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说除了碍于母亲的关系不敢直接下手将其处死,剩下的手段无所不用其极。另外如曹洪这种立下大功的宿将,也在曹丕整肃的目标内,因为当年曹丕向曹洪借钱,曹洪死活不给,曹丕甚至打算直接杀了曹洪,幸亏卞夫人主动劝阻方才作罢。至于于禁这种人生最后一刻变节当了二五仔的臣子,曹丕更是着力羞辱,最后导致于禁活活被气死,可谓睚眦必报了。

但另一方面,曹丕对自己的亲信和朋友也非常够意思,帮助他当上世子的吴质,原本出身寒族,但曹丕一路将其提拔为高官;好友夏侯尚甚至被他授予了遇事专断而不必上奏皇帝之权。当然最被善待的莫过于司马懿,曹丕对司马懿可以说爱重和信任之至,以至于到了最终托孤于他的状态。实际上作为一名君王来说,曹丕的心理状态和他所表现出来的行为在某种程度来说并不合格,尤其是这种区别对待的态度,非常不利于其本身的统治,而这点表现在政治上,就为魏王朝后来的大权旁落埋下了伏笔。

三,功过难言实际上曹丕在整个治国的时间内,并没有什么特别大的问题,继承了曹操的位置后成功建立魏国,对外打通西域和威服蜀吴,对内发展经济、整顿权力的混乱。至少可以算“称职”,但问题也在这里,就是曹丕做了一件后患无穷的事情,那就是抛弃了父亲曹操的路线,单方面与世家大族进行媾和。这种媾和的本质其实是一种权力的让渡,用中央权力来换取世家大族的支持,当然曹丕也做到了,但问题在于,也正因于此曹丕失去了曹氏政权所建立的更重要基本盘,那就是寒族的拥戴。

汉族知识分子与诸曹夏侯的武人是对曹氏政权最为忠心的可靠力量,原因无他,因为曹操推行的“唯才是举”关乎到他们进行阶级跃迁的核心利益和机会,但曹丕将权力让渡给世家大族后,这套机制被锁死了。寒门知识分子再也没有能够改变命运的途径,他们的希望和寄托破灭了,那么显而易见,其对曹氏政权的支持和忠诚也跟着一同流失了。

历史上的曹丕是一个什么样的皇帝?

曹丕是曹操的次子,在曹操的二十五个子嗣中属于最有能力的一个,成为三国舞台上的大人物,为曹魏开国,统一了北方,又文能立说,诗、赋、文样样在行,属于文武双全的皇帝。曹丕天资聪颖,博览群书,精通诸子百家学说,具有很好的文学功力。加上曹操的精心调教,曹丕在诸多兄弟中脱颖而出。十岁的曹丕就跟着曹操走南闯北,既练就了武功,又锤炼出沉雄的性格。

常言道,大难不死,必有后福。在张绣反曹的时候,曹昂(曹操的大儿子)被杀,而曹丕都自行骑马逃脱,那年,他仅有十岁。在确定接班人的问题上,曹冲死后,曹操心里一直拿不定主意。曹植和曹丕两个人慢慢争了起来,他们背后的两大阵营都很强大。最终,在司马懿的力挺下,曹丕胜出,成为魏太子。220年,曹操病死,曹丕继位丞相。

当年十一月,早都成为摆设的汉献帝正式宣布把皇帝位子让给曹丕。此后,他执政七年,主张仁君贤臣,与民休养生息,实施文化融合,并一心想把当时的烂摊子收拾好。可三次征吴,没有从实质上改变乱象。曹丕的文学成就的确不一般。他擅长“五言诗”,又开“七言诗”先河。他的代表作《燕歌行》反映战乱之苦,思妇之愁,水平很是高超。

为什么曹操的儿子曹丕最终当上了皇帝?

曹丕(187年__226年),字子恒,今安徽亳州人,三国时期文学家、政治家、诗人,曹操次子,曹魏的开国皇帝,是谓魏文帝。曹丕能当上皇帝,有这几个原因:1、曹丕文武双全,八岁就能拿起笔就能写文章,通晓诸子百家学说,十几岁时就善骑射,还会击剑,上马就能武,下马就能文。2、曹丕会拉拢人心,注重培植自己势力,朝廷拥护自己的大臣特别多,有司马懿、陈群、恒阶、贾诩等,他们宣传曹丕的正能量,舆论包装,还为曹丕出谋划策。

3、当时处于动乱时局,天下未定,曹操每次打仗曹丕都主动跟随,这样积累了丰富的军事经验,曹操每次问打仗看法,曹丕都侃侃而谈,思路清晰,这点是其他诸子不能比拟的。4、曹丕做事果断,性格隐忍,善于伪装自己,每次在曹操面前都会完美的表现自己,是影帝最佳人选。5、曹操长子曹昂死后,曹丕是最大兄长,不管立嫡立长,曹丕占优势。

 2/3   首页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尾页

文章TAG:图鉴  猎罪  杜城  曹丕  身份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