,诸葛亮评价姜维忠心勤奋、思虑周全,还说李邵与马良比不上姜维,钟会评价姜维文武全才,有超世的谋略,还说诸葛诞与夏侯玄也比不上姜维。时人对姜维的评价高于魏延太多陈寿在《三国志》中是把姜维与蒋琬和费祎共列一传的,这说明陈寿把姜维看成与蒋琬、姜维一样的治国之才,要知道蒋琬和费祎都是诸葛亮亲点的接班人,而姜维则是诸葛亮一手提拔重用的将领,从诸葛亮的眼光出发,明显认为姜维比魏延更有才能,只是魏延受重用的时候,姜维才刚刚加入蜀汉,两人在一起共事仅仅六年时间。

 3/3   首页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文章TAG:姜维  暴走  战略版  T0  无双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