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建国以后,司马炎便开始分封诸王,希望司马氏能够世世代代尽享荣华富贵,与此同时还可以让诸王成为朝廷的屏藩,一旦有什么事情便可以“清君侧”的名义维护中央的同时。但是司马炎高估了诸王的忠诚,也低估了他们的野心,手握兵权以后他们个个野心勃勃,只不过司马炎仍然健在的时候他们不敢造次。而司马炎一驾崩,他们就暴露了野心,开始了长达十六年的内乱。

当初唐朝爆发了八年的安史之乱,这已经使得当时全国上下接近三分之二人口死于非命,还将隋文帝开皇盛世积累下来的财富全部挥霍一空,而长达十六年的八王之乱对西晋王朝造成的伤害更是难以估量,连年的内乱几乎将西晋的国力消耗殆尽,以至于到后期根本无法抵御五胡的入侵,这也是西晋为何如此短命的重要原因。皇帝带头奢靡。作为西晋的开国皇帝,司马炎的确有着非凡的才能,他在上位后也曾有过励精图治的经历,并且还开创了太康之治,但是覆灭吴国一统江山以后,他似乎因此失去了奋斗的目标与动力,从此沉迷于奢侈享乐无法自拔。

据史料记载,执政后期的司马炎亲小人远贤臣,喜欢宠信那些生理不齐全的宦官,在吞并吴国以后他手下的宫人达到了上万人。除此之外,司马炎的后宫天团也是无比庞大,甚至已经超过了一万人,他每天都在为让哪一个妃子侍寝而烦恼,为了避免选择恐惧症他还想出了“羊车寻幸”的办法,一到晚上自己就坐在羊车上,任由羊儿往前走,如果羊儿在某个妃子的门口逗留,那么司马炎今天就会在这里过夜,对于司马炎奢靡无度的生活《晋书·后妃传》有这样一段记载:“多内宠,平吴后,复纳吴王孙皓宫人数千,自此掖庭殆将万人,而并宠者甚众,帝莫知所适,常乘羊车,恣其所之,至使宴寝。

”有道是:上梁不正下梁歪。在司马炎的“英明”带领之下,西晋的达官贵人争相效仿,全都过上了无比糜烂的生活,他们将所有的金钱用于那永无止境的奢靡享乐,每天醉生梦死浑浑噩噩。当时有个名为何曾的大臣,他每天吃饭要用一万钱,却还说“无处下箸”,他的儿子何劭更为过分,每天的伙食费高达两万钱,这几乎相当于上千个平头百姓一整月的开支总和,其奢侈程度可见一斑。

还有更为荒谬的事,司马炎为臣子之间斗富推波助澜。当时大臣石崇富可敌国,为了展现自己的财力他与皇室成员王恺上演了一场斗富的闹剧,司马炎作为国家的风向标,他不但没有及时阻止手下的大臣进行这毫无意义的闹剧,反而推波助澜将宫里收藏的一株两尺多高的珊瑚树赐给王恺让这场“斗富大戏”显得更加精彩,试问有这么荒唐的帝皇西晋如何能长存?继承者选择有误。

西晋在短短五十年间烟消云散还有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因——选错了继承者!明末清初的著名学者王夫之在分析西晋灭亡原因之时说过这样一段话:“西晋之亡,亡于齐王攸之见疑而废以死也。攸而存,杨氏不得以擅国,贾氏不得以逞奸,八王不得以生乱”。齐王攸是什么人呢?他叫司马攸,是司马炎同父同母的亲弟弟。司马攸从此便聪明过人,长得后更是学富五车,而且平易近人、乐善好施,喜欢和贤才走在一起,所以无论是司马懿还是司马昭都很喜欢他。

因为当时司马师膝下无子,所以司马懿便做主将司马攸过继给他,司马攸在十八岁之时就担任步兵校尉一职,而且在军中很有威望。后来司马昭成为曹魏的掌权人,他也开始考虑继承者的问题,起初司马昭并不想立他的长子司马炎为储君,因为次子司马攸无论是威望还是才干都要胜于司马炎,况且他本身又偏爱司马攸,但是在“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思想的影响下,司马炎最后还是被立为储君。

刚刚即位之时,司马炎很多事情还需要倚仗他的弟弟司马攸,可是由于司马攸的声望太高司马炎很快就疏远了他,后来司马炎得了重病,朝中很多大臣都想让齐王司马攸临时主持朝政,这使得他的心里更加不舒服。公元282年,司马炎以“之国”的名义将司马攸赶出京城,司马攸忧愤成疾,想要用兄弟之情感化司马炎却遭到了拒绝,为了彻底铲除这个威胁,司马炎派故意派遣御医给弟弟看病,还让他们慌称司马攸身体并无大恙,以此催促他赶紧上路。

