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云趁机命令战鼓齐擂,万箭齐发,曹军猝不及防,“自相蹂践,堕汉水中死者甚多。史书《云别传》载:汉水之战时,黄忠陷入曹军重围,赵云奋力救其回营,曹军紧追不舍。《三国演义》对诸葛亮的虚构夸张描写,使鲁迅一针见血评价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正史中的诸葛亮虽集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于一身,对蜀国建国立下不朽功勋,但厉害不到全才的地步。

在真正的历史中,有谁用过空城计?

在真正的历史中,有谁用过空城计

提到空城计,大家下意识想到的肯定是诸葛亮,不少人在看到这个情节的时候都会赞叹诸葛亮的智慧,实际上在真正的历史之中,诸葛亮压根没有用过空城计,准确的说在《三国演义》这本小说之中,很多东西都是虚构的,而且在这本小说中,一直是在刻意神话诸葛亮,当然并不是说否定诸葛亮的才华。那么在真实的历史中,谁用过空城计呢?根据《资治通鉴》来看,五代南吴的周本用过,当时他在夜里登上城楼与众将士喝酒,敌人用弓箭试探,他们依然是巍然不动,吴越害怕周本安排有伏兵,再加上又是夜晚,于是对方选择了撤退。

还有一个便是唐朝的张守珪他也用过,此人负责修缮被吐蕃毁去的瓜州城,可是在刚刚修建的时候吐蕃又来攻击,城中能战斗的士兵数量很少,于是张守珪也命人举行宴会,吐蕃人见到这种情况,也是选择了撤退,他们也怕张守珪带了大批士兵埋伏,有趣的是张守珪在见到吐蕃人撤退之后,还派人追击,吐蕃军队更是迅速的撤退。除了这两个人,还有一位伟人也用过空城计,这位伟人便是我们伟大的毛主席,毛主席一生用过不少次空城计,第一次是毛主席在塘边村和贺子珍一起开会,结果这个时候有人告诉毛主席外面有七八十人的地主保安队前来捉他,毛主席命人带着村民去山里躲着,自己带人留在了村里,对方来到村里之后,看到主席等人这么淡定,立即选择撤退。

第二次是毛主席在面临追兵的时候,特意将自己的去向写在了一块木板子上面,敌人看到之后反而不敢追击。如果说前两次不算什么的话,第三次那绝对是神了,毛主席在西柏坡驻扎的情况被傅作义知道,傅作义决定带十万士兵来突袭,主席得知之后,立即写了一篇文章《动员一切力量,歼灭可能向石家庄进扰之敌》,在这篇文章里写上了傅作义的各种事情,并且把傅作义的作战计划都写了进去,并且还用广播四处传播,傅作义得知后突袭计划作罢,要知道这个时候主席只能动用一万人马而已。

诸葛亮真有《三国演义》中的那样厉害吗,空城计究竟是不是真的

诸葛亮真有《三国演义》中的那样厉害吗,空城计究竟是不是真的

《三国演义》对诸葛亮的虚构夸张描写,使鲁迅一针见血评价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正史中的诸葛亮虽集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于一身,对蜀国建国立下不朽功勋,但厉害不到全才的地步。来自敌国的同时代人的评价最为准确,魏国谋士贾诩评论:“诸葛亮善治国。”魏国战略家刘晔说:“诸葛亮明于治而为相。”东吴大臣张悌言其为:“一国之宗臣,霸王之贤佐也。

”《三国志》作者更是赞其为:“识治之良才,管(仲)、萧(何)之亚匹矣!”可见,诸葛亮最突出的才能,在于擅长治国理政,选贤任能,辅弼君王。诸葛亮并非全能,他的短板在于军事指挥。司马懿认为诸葛亮临阵时顾虑多而决断少,且“志大而不见机,多谋而少决。”陈寿客观评价其军事指挥能力:“应变将略(根据战场形势筹划制定战略战术、施展用兵之道),非其所长欤!”所以,诸葛亮实施空城计,纯属《三国演义》移花接木的无限拔高。

史书《云别传》载:汉水之战时,黄忠陷入曹军重围,赵云奋力救其回营,曹军紧追不舍。张翼“欲闭门拒守”,赵云却令“更大开门,偃旗息鼓。”曹操追至,见状“疑云有伏兵,引去。”赵云趁机命令战鼓齐擂,万箭齐发,曹军猝不及防,“自相蹂践,堕汉水中死者甚多。”(《三国演义》第七十一回有详细描写)类似例子尚有:《魏略》载:孙权亲乘轻船,从濡须口进入曹军水寨前。


文章TAG:三十六计  第三十五  连环计  黄忠  学习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