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袁崇焕的一生很容易,而关于他有罪还是无罪,该不该杀,在当时就打下一个重重的问号,在后来漫长的时间里,更是众说纷坛,莫衷一是。关于袁崇焕的死,几百年来一直争论不休,是崇祯皇帝昏庸听信谗言?还是袁崇焕真的通敌叛国?纵观明末的历史,袁崇焕的死,有客观原因,有崇祯皇帝的原因,也有袁崇焕本人的原因。纵观袁崇焕的一生,就像明朝大多数官员一样,袁崇焕也是通过科举进入仕途的,他是万历四十七年进士,35岁中进士,随即被封为福建邵武知县。

袁崇焕原本是个知县,特殊的军事天赋让他在八年之内从一个小小知县迅速升职为兵部尚书兼蓟辽督师,相当于原来沈阳军区司令,他管山海关以外,还管今天的河北北部、天津、山东北部。在当时明朝那个特殊的历史时代,使得袁崇焕成为了大英雄,因此,袁崇焕自荐守卫边关之时,得到了君臣的一致赞扬和支持,在他夺得几场关键胜利之后,被军民奉为“神明”也就不足为奇,这也为他日后的自负埋下了伏笔。

1628年四月,崇祯任命袁崇焕为兵部尚书兼右副都御史,督师蓟辽,1628年七月,崇祯在平台召见袁崇焕,袁崇焕声称自己可以五年复辽,崇祯由此大加赞赏。然而此次平台召问,再次暴露了袁崇焕的性格弱点,他不假思索地豪言壮语,成为日后遭受极刑的诱因之一。袁崇焕是个刚愎自用的人,而恰好他的主子崇祯,同样也是个刚愎自用的人,崇祯皇帝和历史上的其他亡国之君不同,他继位以后大力铲除阉党,勤于政事,生活节俭,是个年轻有为的君主,但是崇祯性格多疑,而且刚愎自用。

两个刚愎自用的人成为上下级,互相猜忌一定会随着时日的流逝而暗滋暗长,注定有一天会酿成不可避免的悲剧。袁崇焕提出“五年复辽”,话说得太满,后来到任以后,他擅杀东江总兵毛文龙,这都成为他后来被杀之“口实”,毕竟当时在崇祯看来,毛文龙这个总兵,只有崇祯本人才有权力杀,袁崇焕是蓟辽督师没有权力杀总兵。袁崇焕杀毛文龙的时候已经被崇祯所怀疑了,当时的京城关于袁崇焕的谣言很多,说他跟皇太极有城下之盟。

但是当时的崇祯把袁崇焕确定为力挽狂澜的不二人选,因此并没有追究袁崇焕处死毛文龙之罪,毕竟当时的崇祯内心有一条基本底线,那就是袁崇焕必须兑现五年平辽的诺言。如此,袁崇焕便把自己推上了绝路,而皇太极的离间计更是成为了他悲剧的导火索,当袁崇焕处死毛文龙时,皇太极已经抓住这一时机,亲自率领十万大军,绕开袁崇焕防守的宁远和锦州,由明军薄弱地带入侵。

直到皇太极越过喜峰口长城兵临距离经常只有两三百里的遵化,袁崇焕才如梦初醒,急忙率领主力增援。这时的京城早已是人心惶惶,几个月前,崇祯对袁崇焕心存希望,因为,袁崇焕曾经夸下五年平辽的海口,而今,不仅平辽成了泡影,后金大军竟然兵临城下,崇祯气恼之余,还多了一种被欺骗的愤怒。而此时的京城再次有谣言,说皇太极此次入侵,是袁崇焕暗中降了后金,袁崇焕星夜赶往京城,本应该在京城以外和后金决战,没想到,他怕京城有失,于是直接率领大军直抵京师门外,并要求入城。

早就对谣言半信半疑的崇祯看到袁崇焕不在城外退敌,却想率兵入城的举动,深信袁崇焕果然没有和后金决战的意思,多疑的崇祯开始相信袁崇焕果然和后金有瓜葛。这时候,皇太极仅仅套用了《三国演义》中一个高明的离间之计,就使得袁崇焕从封疆大吏一落而为阶下之囚。与其说离间计是皇太极的高明,其实倒不如说崇祯对袁崇焕的信任原本就是镜花水月,竟经不起一丝考验。

崇祯没有立即对袁崇焕动手,这倒不是他相信袁崇焕,而是因为当时的后金军队还在北京城外,尽管已经对袁崇焕心生恶念,但是崇祯在平台召见时仍然故意做出了和蔼可亲的样子,还把自己身上的貂皮大衣脱下来,亲自给袁崇焕披上,并简单寒暄几句。然而仅仅过去几天以后,当崇祯安排好接替袁崇焕的人选以后,崇祯瞬间变了态度,十二月初一,袁崇焕被召进宫。

当袁崇焕来到平台以后,崇祯直截了当地问他和皇太极之间有何密约?袁崇焕认为这是莫须有的事情,无言以对。但是崇祯却以为袁崇焕默认了,暴怒的崇祯下令:“着锦衣卫拿掷殿下!”锦衣卫蜂拥而上,将袁崇焕朝服脱去,押解到西长安门外的锦衣卫大堂,着手进行审讯。接下来,就是前面所说的明末大悲剧,从袁崇焕被捕入狱到绑赴刑场处以极刑,其间长达九个月,九个多月的牢狱生活是艰苦难熬的,而这九个月的时间足以证明,崇祯一开始可能并不打算把这位久镇辽东的名将处死,更没想将他凌迟处死。

 3/4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尾页

文章TAG:弹弹  堂小微  巨炮  4399  小游戏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