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吧,肃杀之气太冲了,弄点文官的素雅之气,还是不错的。于是这就算是一个定型的礼服吧!而且说实在的,那会的武官其实都有个文化人的身份,别的不说辛弃疾,大家伙都听说过吧,不十分明白的小伙伴都知道这是个诗人,满分明白的知道这老祖宗是个被诗词耽误了的大将,这可是一个人带着五十人就敢硬冲几万敌营的主,最后还能活捉了敌守将。

这要是大宋能用的上,他的战功绝对要比诗词牛掰,可惜了。哎!文人底子却有个武将胚子,奈何出现在那么个年代,很多优秀的武官都是这么样的,所以武中偏了文一点,那么这种文武袍他们也是接受的。所以这么一来就形成了一个传统,就连咱关二爷也被他们批上了一件文武袍。这不大家伙在看武将们画像的时候,他们一准就会批上这么一件文武袍。

那么文武袍就是一件礼服吗?那肯定不是,他的来历其实从披风走过来的,有着保暖御寒的作用,毕竟一个铠甲,这玩意是铁做的,别说保暖了,不吸热就不错了。还有一种作用就是防御,当然不是日本人那种背后头弄一红布包,迷惑敌人防御飞箭的,这种样式的防御太丢人了。他是咋防御的呢?很简单,任何的铠甲您要是防护的密不透风,连胳膊肘子都保护起来,别想了这玩意绝对重的要命。

那么武将的铠甲要有一定的防御能力,这还得行动自如才成,所以有些地方铠甲可能就做不到那么全面,有缝隙,哎,您整一袍子上去,对方就看不见了,起到一种视觉防御效果。最后一个就是对铠甲的保护,咋说呢?过去的铠甲那可不是走流水线的,这都是手工一片一片打磨出来,然后穿戴起来的,这费事费力的,价格可不是一般的贵,就算是咱现在想弄一件古代的铠甲,而且就是用现代技术弄出来的,这都好几万呢?所以裹上这么一层衣服,在平时行动中也会避免一定的损耗,当然这个功能算是小的了。

斗篷设计合理吗,为什么古代用得比较多,现代反而不怎么用了?

谢邀:斗篷现在确实很少可以看见,这是为什么呢?其实与设计关系不大,主要还是在作用之上。首先,斗篷是清代的产物,清代以前没有出土文物、没有匹配文献、没有确凿图像。前面看到的那个大红色斗篷,正是曹雪芹年代十分流行的,所以曹在《红楼梦》里写了各种猩红斗篷。也就是说,古代用的多,其实多指清代,至于再以前,只能说是斗篷出现的前身,还算不上斗篷而正经的斗篷什么样子呢?就是立领,无帽,无袖,一般后有开衩,整个将人笼盖。

这样的造型,注定了斗篷最大的功用就是——御寒!可以说斗篷专属于寒冷季节。而且一般还会搭配雪帽、风帽之类来辅助他的功效。不过鉴于题主的意思,我想恐怕连之前斗篷的前身也要算进去。既然他的功效是御寒,我们不妨再来看看以前的人士怎么御寒的。首先以前的人居住环境之中,可不像现在这么多工厂等等,没有楼宇,更不会这么密集,可以说寒冷的体感是十分严重的,或许有钱人家,可以添厚衣,精致剪裁等等。

但是穷人自然没有这么好的待遇。所以从南北朝开始就有了纸衣,那么纸衣是什么呢?顾名思义纸做的衣服,而且还代代不同,像是唐代用麻纸,纤维强度高,抗老化,防蛀虫;宋代用树皮纸,拉力强,耐折磨。为御寒而特意加厚的纸衣,称为“纸裘”,原料一般采用较厚而坚的楮皮纸缝制而成,质地坚韧,不但耐穿还可以抵挡风寒,加上造价便宜,是贫民士子出门的必备之物。

这时候,其实已经有了斗篷的影子了,就是用厚的东西裹在身上,从而防寒保暖。而传说中,斗篷的前身还有一个,就是蓑衣。蓑衣,最初用棕麻编成,以御雨雪,名谓“斗袯”。到明清时,才多用丝织物制作,并不限于雨雪天使用,当时叫做大衣,是一种御寒的服饰,有长式和短式,有高领和低领。凡冬天外出,不论男女官庶,都喜披裹斗篷,但有个规矩,不能穿着这种服饰行礼,不然被视为不敬。

清代中叶以后,妇女穿着斗篷很普遍,制作日益精巧,一般都用鲜艳的绸缎制作,上绣花纹,讲究的在里面衬以皮毛。到了这时候,其实可以看出来了,斗篷这东西,从一开始就是功效性产品。经过了发展成熟,成为了清朝的高级产物。但是斗篷的最大问题就是无袖,这里一定要区分,有袖子的是披风,那东西到现在还时不时的会潮流一阵,可没有没落。

没袖子一来许多需要手做的事情不方便,二来,别人不知道你藏在里面干什么,所以清代还有个规矩,就是不能穿着这种服饰行礼,不然被视为不敬。以此演变,随着时代的发展,我们出门不论是骑自行车也好,又或者开车也罢,斗篷都已经成了不方便的东西,而说下雨,不见穿雨衣打雨伞的越来越多,而穿雨披的越来越少了(其实雨披才是蓑衣的正统继承者),就是这个道理。

 3/3   首页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文章TAG:将军  斗篷  战场  古代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