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尺尊公主像据说,尺尊公主原名叫布里库蒂,是泥婆罗(尼泊尔)国王阿姆苏跋摩的女儿,比文成公主早两年嫁到吐蕃。佛教在吐蕃有着特殊的地位,尺尊公主来自佛陀的故乡,她是带着释迦牟尼8岁等身像入藏的,松赞干布因此为她兴建了大昭寺,来供奉佛像。文成公主是带着释迦牟尼12岁等身像入藏的,松赞干布也因此为她兴建了小昭寺,来供奉佛像。

很多人就觉得单从大、小上看,两位公主也存在大小位分之分,就是大老婆和小老婆。其实不然,大小只代表建造的时间顺序。毕竟大唐是上国,泥婆罗只是吐蕃的附属国,松赞干布的政治智慧不会差到分不清轻重主次,不可能刻意贬低文成公主的地位。其实,大昭寺是藏式寺院,确实是松赞干布主持修建的,但少有史料记载是为尺尊公主而建;而小昭寺的确是为文成公主修建的,文成公主还参加了奠基仪式。

主持修建寺院的人就是文成公主带过去的汉僧,所以小昭寺是汉藏式寺院,是汉藏民族友谊的象征。关于尺尊公主,敦煌文献、中原文献,甚至是尼泊尔文献中都没有记载,只有几本吐蕃文献中有零星的记载,说的也是尺尊公主与大昭寺的关系。更让人费解的是,这些历史文献都记录了松赞干布迎娶文成公主的事情,却没有记载过松赞干布迎娶尺尊公主的任何片段,如此大事,尺尊公主为什么变成一个透明人?以致于意大利的藏学家杜齐推测,尺尊公主本身就是虚构的,是来源于吐蕃的传说和奇幻小说中,他在自己的著作《松赞干布的妻子》中说,尺尊公主的原型可能只是松赞干布那些普通妃子中的某一位,地位并不高。

昭君出塞,文成公主远嫁吐蕃。用女人换和平,真的值得称道吗?

昭君出塞,文成公主远嫁吐蕃用女人换和平,真的值得称道吗

你好,我是姐聊历史,我来回答你的问题。无论是西汉初年与匈奴的和亲,还是唐朝和吐蕃的和亲都是为了收复和稳定那些不安定的异族。虽是政治联姻,通过婚姻来建立政治同盟,但由于采取的和亲政策不同,所以不一定都是以和亲换取和平。呼韩邪单于娶王昭君,松赞干布娶文成公主,这两桩婚姻并非和亲换和平。一、昭君出塞。汉宣帝甘露三年(公元前51年)这时期的汉朝无论军事和外交方面都很强。

在公元前33年呼韩邪单于长安朝觐,请求大汉皇帝赐婚,于是便有了“昭君出塞”。这种和亲应不算是换和平,是表现君臣修好和谐共处的一种方式,这种政治联姻,尽显大国风范。王昭君出塞的几十年里汉匈两族一直保持着友好和睦的关系,少数民族崇尚并学习中原的先进体制和生活方式,为中原完成统一奠定了基础。二、文成公主进藏。

松赞干布为了巴结唐太宗,曾三次提出和亲请求,在两次遭拒绝后,松赞干布恼羞成怒,率军攻打大唐。松赞干布为了能娶到大唐公主也是拼了,结果连边境都没越过,便被唐军打了回去(松州之战)。果然是不打不相知啊!一番较量后,松赞干布甘心臣服。他第三次诚惶诚恐的向李世民提出和亲请求,这次居然成功了。为了一桩亲事打来打去,李世民也觉得毫无意义,于是便同意了这桩亲事,并下诏书:“夷狄亦人耳…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故其种族皆依朕如父母。

朕为天下父母,苟可以利之,岂惜一女?”意思是:藏族人也是人,自古以来汉族尊贵,藏族人卑贱,但是我爱藏族人民如同爱自己的子民一样,全国各民族都敬重我如同父母。我身为天下父母,从来没有过功利之心,怎么会吝惜一个女儿呢?很显然,李世民的和亲方式不但没有屈尊降贵,反而彰显出大国对少数民族的体恤和关爱。文成公主隆重出嫁,李世民为她准备的丰厚嫁妆,足以改造吐蕃。

文成公主进藏后,促进了唐藩经济文化的交流,增强了两族之间的友情,文成公主博学多才,那汉民族的文化传播到了西藏,深受吐蕃人民的拥戴和尊崇。大唐诗人陈陶在《陇西行》写到:“自从贵主和亲后,一半胡风似汉家。”可见,文成公主对吐蕃的影响之大。松赞干布为了排遣她的思乡之苦,特地为她修筑了举世闻名的宫殿——布达拉宫。

三、王昭君和文成公主的人生很精彩。昭君出塞,文成公主远嫁吐蕃,她们深受当地人们的尊重和拥戴,同时为两族人民带来了几十年的幸福和安宁,历史永远铭刻着她们的功绩,人们会永远感念她们的贡献,这一切对她们个人而言,是一种无上的光荣。她们远离家乡,不习惯异族的生活习俗,一定受过很多委屈,那么比起国家利益和人民的幸福安宁,这些付出根本不算什么。

历史上有无数的中华儿女,为了捍卫国家和民族的和平付出了宝贵的生命。直到今天,我们的每个人的命运同样与国家荣辱与共。结束语,女人的一生幸福,最重要的是选择一个好的婚姻,嫁给正确的男人。在古代男权社会里,女子没有婚姻自主权,她们的婚姻就如同一场赌注,女子们无论是待嫁闺中,还是出嫁为人妇,都是男人的附属品。

 2/2   首页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文章TAG:文成公主  重访  出嫁  文明  找到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