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由于曹操在夺取荆州后志得意满,不顾自身的缺陷,急忙发起了对长江下游的进攻。这样就迫使为了自保的刘备和孙权联合起来,与曹军打了一场赤壁之战。由于自身准备不足,曹军遭受了惨败。在战后,曹操想起郭嘉的计策,自然感到追悔莫及,痛哭郭嘉了。三、郭嘉不死,曹操能免除赤壁惨败吗?那么如果郭嘉不死,曹操就可能免除赤壁的惨败?如果我们从当时的情况来分析,这几乎是不可能的。

曹操依然还是要发动赤壁之战,胜负也是不可知的。这是因为我们在事后从上帝的视角来指责曹操,而身处其境的人却很难做出相应的判断。在当时曹操君臣的眼中,形势是一片大好的。曹操已经兵不血刃地占领了荆州,收编了大批刘表的军队,拥有了强大的水军,并且占据了长江上游的有利地势。刘备在经过长坂坡之战的失败后,逃亡江夏与刘琦会合。

刘备的精锐已经损失殆尽,刘琦的军队属于原来的荆州派系,自然军心不稳。正如诸葛亮所说的,这是刘备最危急的关头。曹操在南下荆州前,在东吴也做了自己的布局。他和孙权结成姻亲关系,并且派出一部分兵力进出淮南,威胁东吴的根本重地。曹操认为在自己的恩威并施下,孙权年轻不能服众,很可能会发生内乱,不能抵抗自己。实际上,在当时的东吴,迎降曹操的呼声很高,只是在孙权的强压下才没有爆发内乱。

在这样有利的情况下,无论是谁都会选择继续进军。我们可以想见,如果现实按照曹操的判断,孙权迎降了曹操,双方联合消灭刘备的势力,整个南方收入曹魏的版图。那么后人肯定会一致夸赞曹操的选择,称赞他宜将剩勇追穷寇的精神。相信即便是郭嘉在世,他也不能对曹操的选择提出多大的异议。其实,在当时曹军中,贾诩就曾提出过反对意见。

他对曹操说:“明公昔破袁氏,今收汉南,威名远著,军势极大;若乘旧楚之饶,以飨吏士,抚安百姓,使安居乐业,则可不劳众而江东稽服矣。”但是这个建议没有被曹操接受。我们可以想象在曹操君臣想要毕其功于一役的那种气氛中,郭嘉如果提出像贾诩那样的反对意见,也难被曹操采纳。其实,郭嘉那条“急之则相持,缓之而后争心生”的计策,并不是他个人独有的计策。

在当年曹操攻打张绣的时候,荀攸就提出过类似的计策。他不建议曹操向张绣进攻,建议缓攻张绣,等到张绣与刘表发生矛盾后再分化瓦解对方,用政治和军事手段收服对方。如果急于发起进攻,张绣会和刘表一起抵抗曹军。曹操没有采纳荀攸的计策,出师不利。至于说郭嘉,他并不是那种对曹操采取死谏的人。他在曹操部下十一年,很少见到他与曹操意见相左的情况发生。

这是因为郭嘉善于揣摩曹操的心意,始终以曹操的意志为准则办事。曹操为此曾经夸奖他,说“臣策未决,嘉辄成之”。从这方面来看,郭嘉做得最多的事,是为曹操的计策添砖加瓦,谋划完整。因此,曹操决定出兵东吴,郭嘉只会想方设法去完善这个选择,而不会去阻止他。因此,如果郭嘉活到了夺取荆州的时候,他是不会阻止曹操的出兵决策。

而且即便是郭嘉出言阻止的话,曹操也不会采纳。因为在那样的有利形势下,曹操不因势利导夺取胜利,以后就很可能没有这么好的机会了。作为曹操,他无论如何也要尝试一下,万一能够夺取整个东南呢?至于说遭受赤壁之战的惨败,只能归结于命运了。结语:曹操在赤壁之战失败后,他痛哭郭嘉,说郭嘉要是还在的话,自己不会遭此惨败。

其实他哭的不仅仅是郭嘉,同时也哭的是自己命运多舛,失去了统一天下的大好时机。其实,即便是郭嘉当时还活着,他也无力影响曹操的选择,阻止赤壁之战的爆发。这是因为在当时那种极为有利的形势下,任何人都不会轻易放弃那种机会。曹军上下都士气高昂,想要毕其功于一役。在这种气氛中,贾诩的反对意见被轻易否决了。郭嘉若在的话,他也不会违背曹操的意愿行事,去阻止曹操出兵的选择。

《三国演义》中,如果郭嘉不死,赤壁之战曹操是否能打赢?

