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阳保卫战虽然历时47天,但并非天天都在打仗,由于需要补充弹药、物资和人员,期间日军实际上共发动了三次总攻击,前两次攻击失败后,都会停下来进行整补。顿感全身轻松,舒坦!但如果正打仗来了事了咋整?总不能这边哥几个都玩了命了,你跑后边拉屎去吧?这个可不是小事,弄不好误以为你临阵脱逃,想都不敢想。

古代战场上的士兵都是如何“抢人头”的?

古代战场上的士兵都是如何“抢人头”的

拿古代士兵攻城举个例子吧。以前,第一个往城墙上爬的,叫“梯头”。攻城的前一天,大家就要决定一下,谁来做剃头。做剃头都是有好处的。决定是你的时候,就得意思意思了——几串钱,先收下。可以先换点酒喝,快活一晚上也好。没有人知道明天的事,第几个上,都会死的,还没有钱。中国历史上当兵的穷苦人居多,他们想要正常途径改变命运,几率是非常渺茫的,做第一批攻城士兵是最快的捷径,即使死了,他的抚恤金也是很多的,最起码让家人衣食无忧。

还有一点那就是古代作战也是有督战之人的,战斗响起后,如果正好自己的队列是第一批登城的,装死会被踩死,逃跑也会被处死,杀急眼之后,大多数人都会选择拼死一搏。用必死比较夸张了,但是死亡率绝对是非常的高,高风险同样有高回报,从秦朝开始便出台了奖励制度,无论是拿哪朝哪代,对于第一批的攻城士兵奖励都是非常丰厚的,令人心动无比,这并不是简单的金钱奖励。

简单的解释一下,拿到这种军功的人可以改变人生,封官加爵是肯定的,并且从此之后他便不是普通士兵了,如果能力够强,地位会越来越高。举个例子,樊哙此人在历史上颇有名气,他一开始就是个屠夫,但是当兵之后,攻打濮阳时候他率队冲锋登城,并且活了下来,正是因为他的这种举动,才成了将军,从此平步青云,还当上了左丞相。

战争中阵地前的尸体去哪了?都怎么处理呢?

战争中阵地前的尸体去哪了都怎么处理呢

衡阳保卫战打到1944年7月16日的时候,第十军已是死伤惨重:预备第10师伤亡90%、第3师伤亡70%、第190师只余400人,而配属给方先觉指挥的暂编第54师只剩下一个营的兵力。在正南和西南方向的山地上,日军虽然夺取了第一道阵地,却也付出了惨重代价,用“尸横遍野”这个词毫不为过,而紧急撤至二线阵地的第十军各部,也无时间无可能带走战友们的遗体。

第十军最有效果的战场发明就是“方先觉壕”,它的加强版是在阵地前的外壕中,自一半高的位置布下铁丝网并挂上铁刺猬,所以冲锋的日军一跳下去就被暗器所伤,又被铁丝网缠住无法隐蔽,而此时中国守军则摸近投弹,壕内日军大半被炸死。不过也有后遗症,就是日军的尸体会逐渐填满壕沟,成为后续部队逾越的通道,因此在激战时分,没有哪一方会考虑尸体的存在。

日军冲上高地后会寻找一切可以利用的东西垒建战斗工事,以防被第十军的机枪扫射和进行对射,而遗弃的守军尸体就成为最后的材料,第十军工兵营老兵梁岳昆在战后曾经回忆张家山的战斗:“子弹打在人身上的声音肯定是跟砖石不一样的,被打成蜂窝的尸体有战友的,也有鬼子的,但是还是战友的多”。抗日老兵梁岳昆说:“后来一想,就觉得对不起战友,人都死了,还要被打好多枪,一想到这事,眼泪就忍不住,但当时阵地上都是尸体,也找不到别的东西了,那年夏天的张家山,不敢想”。

由于是鬼子进攻我军防守,阵地一点点被攻克和蚕食,第十军部队被迫一步步后撤,所以在这方面第十军确实比较吃亏。衡阳保卫战虽然历时47天,但并非天天都在打仗,由于需要补充弹药、物资和人员,期间日军实际上共发动了三次总攻击,前两次攻击失败后,都会停下来进行整补。比如第一次总攻是6月28日开始的,打到7月2日深夜只占领了少数外围阵地,伤亡却高达5000余人,平均每天损失1000人以上,并且炮弹也快打光了,于是第11军司令横山勇叫停了进攻。

在停战间隙,日军就会派人去阵地前搬运尸体,以便弄回来集中火化,这些“搬运工”是不带武器的,出于人道主义精神,第十军自然也不会射击。同样,我方也会抓紧时间清理阵地上的战士遗体,鬼子也不会开枪开炮,毕竟他们的搬运工们仍然在我方的火力范围之内,这也是战场上的约定俗成,但是新的战斗一打响,所有这些事情又重新归零。

 1/4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尾页

文章TAG:打仗  古时候  战士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