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此不如不写。官渡之战后,曹操基本平定了北方,统一天下的信心十足,矛头要对准南方了。为了取得赤壁之战的胜利,周瑜和黄盖演了一出“苦肉计”、和蒋干演了一出“离间计”、和庞统演了一出“连环计”。意思是说年轻人看了《水浒传》会闯祸,看了《西游记》会装猫变狗,老年人看了《三国演义》会变得奸诈,这种说法流传至今。

为什么,一旦恋上魏碑就不愿意写唐楷了?

为什么,一旦恋上魏碑就不愿意写唐楷了

提倡魏碑的人,没有一个能够在唐楷方面有所成绩!既然魏碑代表高水平,为什么连低水平的唐楷都写不明白呢?学习书法是先接触唐楷?还是先接触魏碑?有谁会在第一选择上选择魏碑去学习?有吗?多吗?即使是有,也不多!那么。为什么最终选择魏碑呢?我的主观认为是,这些人学习唐楷,而且唐楷写的不甚突出,也觉得穷其一生也不会有太大的造诣了。

为什么“三国演义”关羽死后我就不想看了?

为什么“三国演义”关羽死后我就不想看了

因为你可能很年轻吧,我年轻的时候也是这样,看到了夷陵之战后,就不大愿意看了。尤其是诸葛亮去世后,《三国演义》剩下的那部分简直就是记流水账了。为什么,后《三国演义》的阅读体验越来越差呢?关键就是故事情节。刘备、五虎上将、曹操、吕布等主角活着的时候,故事情节生动活泼,趣味横生;人物形象设计的栩栩如生;各位大将们的武功修为高低层次分明;战斗画面惊心动魄;战争结果出乎意料……这些都是吸引年轻读者的主要内容。

最吸引青少年的基本就是大将之间的单挑。十岁左右的时候,我们看《三国演义》,看完了就和小朋友们在一起探讨争论哪个大将的武艺高。《三国演义》两连环画共48册,第十三册《白马坡》给我留下的印象深刻。关羽斩颜良诛文丑,给我幼小的心灵留下了强烈的震撼。对关羽的崇拜之心,油然而生,至今不可磨灭。颜良、文丑已经勇冠三军,够厉害的吧?尤其是颜良二十合就打败了徐晃。

而袁绍却发出惊人的感慨:“如果得到关羽,胜抵颜良、文丑十倍。”袁绍可能是言不由衷,只不过为了促使刘备招来关羽。但是,十岁的我,当然对袁绍的话信以为真了,就更加对关羽崇拜的不行不行了的。关羽过五关斩六将,更加夯实了我心目中,他武功修为是继吕布之后的天下第一的印象。再后来,看到了连环画第二十册《长坂坡》,赵云一战斩杀曹将五十多人,对此感叹至深,但还是没有动摇关羽第一的深刻理解。

总是觉得,赵云斩杀的都是无名小卒;而关羽斩杀却是无人能敌的颜良、文丑。说实在的,《白马坡》那一册,至今仍然是我最百看不厌的一册。这也许就是第一印象的缘故吧。也可以说,在我的心中,关羽已经先入为主而且根深蒂固地三国第二武将,吕布之后的第一武将。课余时间,小朋友在一起讨论最多就是《三国演义》中谁最厉害,谁和谁大战多少合等等。

并对没有直接交手的武将们也通过参照人物进行分析评估,再做出结论。节假日,我们甚至手持木棍、木刀、自制的红缨枪等等互相打斗,模仿关羽、张飞、赵云等人。有时候,也探讨《隋唐演义》中的秦琼、罗成、程咬金等和《说岳全传》中的岳飞、牛皋、杨再兴等等。总而言之,阅读英雄、模仿英雄、学习英雄、崇拜英雄是我们童年的真实写照。

我最喜欢的还是《三国演义》中的英雄。而《三国演义》中的英雄,我最佩服的还是关羽。因为关羽的忠义天下无双;关羽的武功出神入化;关羽的人格惜弱怜贫;关羽的生活简单朴素;关羽的眼中蔑视权贵;关羽的将士同甘共苦;关羽的坐骑生死相随;关羽的晚上在秉烛夜读……整部《三国演义》中最令人扣人心弦的几处高潮:温酒斩华雄,虎牢关三英战吕布,白马坡斩颜良诛文丑,过五关斩六将,长坂坡,火烧赤壁,华容道,战长沙,许褚裸衣斗马超,马超和张飞大战葭萌关,水淹七军擒于禁斩庞德,空城计,火烧上方谷,姜邓斗智共十四处。

关羽参与在内有八处;而关羽作为领衔主演的就有七处。也就是说,《三国演义》中一半的情节高潮是关羽创造的。所以没有了关羽,《三国演义》就黯然失色。关羽做到了,许许多多的人做不到的事情。他不仅仅是建立功业,更重要的是,为人处世方面:他当理不避其难,行事问心无愧,做人正义凛然……请问,谁能够面对令人寒颤的高手,主动请缨视死如归?谁能够为了保护两位义嫂,而牺牲名节投降敌方?谁能够立正站立,一夜不眠为嫂子站岗放哨?谁能够不顾旁人的耻笑,把新领导赏给的新衣服穿上,还把老领导给的旧衣服套在外边?谁又能够甘愿背上营私舞弊的罪名,我行我素放走令大哥感到棘手的敌酋?谁又能够主动抛弃荣华富贵和似锦前程,去投奔远在千里之外颠沛流离、穷途末路的大哥?谁如果能做到这些中的一件,我就可以对他五体投地了。

 1/4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尾页

文章TAG:斗破  三国  不写  决战  千里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