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地方老人穿寿服只给子孙看一下就收起来,而有的地方穿了寿服要到村头村尾转一圈才收起来。此谓添福添寿。看来过去老人面对死亡,有一种良好的心态。每年的六月六晒龙袍,民间当然没有龙袍,那是帝王的专利,那就晒衣服。此日,置办了寿服的老人,也要将寿服拿出来晒一晒。这种风俗以前在全国多地都有,现在很少看到了。人去世时穿寿衣老人去世时穿寿衣,既有在去世前给老人穿上(老人要求穿),也有在去世后穿的。

总的来说,给去世老人穿寿服,要趁其身体还柔软的时候给穿上,等身体僵硬了就难穿了,最怕的是易掰断老人的手脚,出现这种情况,儿女心里很不好受。老人去世穿寿衣时,先要给老人洗澡。说是洗澡,民间大多数地区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洗澡,只是擦一下身子。有的地方全身擦到,有的地方也只是擦洗三个地方,一是前额,二是胸口,三是手。

有的地方忌有水冲洗身体。(商铺中的寿衣)洗澡和穿寿衣,不同地位习俗有别。有的地方去世老人为男性,由儿子洗澡和穿寿衣,去世老人为女性,由女儿来洗澡穿寿衣。有的地方则专门有从事这种职业的人,儿女只跪在地上哭喊就行了。寿服一般只有外面的一套,里面的衣服还得穿平时的衣服,只是把扣子剪掉,换上布带子,同样不能穿化纤衣服和缎子。

衣服的数量,不管是衣服和裤子都要成单数,双数被认为不吉利。中国民间讲究的是好事成双,丧事就要成单,意思是只有老人一人去阎王殿报到,成双就意味还要带走一人。因此,丧事忌双数。一般来说,衣服的数量要多余裤子的数量。民间一般是七件衣和五条裤子。现在生活普遍宽裕了,不愁衣食,有的要给老人多穿一些衣服,最多也就衣服十一件,裤子九件,如果还多穿就是一种规矩的“僭越”了,因为十三件以上只有王侯才能享受的待遇,平普百姓穿了也受不起。

(清代贫穷百姓穿着,后一张为无法补的衣服)旧时,平民百姓,能让老人穿上七件衣服的只有财主家里才做得到,贫穷人家哪里还有多的衣服?就是有多的衣服也舍不得,要留下来给活着的人穿。那时的农村,一件衣服三代人穿是很正常的事,老人去世时大多穿不上七件衣服,这样说也只是一个大概数,具体穿多少还得根据家庭的经济状况。

过年了,我给公公婆婆买了新衣服,他们收了,但我从来沒看见他们穿过是什么意思?

老人家的审美,和年轻人不一定一样。所以,你给他们买的,他们不一定喜欢。或者不一定适合。比如我的婆婆,冬天吧,人人都会穿有领的毛衣甚至高领衫吧,她不,她说她不喜欢脖子被勒住。她个子极其矮小,偏偏不喜欢穿合身的衣服,说是捆住不舒服。袖子一定会被剪得短短的。公公生前,一件厚睡衣可以穿一整个冬天。给他的全新的羽绒服,一次都没穿过!所以,别介意。

古代的“九族五服”中的“五服”有哪几层意思?俗语“亲不过五服”你是如何理解的?

我们有时候对概念有些模糊或混淆,其实,简单来说,五服即九族,九簇即五服。也就是说,从亲属关系方面来说,五服是在九族的范围之内的,一个人往上五代、往下五代、往左五代、往右五代,就是五服,所谓“亲不过五服”,就是这些亲属关系,因为自己居中,上下左右五服关系的人,就是九层,也即九族。这样去理解“九族”和“五服”,就要简单多了。

那么,古人为什么要弄个五服来磨人呢?这与古人的丧葬习惯和丧葬文化有关。在古代,人们死了亲人以后,为了表达对亲人的哀思,往往要穿一种特制的衣服,叫做丧服,或说孝服。然而,最早之所以穿丧服,却并不是这个意思,因为远古的人们认为人死以后,灵魂还在,死者的灵魂可能祸及生者,会勾了去,特别是那些有过错的子孙,死人会用灵魂给他们以惩罚。

所以,为了逃脱这种惩罚或灾祸,人死了以后,死者的亲属或采取出处躲藏的办法,或穿一种特制的衣服,让死者的灵魂认不出来,来逃脱这种可能的灾祸或惩罚。实际上,这个丧服就是一个生者让死者灵魂认不出来的护身服,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特制服装,就成了丧服、孝服。据史料记载,西周的时候,就有了丧服,文献中称为“素服”。

到了春秋时代,亲人去世,亲属穿丧服渐渐成为了一种丧礼制度。然而,春秋时期,礼崩乐坏,子弑父、弟弑兄这种有违道德的现象层出不穷,表现在礼仪上,还有对丧葬制度的破坏。于是,儒生以天下为己任,去修复丧礼制度,这种修复,实际上既有修复,更有完善,所以在他们的努力下,制定出了一套十分完整的五等丧服制度。所谓五等丧服制度,实际上就是以血缘关系为基础,按照血缘的远近,划分出五个不同的居丧服孝的等给,即:五世九族。

如何计算呢?那就是从本人开始,向上四世,包括高祖、曾祖、祖父、父亲;向下四世,则是子、孙、曾孙、玄孙;横向往左四层,则是姊妹、从姊妹、再从姊妹(同一曾祖)、族姊妹(同一高祖);横向往右四层,则是兄弟、从兄弟、再从兄弟(同一曾祖)、族兄弟(同一高祖),这就是五等丧服礼仪制度。五等丧报制度,即是依据上下左右这种纵横血缘远近关系而确定的。

这种制度,把上下左右所有属于这个范围之内的亲属,全部纳入了这个严密的关系网,目的有二:一是维护宗族关系,抱团成利益关系;二是以礼仪规范每个人的道德行为,使其在这张关系网中发挥自己的道德作用。正因为这两个目的的共同性和延续性,便使这种五等丧服制度受到家族人员的极大重视,也极力维护,因此两千多年以来,很多制度因时间的推移而发生了许多变化,甚至消亡,唯有这五服制度保持了完整性和固定性,以至于今天,人们仍把五服当作亲属关系的通常标准,所谓“亲不过五服”,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2/2   首页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文章TAG:皮卡堂  脚丫  沾满  颜料  调皮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