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平定南方割据政权,曹操将控制区域内有才能的人几乎全部征召进政府体制中来,司马懿自然也在征召之列,当时曹操这样说(《晋书.宣帝纪》):若复盘桓,便收之。曹操意思是假如司马懿再装病不出,就灭了他的家族,司马懿害怕的不得了,只好乖乖的到曹操的丞相府任职文学掾,也就是丞相府的附属官员,主要负责文书工作。很多人想象司马懿在赤壁之战中是否为曹操出谋划策,其实这里有一个时间概念需要厘清:208年6月——曹操废三公自立为丞相(司马懿是曹操任丞相后征召的)。

208年6月-8月——司马懿被征召为文学掾。208年7月——曹操先锋征讨荆州刘表。208年8月——荆州刘表病死,刘表儿子刘琮继任。208年9月——曹操亲率大军到新野。试想一下,曹操刚刚征召了司马懿(充其量也就2-3个月),况且司马懿对曹操本来就不感冒,不愿意效力,睿智的曹操根本不会重用司马懿,更加不会让司马懿参与赤壁之战这样的大的军事行动中来。

这是根据正常的逻辑思维来分析,司马懿不可能出现在赤壁之战中曹操的身边。(徐庶形象图)不过《三国志》中记载,徐庶和司马懿都跟随在曹操身边,他们两个见证了曹操赤壁之战上当的全过程。司马懿当时想帮助曹操,说破孙刘联盟的计谋,不过徐庶阻止了司马懿的行动。那是的司马懿只有29岁,政治谋略上略显稚嫩,徐庶的提醒让他也心知肚明了很多事。

官渡之战是发生在三国时期吗?

人们了解的“三国”故事,多来自于罗贯中的《三国演义》。书中故事以陈寿的《三国志》为框架,也多有虚构和演义。中国历史上的“三国时期”,是从公元220年曹操病亡、曹丕篡汉建魏开始,至公元280年西晋灭吴结束,前后60年的时间。而“官渡之战”发生于公元的200年。是曹操以弱胜强,于官渡(今河南中牟东北)击败袁绍,奠定统一中国北方的战役。

白登之战后汉军是如何一步步走向强大?

感谢悟空先生的邀请!白登之围是汉匈战争的第一次正面大会战,这次会战并没有多大的战损,但是却以刘邦被围引为耻辱。匈奴对汉朝的并无绝对的军事压制,匈奴的优势在于骑兵袭扰,以骑兵的机动能力聚集强大的兵力攻打汉朝的某一处关防,取得突破后,进行掠夺,掠夺后不施行占领,而是撤退。这种战争模式,并非说汉朝的军队不如匈奴,或者说汉朝的国力不如匈奴,而是汉朝很难聚集强大的力量打出去,使得汉军处于被动挨打的局面。

汉初,历经秦末战争,楚汉战争,社会生产遭到很大的破坏,根本就没有能力像秦朝一样在长城一线长期囤驻三十万大军。当然,匈奴打袭扰掠夺战可以,要是打国土兼并的硬仗却是不行。所以说,汉朝初期,为了恢复社会生产,才会采取与匈奴和亲的政策。所谓和亲,实际上就是送了女人又送钱,匈奴人乐意和亲,主要还是汉朝给嫁妆多。

匈奴人掠夺所得的东西还没有汉朝给的嫁妆更有价值,而且也不用损耗兵力,所以和亲从一定程度上保证了汉匈之间休战的状态,避免了长城以南大部分地区的百姓免遭掠夺屠杀,可以从容地恢复生产。在汉武帝即位之前,汉朝在军事上的投入并不大。采用的依然是征兵制,男丁17岁就得登记兵籍,服兵役两年,一年在地方郡县为兵,一年在边疆或者京师为兵,如果遇到战事,则17岁以上60岁以下的男丁要随时应征。

兵制兵种方面也没有较大的改变,汉朝的主要兵种还是材官,也就是步兵。这种兵制下,汉朝依然是打不出去,但是却也保证了匈奴人打不进来。从一定程度上说,这就是全民耕战。到了汉武帝即位,汉朝社会经济得到了巨大发展,国库储备了大量的财货。汉武帝才开始加大了在军事上的投入。首先是国家政策上。汉武帝施行推恩令,在郡县之上设立了具有监察和统兵功能的州,还设立了内外朝制度,不仅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而且强化了军事动员能力。

州的设立,按现在的说法就是划分了军区。这三大制度的推行,使得汉武帝可以从容地应对匈奴人骚扰掠夺的战略,汉武帝可以在朝中轻松地操纵边防各个州的军事攻防,确保了匈奴人再也打不进来。其次是兵制兵种上。汉武帝在征兵制的基础上又推行了募兵制,从各行各业招募轻死能战的勇士,不论是囚徒、奴隶、胡人,还是农民、流民、商人,只要身体素质好、胆量大、技能优秀都会被招募为兵,从而组建了一支日日操练的常备兵。

 2/3   首页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尾页

文章TAG:白登之战  看白  登之战  背后  格局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