在这般催促之下,司马攸被迫拖着重病之躯离开了洛阳,没过几天就死在路上,享年三十六岁。司马衷完全死于司马炎之手,这也为后来西晋灭亡埋下伏笔,对此唐朝宰相房玄龄曾评价道:“齐王若使天假之年,何八王之敢力争,五胡之能竞逐哉!”如果当初司马攸没死,即使他无法继承皇位也有能力压制诸位分封王,这样就能避免西晋国力消耗殆尽,也能阻止五胡乱华,如此一来西晋也能避免过早消亡的命运。

再看看继承者司马衷,他完全就是一个能力低下的傻皇帝,他上位后因为懦弱无能,朝政大权落到了皇后贾南风手中,这个贾南风奇丑无比,不但祸乱后宫,还搞得全国乌烟瘴气,她也算是西晋灭亡的罪魁祸首之一。最搞笑的是,有一年天下发生饥荒,饿死了很多百姓,事情上报到司马衷那里,他十分不解地问手下道:“百姓无栗米充饥,何不食肉糜?”有这样优秀的皇帝,西晋想要不灭亡也很难啊!综上所述,西晋之所以如此短命与司马懿屠辽、实行扭曲的九品中正制、分封诸侯内乱不断、司马炎作风不正以及继承者选择有误这些原因密切相关,遥想先祖司马懿当初争夺夺位是何等的艰难,却不想自己身死不久一切努力都化为乌有,如果司马懿泉下有知恐怕会气得上蹿下跳吧?。

对于陈忠实老先生著作的长篇小说《白鹿原》,你有怎样的看法?

少年时对《白鹿原》并不喜欢,现在岁数渐长,重新翻起这本书来,又有一番体会。 陈忠实笔下的白鹿原上,存在着三种基本的人设,他们分别是:朱先生,白嘉轩,鹿子霖。朱先生,一生致力于研习程朱理学,早诵晚读,是原上最有学问的一个人。他不费刀兵劝退清兵,“能掐会算”地帮村民找牛,一句“今年成豆”带来的豆子大丰收更是让他成为原上犁地播种的乡民们心目中的“种植专家”。

但,朱先生最大的贡献,是为白鹿村拟定了《乡约》。一生熟读圣贤书的他明白,纲定人伦,才能保持住白鹿原的仁义之风。那些不仁义的事情,在乡约的约束下,都会慢慢改变甚至消失。他是白嘉轩遇到难事时的“咨询专家”,是白嘉轩眼里的“圣人”。白嘉轩,自然是白鹿原上最正气的一个人,他是族长,是《乡约》的监督者,是族规的执行者。

他没有放弃黑娃、没有放弃石头、没有放弃过任何原上的人,是一个称职的管理者。他为黑娃起个大名叫“鹿兆谦”,希望黑娃做一个谦谦君子,这何尝不是他对自已本身或是自已想要达到的境界的完整表述,白嘉轩的行为准则就是要做君子。有人说鹿子霖在书中的设定就是用来衬托白嘉轩的,我却不这样认为。鹿子霖是白鹿原上的第三种人设,他有他的思想和行为准则,并不只是为了跟白嘉轩“抬杠”。

他的人物设定是“小人”。小人有钻营的天赋,关键时刻能保全自己,但却不能保全终生。 “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这两种人物的设定是独立的,是两种不同价值观下的人物属性。君子是正气的化身,他坚信“邪不胜正”,这从白嘉轩对田小娥事件的处理上就可以看出来。君子从不趋炎附势,他只做他认为对的、符合天道人伦的事情;而小人的价值观里对权势是依附的,谁有权利听谁的,因此小人一旦得志,便会作威作福,这从书中鹿子霖担任乡约之后的所作所为可以看出。

再次回到朱先生。朱先生是圣人,老子有云,“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圣人从来不是亲自治理天下的人,而是天下的治理者的资深顾问。对于白嘉轩来说,. 白鹿原就是他的天下,他是白鹿原的治理者,自然是朱先生圣人思想的传播者和践行者。所以,百无一用的真的是书生吗?从书中看来,并不尽然。圣人、君子和小人,是白鹿原上的三种基本人设,其余的人物的形象属性或多或少能往这三大类上靠拢。

 6/6   首页 上一页 4 5 6 下一页

文章TAG:刺秦  秘史  傲天  一统天下  创建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