并且,这种局部战争可能会以海军和空军作战为主,战场是在大洋上,我就这么说吧,以我们今天的国力水平,可以轻轻松松做到“御敌于国门之外”,还没有哪个国家有能力、有胆量敢在本土和我们来一场局部热战。所以,既然是战场不在陆地,而是在海洋,作战兵种又是以海军为主,那么大家要做的就是该干嘛干嘛,好好上班,同时要保证自己拥有足够流动资金,保证自己的家庭在长时间没收入的情况下不会出现经济为题,为什么?因为一旦爆发了局部热战,那么肯定是会对整个大环境产生影响的,尤其是与外贸进出口有关的,万一失业了,在拥有足够流动资金的情况下,才不会被饿死。

其实可以参考这次的疫情,很多“月光族”其实就是吃了大亏的,平时卡里不留点钱,然后在疫情期间又没收入。所以,如果真的爆发了战争,那么除了保证自己卡里要有足够的流动资金之外,还需要屯一点必要的生活物资,柴米油盐都是必不可少的,因为谁也不知道这场战争规模有多大?会打多久?打到后面会不会爆发全面战争?以上这些都是不可预测的,因此,该做的准备一定要做好。

中国古代的奸臣中,你最痛恨谁?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古代入朝为官的人,绝不是为忠君而来,而是为了利益而来。他们之间的区别,只是各自所图的东西不同而已,有的人为青史留名,有的人为家族利益,有的人为实现个人价值最大化…。因此,严格意义上来说,古代皇朝不存在忠臣,也不存在奸臣。所谓忠臣丶奸臣的评价,只是后人根据某官员的所作所为,给予的评价而已。

正所谓时代不同,人们的观念不同,人们看待事物角度也会不同,对历史人物的评价也就不同了。在古代皇朝时期,决定大臣命运的因素,主要是皇权。大臣会不会被重用,会不会手握大权,关键处决于时任帝王的个人判断。大臣个人的努力,只占次要因素。说到我国古代的所谓奸臣,个人最不喜欢的人,就是篡汉自立的王莽老夫子。个人之所以这么看,其主要原因是:1,王夫子篡汉之时,西汉天下太平,百姓安居乐业。

王夫子毁了太平世道,使天下人遭受浩劫。2,王夫子存在改变华夏历史走向的嫌疑。①倘若王夫子不篡汉,诚心匡扶汉室,那就不会出现与天下世家大族共享天下的东汉皇朝。自从世家大族在东汉时期,品尝了与皇室共享天下的富贵滋味后,世家大族就对此念念不忘了。从此以后,世家大族千方百计涉入政治,分享国权,利用公权力满足其家族私欲,从而导致民不聊生,皇朝频繁更迭。

自此以后,华夏朝代皆不长久。②,王夫子执政失当,直接导致民众造反,由此诞生了赤眉绿林。从此天下绿林结成网络、啸聚山林,导致华夏大地,匪患不绝。直到新中国成立,才将匪患彻底剿灭。③,倘若王夫子不篡汉,而是精心治理天下,那么汉人人口必将进一步大增。倘若汉朝展开移民拓殖,来疏减人口压力,那么华夏疆土也许会进一步拓展,后世历史演化,也许会不同。

3,王夫子本是儒生,王夫子篡汉也许是为了所谓的儒家最高理想。然而,王夫子篡汉给后世带来了一个极不好的观念,那就是“学而优则仕”。①,如果为学就是为了进入仕途,那么天下的学子就不会潜心于致学,而是会想着怎样去做大官。如此一来,华夏在学术方面,将会停滞不前。自西汉以后的一千多年,华夏在学术方面也确实亮点不多,远不如商周时期的学术成就大。

②,“学而优则仕”的优点就是,确保了入仕做官的人,都有一定的素质。“学而优则仕”的缺点就是,只注重入仕做官者的个人书面知识,而不关注个人以往的贡献,以及其他方面的才能,例如个人技艺丶个人军事才能…。如此一来,官场上都是功利心极重的书呆子。一旦朝廷遇到严峻的挑战,基本上无人可用。自汉以后,胡人频繁南下,书生图利侍奉胡主,成常态。

当年八国联军火烧圆明园,为什么?

本来不准备回答这个问题,但看了一些说一半留一半的答案后还是决定写写,既然是事关自己国家的问题,吐槽机就不瞎扯淡了,认认真真把这事儿扯明白点。首先需要明确的是英法联军和八国联军都霍霍过圆明园,区别只是英法联军放火了。借口与实质——所谓的巴夏礼事件其实大致了解点第二次鸦片战争过程的人都会知道,这个巴夏礼就是整场战争的核心,最初在广州就是他和叶名琛的矛盾造成两国冲突升级,英军一路攻击到天津,最后迫使清政府签订了《天津条约》,战争第一阶段告一段落。

 2/5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尾页

文章TAG:青灯  物语  焦图  攻略  妖怪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