奇哥来回答吧!设想一下,如果被后世称为“奉孝不死,卧龙不出”的谋士郭嘉尚在,曹操打得赢赤壁之战吗?三国之后,民间将诸葛亮与刘备之间食则同器、寝则同榻的情谊比作君臣间的典范,诚然如此,不过,你可知道三国之所以为三国,其中有多少巧妙之处吗?蜀国有五爪牙(演义中为五虎上将),魏国有五子良将,吴国有江表虎臣,同样,刘备有诸葛亮,曹操有郭嘉,孙权有周瑜,只不过诸葛亮没有早死,早死的是法正。

此番前述的重点在于阐明郭嘉对曹操的重要性,从史书记载来看,郭嘉死后,曹操痛心疾首,向朝廷上表道:"军师祭酒郭嘉,自从征伐,十有一年。每有大议,临敌制变。臣策未决,嘉辄成之。平定天下,谋功为高”也即是说,曹操每逢重要事件拿不定主意时,都要靠郭嘉决断,平定天下的功劳,郭嘉最高,可见郭嘉对于曹魏集团的重要性。

赤壁交战双方是曹操与孙刘联军,当时曹操兵力号称百万,但实际上,曹操人数最多的部队是青州兵,约有三十万,可青州兵并未参加赤壁之战,而是正在后方搞农作,曹操南下的主要兵力是从北方带来的十五万杂牌军(有袁绍的有袁术的再加上他自己的),算上荆州十万降兵,总兵力至多不超过三十万。再来看看刘备,刘备从樊城离开时所率部队预计不过数千,路过襄阳时,刘表次子刘琮的部下及许多荆州士人主动投靠刘备,到当阳时,随行百姓超过十万,辎重数千,按一般比例计算,此时刘备的兵力大约为两万。

长坂坡之后,刘备军死伤惨重,与刘琦率领的一万江夏士兵汇合后,总兵力约为两万。刘备见周瑜时,问周瑜有多少兵力,周瑜回答说有精兵三万,加起来,吴蜀联军共有士兵五万。五万,对比曹军三十万,1比6,还好,比起官渡之战时曹操对袁绍的1比10,的确是还好。《孙膑兵法》有云:“天时、地利、人和,三者不得,虽胜有殃”,天时指的是气候,地利指的是环境,人和指的是人心,战场形势,无非这三者。

不用说,吴蜀联军已占据了天时与地利,为什么?因为赤壁是东吴的主场,且由于三万吴军与一万江夏军常踞天堑,习惯水战,自然也不会有水土不服。看起来,刘备的一万士兵似乎成了短板,但刘备此人有一个最大的好处就是虚怀若谷,这一点从他与关、张两人的关系,以及以47岁高龄三顾茅庐迎26岁诸葛亮上就能看出,他不像袁绍或吕布那样刚愎自用,不像刘表或袁术那样妒才,所以刘备一定能遵从大局,做一颗螺丝钉,哪里需要哪里上。

有一个成语叫此消彼长,既然孙权是主场,曹操自然就是客场,既然孙权占优,曹操必然就占劣,事实也的确如此,曹操的北方军队不但不擅水战,大多还水土不服。再来看人和,人和指的是人心向背,在这一点上孙权和刘备各有一个劣势,但同时又是优势,而曹操却有两个劣势。刘备的劣势是,他的势力集团一直是无根之草,四处飘摇,他先后投靠公孙瓒、吕布、曹操、袁绍、刘表,时至今日仍无根基,被曹操追的到处跑,如今曹操统一北方,刘备跑到东吴,相当于跑到了天边,还能往哪跑?出海去日本吗?孙权也是,东吴三代基业,身边是效忠三世的江表十二虎臣,不打怎么办?所以吴蜀联军是哀兵必胜,恨兵必勇,是走投无路,是狗急跳墙,这是劣势,同时又是优势。

至于曹操的两个劣势,首当其冲就是荆州降兵。公元192年,黄巾军青州部无条件投降曹操,连带行军家属共计百万,这百万人是曹操的喜,同时也是曹操的忧,因为百万人意味着一百万张嘴,如果安置不当,就是令时局动荡的不安因素,此时,这近十万的荆州降兵也是。荆州降兵熟悉南方水战,使用得当,事半功倍,使用不当有临阵叛逃者,必然对全军士气造成打击,所以曹操一定不敢以他们为主力先锋,又不能放置不管。

而第二个劣势,就是长途跋涉后疲劳不安的军心。从史料来看,当时曹操的军队被疫情所苦,这恐怕也是赤壁兵败的一个重要原因。《三国志 魏书 武帝纪》记载:公至赤壁,与备战,不利。於是大疫,吏士多死者,乃引军还。当然,陈寿是晋朝史官,自然要顾忌曹操的面子,所以才有了这样的说法,“公至赤壁,大疫,乃引军还”《三国志吴书 周瑜传》中是这样写的:时曹公军众已有疾病,初一交战,公军败退,引次江北。

瑜等在南岸。也就是说,在开战之前,疫情就已经爆发了。宋代史学家裴松之做注时是这样写的:曹公曰:"孤不羞走",后书与权曰:"赤壁之役,值有疾病,孤烧船自退,横使周瑜虚获此名"由于不涉及利害关系,所以裴松之的注解一般比陈寿所著《三国志》更为可信,只是有一点矛盾之处,就是《三国志·蜀书·先主传》中写的是:“与曹公战於赤壁,大破之,焚其舟船。

 4/4   首页 上一页 2 3 4 下一页

文章TAG:攻城掠地  猜下  郭嘉排  第几  郭嘉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