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塔声称,已控制了潘杰希尔省,两首领逃跑了。假如唐朝没有面临吐蕃、突厥、奚、契丹等外族的威胁,假如边境地区都歌舞升平、一派和睦景象,那就根本不需要在边境地区驻扎常备军队,也就不会设置节度使了。

什么大将造反,部下士兵都跟着反?

为什么大将造反,部下士兵都跟着反

造反是一件风险极大的事情,但同时也是一件收益极高的事情,大将造反通常会威逼部下跟着造反,而部下一般会也跟着上级造反。那么大将造反为什么部下会跟着造反而,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其一、部下认定大将是真龙天子,跟着大将造反有拥立之功,前途富贵不可限量;其二、受上级胁迫造反,因为不跟着上级造反,可能马上就会身首异处;其三、有侥幸心理,那就是造反失败的话,皇上一般不会屠杀造反的士兵,只有将官才会被诛杀。

一个将领要造反,必然有周密的准备,他首先会召集亲信将部商议此事,赞同者重赏则生,反对者必死无疑。亲信部将赞同后,必然会层层布置下去,士兵们都会跟着大将造反了,不跟着造反的人多数被杀了。宋朝以前,一个将领往往是一方诸侯(太守、刺吏、节度使),他们占据该地区的所有资源,士兵也多数是当地人,这种情况下大将造反其实就是一个地区造反,受到的牵制很少。

比如东汉末年的十八路诸侯,他们相互攻伐,相互兼并,其实就是地方政权之间的相互兼并,中央政府除了派兵镇压外,别无他法。唐朝的安史之乱,明朝的靖难之役都是这种情况。宋朝建立后,有签于前朝的军事割据导致的不断的反叛,宋皇朝将军权全部收归中央,精锐部队都是禁军,禁军从全国各地的精兵中选择而来,将领只有领兵指挥权,没有人事任命权与后勤补助权。

宋朝的军制结果是将军造反的基本没有了,但是军队的战斗力却大幅度下降,政权虽然稳定了,但是战争的能力却下降了;明、清两朝都是采用的宋朝这种制度并且有加强。岳飞的军队、戚继光的军队,还有湘军、淮军,他们都是私家军,尽管战斗力强,但是受到皇室的猜忌,最终结果都是军队解散重组,将领非死既损。宋、明、清三明还是有将军领兵造反的,只是情况没有宋朝以前多。

按照各朝各代的法令,造反者诛灭三族甚至九族,一支军队造反,少则数千人,多则上万人,如果要诛灭九族,那么国家的人口会大量减少,这会动摇国本的。因此一般皇室平定叛乱后,除了主要将官将被斩首,直系男性被斩首,女眷没为官奴外,普通士兵一般是不追究责任的。当然有的情况下,会对参与造反的士兵进行惩罚,比如斩首、为奴等,但是一般不会大面积的诛杀。

唐玄宗李隆基为什么要设置节度使一职呢?

唐玄宗李隆基为什么要设置节度使一职呢

“开元盛世”的缔造者唐玄宗李隆基中晚年葬送了自己奋斗而来的一手“好牌”,盛唐由盛转衰,开始了苟延残喘的起伏!李隆基作为一个有作为的皇帝,自然知道要把权力掌握在自己的手中,要不然也不会有他摆平自己的姑姑“太平公主”,任用良臣开创的盛世了!那么,并无糊涂的唐玄宗为何把大权交给节度使,并成为导致唐朝覆灭的根本原因呢?有人认为,唐玄宗晚年宠信奸臣,沉溺美色,所以才导致了藩镇偷偷发展壮大,以至于造成不可挽回的局面。

可事实上,唐玄宗设立藩镇节度使却是在他执政初期,即“开元盛世”阶段所干的一件重大举措,其初衷是为了解决长期困扰大唐帝国的两大难题:边患和财政危机。唐王朝全盘继承了“西魏—北周—隋”三代关陇帝国的军国体制,持续不断地对外扩张,便是帝国军政机器运转的必然。因此国家刚从战乱中统一还没几年,人口还只有隋朝极盛时的1/4,(隋炀帝大业初年,户口800余万,唐高祖武德年间,户口仅仅剩下200余万),唐太宗李世民却不曾和汉朝建立后一般休养生息几十年,而是依仗着麾下一群猛将良将,将几十万百战精兵,迅速投入到对外开疆拓土中,开国百年时间里,四面八方同时开战。

  哪怕当时整个中原地区还远未得到充分开发,如湖南一带还十分荒凉,(整整五十年间才难得有一人中了进士,被称为“破天荒”,当地大员喜出望外,特意奖励70万贯钱),福建、岭南、贵州这些地区更遍布荒山僻野,原始丛林,  唐王朝却依然长时间将大量的国力军力,持续投放到的距离中原万里之遥的雪域高原,戈壁荒漠,天山南北,和突厥、薛延陀、吐蕃、吐谷浑、回纥、铁勒、大食、突骑施、契丹、奚、高句丽、百济、日本、南诏等一个个此兴彼伏的对手交锋,进行着远东和整个亚洲的争霸战争。

 1/2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尾页

文章TAG:自证  卫兵  首领  联盟  疯狂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