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延溃逃后,被马岱所斩首,随后,夷灭了魏延三族。杨仪在斩杀魏延后,却发现诸葛亮的指定的接班人是蒋琬,杨仪甚至抱怨,当初我要是投靠曹魏,待遇一定比现在好。结果费祎就上报朝廷,杨仪因此被迫自杀。马岱斩魏延这个典故,被广为流传,堪比锦囊妙计,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展现的淋漓尽致,在我看来,这简直就是高级黑啊,你看看你留下的是一个什么样的班子。

三国魏延如果不被杀,会造反吗?

魏延的武功如何

魏延是一个比较尴尬的角色,直接造反朝廷的可能性不大,但最后被逼迫投降曹魏的可能却很大。01魏延并不是唯利是图之人。魏延原是荆州牧刘表的部将,刘琮投降曹操后,魏延并没有投靠势力强大的曹操,而是选择身无立锥之地的刘备,这就说明魏延还是有气节的人,虽称不上忠义之人。主人投降了,作为部属不追随,就是反叛。但这个原因很复杂,鸟择良木而栖,也不能绝对认为是缺点、不足。

起码说明魏延不是一个绝对服从的人,更多的是依据自己的个性行事,但魏延绝对是一个不安分的人。在汉末三国时期,有点想法,期望凭自己的本事做出一番事业,这没有错。至于选择怎样的道路是另一回事,都在造反,想分一杯羹,跟着谁造反,纯粹个人爱好,无可厚非。02军事战略的不同,必然招致魏延与诸葛亮继位者的矛盾冲突《三国志》记载:"原延意不北降魏而南还者,但欲除杀仪等。

"作者陈寿认为:“魏延并没有想投降曹魏,否则他会向北面的曹魏方向前进,不会向南返还。魏延只是想除掉杨仪。“元代的郝经认为:杨仪是“以私忿诛杀大将,然后嫁祸于魏延”。其意是说杨仪与魏延有矛盾,为了发泄私忿,就以魏延造反为借口将其除掉。魏延与杨仪的矛盾由来已久,诸葛亮在世时,二人就水火不相容,魏延数次要杀死杨仪。

由于诸葛亮爱惜二人的才能,费祎也从中劝和,才得以勉强相处。诸葛亮病逝后,二人的矛盾彻底爆发。据裴松之注引《魏略》所记载,受诸葛亮托付兵权的是魏延,杨仪因为害怕魏延趁机相害,就造谣说魏延要北上投敌,并发兵攻之。被诬陷的魏延恐怕与杨仪交战难以证明清白,只得逃走,最终被杀。裴松之认为此说是曹魏的传言,并不可信,认为陈寿的《三国志》比较可靠。

豹眼认为,裴松之所言比较正确。如果诸葛亮把兵权交付魏延,杨仪还能够带兵诛杀魏延吗?魏延兵权在握,趁机以谋反诛杀杨仪,名正言顺,魏延又会怕个球呢?最根本一点,魏延与诸葛亮战略思想不同,诸葛亮绝不会把兵权交给魏延。还有一点,魏延南行也未必没有投降曹魏的打算,除掉杨仪先报了私仇,再投降曹魏也是有可能的。诸葛亮大军恐怕在十万左右,而魏延本部人马最多也就一两万人,况且未必能够听从魏延,全部投降曹魏。

因此,魏延处在一个很尴尬的境地。魏延及其部属的家眷全部在汉中或者成都,如果不能回到汉中,把家眷带出来,魏延很难把其部属带走投降曹魏。杨仪与魏延都上表刘禅说对方谋反,刘禅询问侍中董允、留府长史蒋琬,到底是谁想造反,董、蒋二人都担保杨仪怀疑魏延。魏延与杨仪在南谷口对峙,王平受杨仪命令抵挡魏延。王平大骂魏延先头部队,说:“诸葛公去世,尸骨未寒,你们怎敢如此?”魏延大军知道错在魏延,于是,不听魏延的命令,都散了。

魏延只带领其子数人逃走,逃回汉中。杨仪派遣马岱追上魏延,并杀了他,夷灭三族。杨仪之所以能够命令王平、马岱还是因为有诸葛亮的遗命,否则他是调遣不了他们的。杨仪自以为掌握兵权,除掉了魏延就可以掌控朝廷,除不知,这就是一个坑。整个过程就是诸葛亮事先设计好的一计,或许执行者也被埋在鼓里,但杨仪、魏延都被除掉了。

说魏延要造反,要造刘禅的反,未必可能,因为魏延没有那个势力和能力。蜀汉大臣没有支持他的;但不一定魏延就绝对不会反叛,去投降曹魏。诸葛亮把最信任的人蒋琬作为留府长史、董允为侍中,坐镇成都而不随军,而把杨仪任命为丞相长史跟随在身边,其实是已经做好身后的安排。侍中董允与蒋琬都是诸葛亮指定的接班人,他们都担保魏延不反,就已经给杨仪提前上了眼药。

杨仪除掉魏延,正好以此为借口除掉杨仪。回到成都后,杨仪就被削除了官职,随后流放,最终被下狱处死。根本而言,就是诸葛亮保证蒋琬、费祎、姜维等人顺利上位,继承其衣钵,保证其战略方针不变,能够继续执行。如果魏延不死,起码在军事战略上不能跟诸葛亮的继承者保持一致,必然会产生内斗,两败俱伤。从魏延被杀就可看出,他并不是很有谋略之人,他能够斗得过蒋琬、费祎、董允、姜维的可能性很小。

 4/5   首页 上一页 2 3 4 5 下一页 尾页

文章TAG:125  213  魏延  批次  合格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