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信虽然家境贫寒,却胸怀壮志,这一点从韩信安葬其母亲可见一斑。韩信葬母时,寻找高大开阔的地方为墓穴,旁边可葬万家。《史记•淮阴侯列传》:其母死,贫无以葬,然乃行营高敞地,令其旁可置万家。余视其母冢,良然。韩信胸怀壮志,却无处展现,若想出人头地必须得寻找机会推荐自己。韩信无论在项羽麾下,还是在刘邦帐下,都一直在自荐自己的才能。

项羽麾下韩信追随项羽时,仅仅为执戟郎中。虽然韩信仅仅为一位哨兵,也常常给项羽出计策,只是不被项羽理睬。《史记•淮阴侯列传》:数以策干项羽,羽不用。项羽为什么不重视韩信呢?①破釜沉舟,足见项羽善于用兵;自刎乌江,足见项羽高傲霸气。如此高傲、善谋之人,连亚父范增的话都听不进,怎么能听一个执戟士兵的话呢?②项羽久经沙场,因此他认为帅才应该经过战场的洗礼,而一位执戟郎中的话无疑是纸上谈兵!所以对韩信的计策不予理睬。

刘邦帐下韩信在项羽麾下不得志,又转投刘邦帐下。在刘邦部下也是不断的自荐自己。韩信找的伯乐是滕公和萧何,事实证明韩信的眼光还是很准的,滕公救韩信一命,萧何帮韩信上位!韩信“坐法当斩”,滕公是执行官。当滕公该斩韩信时,韩信高喊“汉王不想取天下了吗?为何斩壮士?”滕公奇其言,壮其貌,不仅没有斩韩信,并将其言转告给了刘邦,只是没得到刘邦重视,任韩信为粮食官。

韩信不死心,继续自荐。韩信这次找的伯乐是萧何。韩信多次跟萧何谈论自己的观点,得到了萧何的赞赏,只是迟迟不见刘邦重用。韩信自认为没有希望,便离军逃走,便有了“萧何月下追韩信”的故事。《史记•淮阴侯列传》信数与萧何语,何奇之。……何闻信亡,不及以闻,自追之。韩信通过自荐终于有了一展身手的机会,刘邦拜韩信为大将军归功于萧何的推荐。

二、成也萧何萧何推荐韩信,也是下了一番功夫。萧何首先将韩信推到了“国士无双”的高度,接着告诉刘邦,若仅仅满足现状,可以放走韩信;若想夺取天下,必须留下韩信。刘邦听从萧何所言,想任韩信为将军。萧何劝说刘邦,要想留下韩信,不仅要任韩信大将军,并且要设坛拜将。刘邦便“择良日,斋戒,设坛场”,拜韩信为大将军。

刘邦为什么听萧何的话,拜一个粮草官为大将军呢?①对萧何的信任。萧何为沛县县令时,就一直帮助刘备;刘邦起义后,萧何就一直追随刘邦。萧何对刘邦绝对忠诚,刘邦对萧何绝对信任,这是一种经历过战火淬炼的关系。所以萧何无论推荐谁,刘邦都不会怀疑萧何的眼光。②萧何月下追韩信。“萧何月下追韩信”使刘邦惊讶。萧何在刘邦眼里绝对是一位顶级的人物。

而萧何月下追韩信的举止,使韩信在刘邦心里的地位徒然骤增。③刘邦所处形势所迫。刘邦被项羽推到了鸟不拉屎的地方,关外还安排章邯防备自己。所以刘邦要想出关,夺取天下,必须得壮大自己、招贤纳士。④刘邦需要一位将帅。刘邦的武将班底樊哙、周勃、卢绾、曹参,这些人冲锋陷阵没问题,但是要统领全军却没人能担当。所以刘邦十分需要一位萧何口中“国士无双”的将帅。

⑤刘邦善于招才纳士。刘邦礼贤下士,招才纳士。刘邦在于项羽争霸时,不仅善于用人,还善于留人。抛开韩信不说,刘邦主要谋士陈平、开国元勋王陵、项羽手下大将英布等都是从项羽阵营中来投靠过来的。所以当萧何推荐韩信时,刘邦抱着试试看的态度也要留下韩信。⑥没有赌注的赌博。刘邦爱赌,对萧何的推荐同样赌了一把。不过这是一次没有赌注的赌博。

如果刘邦赌赢了能得一位正真的“大将军”,输了也不过是输掉了“大将军”一个虚名而已。韩信如何做到战必胜、攻必克一、具有理论基础据《史记》记载,韩信即使衣食难于保障,也剑不离身。韩信喜欢带刀剑,并非喜好争强好斗,要不他也不会忍受胯下之辱。剑大将军身份的象征,所以韩信布衣时对行兵布阵就有所研究。《史记•淮阴侯列传》:若虽长大,好带刀剑,中情怯耳。

背水一战以后,韩信跟众人讨论此战时候,多引用兵书。说明韩信出山以前就熟读兵书。《史记•淮阴侯列传》:信曰:“此在兵法,顾诸君不察耳。兵法不曰‘陷之死地而后生,置之亡地而后存’?韩信兵书从何而来?从韩信出生时的时代背景和行为举止看,韩信祖上可能为将军,并为韩信留下兵书和象征权力的剑。时代背景:①韩信于公元前231年,出生于楚国。

同一年嬴政开启了统一全国的战争。②公元前223年秦老将王翦俘虏楚君负,项燕扶持的熊启也被俘杀,楚国灭亡。韩信出生在一个战火纷飞的时代。行为举止:①喜欢杖剑。②四处游荡,“不能治生商贾”。韩信活生生一个没落官二代的形象。韩信父亲是谁,史书没有记载,不过从韩信出生时代背景和韩信行为举止推测韩信父亲很可能是位战死的将军。

因此为韩信留下象征将军的剑和兵书就不足为奇了。二、理论结合实践韩信追随项羽时,为执戟郎中。执戟郎中就是项羽帐外的哨兵。因此韩信有机会获得项羽行军布阵的信息。项羽本身善战,要不然也不会破釜沉舟,以少胜多打败章邯。韩信熟读兵书,再加上在项羽旁边耳熏目染,使韩信的军事理论进一步升华。三、理论付诸实践韩信被拜大将军后,没有立即带兵打仗。

韩信在训军过程进一步将自己的军事理论付诸于实践。四、在实践中升华韩信“明修栈道、暗度陈仓”,小试牛刀,灭章邯。打仗指挥能力在实践中进一步得到了升华,随后韩信的指挥能力一路飙升,最终创造了“四面楚歌”、“十面埋伏”的传奇,将战争升华为艺术。总结韩信能拜大将军,受益于自荐和萧何的推荐。韩信“战必胜、攻必克”受益于自己对兵书钻研和实战中磨练。

 3/3   首页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文章TAG:攻沙多  战印  攻沙  深夜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