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也是想在有限的生命里完成大一统的事业,让人民可以安定富足的生活,实现自己的强国梦。作为中国古代政治家、战略家、改革家,首次完成中国大一统的政治人物,他的功过传说也是人们对他的一种赞颂。毛泽东的著名诗词,“祖龙虽死魂犹在,百代数行秦政制”就肯定了秦始皇的丰功伟绩。本回答为#鹿鹿妈妈爱生活#原创回管,欢迎朋友们沟通指正。

你们是怎样看待历史上的秦始皇的?

秦始皇是中国历史上,争议很大的历史人物,推崇他的人,说他是开天辟地的千古帝王;憎恨他的人,说他是臭名昭著的封建暴君。秦始皇真的是暴君吗?以前我被这种片面观点,带到沟里去了。后来随着阅读的不断累积,思考问题角度发生转变,发现秦始皇被严重误解与抹黑。历史上,很多学者,把秦始皇修驰道,筑长城、盖阿房宫、建骊山墓,统统粗暴地归纳于暴政。

在现在看来,秦始皇不就是搞了几个高端大气上档次的基建工程嘛,至于要说成暴政吗?这种伟大的创业精神,不正是我们华夏子孙引以为傲的民族精神吗?在当前全球大环境里,中国不正是需要这种开拓进取的创新精神吗?特么把秦始皇和暴君的形象联系在一起,这不是逻辑上的混乱,就是学术上的丫鬟思维。我们一个个来分析。1、修驰道修驰道,通俗地讲,就是修国道,修高速公路。

过去秦国境内,有几条省道就够了,现在全国都统一了,连一条像样的国道都没有,这肯定不行。秦始皇是大战略家,当然知道基础建设的重要性,也知道“要想富先修路”的硬道理,更懂得交通便利对国防军事的深层意义。始皇二十七年(前220),秦始皇下令将原秦国境内的马路,同六国境内旧马路连接起来。以咸阳为中心,扩建九条高速公路,譬如咸阳至广东线、咸阳至云南线、咸阳至四川线、咸阳至甘肃线、咸阳至内蒙线、咸阳至河北线、咸阳至山东线等,奠定秦国主要交通干道路网。

据《汉书》记载,驰道宽50步(约55米左右),马车在驰道上驾驶,半天时间可以跑二百多里,也就说相当于时速30多里。驰道设计很科学,中间宽三丈(约7米左右),专供秦始皇出差使用,两边供老百姓使用,每隔几米就有种树和路标。秦始皇修建的驰道,绝对是世界第一条高速公路,可惜历史没有这么宣传,就是简单粗暴地说劳民伤财修建驰道,专供秦始皇巡游。

这样说是不是很无耻?把秦始皇想得那么低俗与狭隘。事实上呢,秦始皇修建驰道,和现在我们修高速公路、修建高铁没有什么区别,都是大力发展基础设施。其意义都是极大改善了秦国交通情况,方便了老百姓出行,加快了商品流通,促进了经济繁荣发展,顺便解决剩余劳动力问题。当然,这种重大的基础设施工程,在没有挖掘机、推土机年代,其艰难程度可想而知。

秦国人民群众,为此付出了无数血汗,甚至是生命,值得华夏子孙敬畏。熟知中国历史的毛主席,从大历史角度思考,总结历代王朝兴衰,得出“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的经典论述。而历史上,有些学者把秦始皇修驰道,简单归咎于暴政工程的观点,客说好听点是过于片面狭隘,说难听点是猪油蒙心。任何一个时代,没有伟大的付出,哪里会有灿烂的成绩?华夏子孙,毕竟长于开拓创新,短于偷盗抢劫。

驰道示意图2、扩建长城关于秦始皇修长城,存在几个严重的误解。吐槽最多的是长城征调民工,滥用民力,结果只是个摆设,没有什么屁用,北方狄戎照样侵犯中原地区。历史上的长城,真的有这么多原罪?还是它被人为地曲解?我们不妨来捋一捋。误解一:滥用民力问题根据《史记》记载,始皇三十二年(前215),秦始皇派大将蒙恬率30万大军北击匈奴,取河南地(河套地区与甘肃省黄河以南)。

为了稳固军事成果,在此筑建了34个县城,并把内地问题青年,全部迁到这里来居住。出于加强国防建设的需要,秦始皇派蒙恬在北方修筑长城。来看两段既枯燥又生动的史料:《史记·蒙恬传》:秦已并天下,乃使蒙恬将三十万众北逐戎狄,收河南。筑长城,因地形,用制险塞,起临洮,至辽东,延袤万馀里。《史记·秦始皇本纪》:三十四年,適治狱吏不直者,筑长城及南越地。

为了佐证历史的误解,我只好硬着头皮引用史料。从这两段史料中,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秦始皇修建长城,施工人员以军队、犯罪分子、民工为主,并不是只有民工。并且要注意到,罪犯人群当中,包括违纪的公务员。也就是说,在大秦,不为老百姓好好服务的公务员,被人举报查实后,直接派来长城工地体验生活。至于历史桥段中的,孟姜女哭长城,纯粹是一个段子,和秦始皇修长城没有半毛钱关系。

 2/5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尾页

文章TAG:刺秦  秘史  傲天  地宫  属性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