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姜维这3次北伐对阵邓艾的结果来看,邓艾三战三败,姜维完全是被碾压,但是我们并不能仅仅以成败认为姜维的军事才能要低于邓艾,其实姜维失败的根本原因还是廖化说的“智不出敌,而力少于寇,用之无厌,何以能立?”蜀汉的国力限制了姜维的发挥,假如姜维和邓艾对调,邓艾并不能做的比姜维更好。综述,笔者认为姜维和邓艾军事能力是旗鼓相当的。

三国时期真实的姜维是一个怎样的人?

姜维文武双全,是诸葛亮看重的人才,他一生好学不倦,清廉简朴,对蜀汉忠心耿耿。蜀汉晚期,宦官黄皓专摄朝政,姜维被迫远离朝廷避祸,仍心存朝廷,忧心国事。 在魏军大举伐蜀时,他率守军奋起抵抗,坚守剑阁,令钟会大军一筹莫展,被迫策划退兵之事。在邓艾偷渡阴平成功,后主投降后,他仍试图利用魏将钟会恢复蜀汉,直至失败被杀。

纵观姜维一生,始终志在灭魏兴汉,是蜀汉晚期杰出的政治家。但蜀汉偏处一隅,面对强大的曹魏,人力物力支撑不了长期的战争,连年的战争给百姓带来了沉重的负担,最后的失败实际上也是不可避免的,陈寿在《三国志》中即肯定了姜维的功绩,但对他的“玩众黩旅,明断不周”也提出了批评。 弃魏投蜀,得遇恩师 姜维字伯约,天水郡冀县人,他很小就失去了父亲,和母亲生活在一起。

喜好郑玄的学问。他曾担任天水郡的上计掾,州刺史又举荐他出任从事史之职。因为姜维的父亲,在平定羌人叛乱时,战死在疆场,所以朝廷赐予姜维中郎的职位,参谋本郡军事。 建兴六年,丞相诸葛亮率军进攻祁山,当时天水太守正好出去巡视属县,姜维等人随行。太守听说蜀军将来到,而属下各县起来响应,怀疑姜维等人都怀有二心,于是连夜逃至上邽据城自保,姜维等人发觉,起身追赶已经迟了,追到上邽城时,城门已关闭,不肯接纳他们。

姜维等人又一起返回冀县,冀县也不肯让姜维一行进城,姜维等人没有办法就一起去投奔诸葛亮。正好赶上马谡在街亭战败,诸葛亮迁徙西县百姓一千余户人家,及姜维等人返蜀,因此姜维与母亲失散。 悉心栽培,终成大器 诸葛亮举荐姜维出任仓曹掾,加官奉义将军,封当阳亭侯,当时姜维二十七岁。诸葛亮给留守丞相府的参军蒋琬写信说:“姜伯约处理政事,忠诚勤勉,思虑精密,考察他所具备的才能,比李永南、马季常等人都要强,这个人是凉州的上等人才。

” 诸葛亮又说:“要先让他训练中军虎步兵五六千人,姜伯约极具军事才能,既有胆量义气,又通晓用兵之道,这个人心中思念着汉室,而才能倍于常人,等他完成军事训练后,将派遣他到成都,进宫去觐见主上。”将为后来升任中监军,征西将军。 政见不同,北伐难成建兴十二年,诸葛亮去世,姜维回到成都出任右监军,辅汉将军,统领中军,进封平襄侯。

建熙元年跟随大将军蒋琬驻扎汉中,蒋琬升任大司马以后,任命姜维为大司马府的司马,姜维数次率领偏军向西攻入魏国领地。延熙六年,姜维升任镇西大将军,兼任梁州刺史。延熙十年,升任卫将军,与大将军费祎同任录尚书事。延熙十二年,朝廷授予姜维符节,他再次出兵西平,没能攻克,率军返回。 姜维自以为熟悉西部地区的风俗民情,又加上对自己的才能武勇很自负,想引诱那里的羌人作为蜀国的羽翼,认为自陇山以西的地区可割断为蜀国所有。

姜维想大举出兵北伐,但费祎常常加以抑制,不肯同意他的意见,给他的将士从未超过万人。 兵进秦川,无功而返 延熙二十年,魏国征东大将军诸葛诞在淮南地区反叛,魏朝廷征调关中部分驻军东下平叛,姜维想趁虚而入进军秦川,又率领几万将士从骆谷进军,直接到达沈岭。当时长城储存粮食很多,而守军很少,听说姜维率军将要杀到,长城的守军都惊恐不安。

魏大将军司马望率军前来迎击,邓艾也率军从陇右地区赶来,都驻扎在长城。姜维进军驻扎芒水,全军都依傍山势扎营。司马望、邓艾在渭水边筑起坚固的营垒,姜维数次下山挑战,司马望、邓艾置之不理。景耀元年,姜维听说诸葛诞兵败,才撤回成都,蜀汉朝廷又封姜维为大将军。 黄皓弄权,姜维避祸 景耀五年,姜维亲率大军进侯和,被邓艾打败,回军驻扎沓中。

姜维本是外人寄居蜀国,连年征战,没有建立什么功绩,而宦官黄皓等人在朝内弄权,右大将军阎宇与黄浩串通一气,黄皓又暗中想废除姜维扶植阎宇,姜维对黄皓等人也很怀疑,所以自己担忧害怕,不敢再回成都。 景耀六年,姜维向后主上表说:“听说钟会在关中整顿军务,训练士兵,正盘算着进攻,我们应同时派遣张翼、廖化二人统率各军,分别把守阳安关口,阴平桥头,以防患于未然。

 6/8   首页 上一页 4 5 6 7 8 下一页 尾页

文章TAG:姜维  三国  评价  时期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