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需要说明的是:“倚天照海花无数,流水高山心自知。苏东坡的诗句是:坐令空山出锦绣,倚天照海花无数。上联是“倚天照海花无数;”下联是“流水高山心自知。倚天看海,阳光洒在海面上,蓝天与大海融为一体,浪花飞溅。“倚天照海花无数,流水高山心自知”这般诗句给人一种气场宏大的诗境。

怎么理解曾国藩“倚天照海花无数,流水高山心自知”?

怎么理解曾国藩“倚天照海花无数,流水高山心自知”

首先需要说明的是:“倚天照海花无数,流水高山心自知。”并不是曾国藩所作,而是他巧借苏轼与王安石诗歌中的名句,而形成的一副集句联。上联出自苏轼《和蔡景繁海州石室芙蓉仙人旧游》诗:坐令空山出锦绣,倚天照海花无数。下联出自王安石《伯牙》诗:故人舍我闭黄壤,流水高山心自知。关于曾国藩的这副集句联,却有着不同寻常的历史典故。

1864年7月19日,太平天国的都城天京失陷,曾国藩及其湘军进入天京,独享平灭太平天国之首功。原来咸丰帝在世时,留有遗言:克复金陵者王。等到曾国藩克复金陵,由慈禧太后把持的清廷,只给了曾国藩一等毅勇侯的爵位,而没有兑现当初封异姓王的诺言。清廷出尔反尔的行为,引起了众多湘军将领的不满,都说侯爵太细。太细,在我们湖南人口中,就是太小的意思

此话一出,不满之意表露无疑。而就在此时,慈禧的脑袋好似又让驴踢了一下,瞬间短路。在众多京官弹劾曾国藩、曾国荃破坏纲纪,湘军纪律废驰之时,居然下诏,要曾国藩和各级将领,核实历年的军费,从迅报销,更加激起了湘军将领的不满情绪。打了十多年的仗,花了各地众多的钱财,早已是一批烂帐。再说水清则无鱼,无利不起早,此时清廷却来这么一道诏令,这不存心要让曾国藩和湘军各级将领难堪吗?接到诏令后的曾国藩沉默不语,而湘军中几位大佬级别的人物可咽不下这口气。

曾国荃、彭玉麟、左宗棠、鲍超等四人,便私底下活动要拥立曾国藩出面,举兵东南,对抗清廷。当曾国藩移驻南京后,有一天晚上审讯完李秀成,入内室准备休息之时,中军来报有三十多位湘军将领齐聚大堂门外,请求大帅召见。曾国藩听罢只是谈谈的问了句:九帅曾国荃有没有来?中军即回未见九帅,曾国藩着令召曾国荃,并让这些将领入大堂稍息。

当曾国荃抱病赶来时,曾国藩并没有出内室到大堂接见这帮将领,而是让中军拿着自己刚刚写罢的一副对联,让他交给曾国荃。曾国荃手扯书卷,领众将在堂案上将书卷铺开来看,二行大字印入眼帘:倚天观海花无数,流水高山心自知。曾国荃看罢是神色暗淡,众将读罢是有点头的,有摇头的,有叹气的,表情不一。最后曾国荃表情绝决的说道:这件事就此打住,大家今后谁也不要再提,有什么事,我一人扛起。

曾国藩以一副对联表明了自己的心迹:纵观天下事,有着繁如浪花的众多诱惑;我尊从本心,不为所动,有谁能奈我何!即不点破,也不说破,只是以自己的心迹告诫众人,瞬间将湘军将领的拥立之意,消弥于无形当中,必竟拥立之事可是十恶不赦的大罪,是要灭九族的。用心良苦的曾国藩,以自己忠贞不渝的赤胆忠心,为清朝又续命了几十年,对其个人而言,无愧于其死后清朝所追封的“文正公”谥号。

“倚天照海花无数,高山流水遇知音”潜藏着怎样的故事?

“倚天照海花无数,高山流水遇知音”潜藏着怎样的故事

【原创问答】谢您邀请!清末重臣曾国藩曾巧借苏轼和王安石诗歌中的名句,写过一副“集句联”。上联是“倚天照海花无数;”下联是“流水高山心自知。”曾国藩为什么要拼接大宋两位大师的诗句去写这副对联呢?这里面是有一段大的历史背景故事的。熟悉清末历史的人都知道,太平天国起义,给清王朝带来了最为沉重的打击,骄横的八旗子弟已无力招架太平军的进攻,幸亏有曾国藩自己招募训练的湘军拼死相搏,才彻底压制了太平天国运动。

据史书记述,1864年湘军攻破天京城后,当时的湘军己发展到了30万人的规模,其中有12万人皆属于曾国藩和曾国荃的嫡系乡勇,足以和清朝分庭抗礼了。而且曾国藩的幕僚中,有很多将帅之才,比如彭玉麟、郭嵩焘、罗泽南、胡林翼、刘坤一等等(后来这些人各个都成了封疆大吏)。天京城破之时,曾国藩的手下纷纷都劝他自立为帝。

曾国藩经过深思熟虑,写出了一副“倚天照海花无数;流水高山心自知”的对联,以此表明了自已忠君为国的心声,然后很快就上书给清廷,自请裁撤湘军,从此曾国藩急流勇退,历战12年的湘军由全面鼎盛走向快速解散。当时很多属下甚是不解和忿怨,包括曾的胞弟曾国荃,但是曾国藩仍旧冒着众人的反对,硬是把湘军裁撤掉了。反过来说,曾国藩拼用苏轼和王安石的诗句而写联,表明自己的忠君思想。

 1/3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尾页

文章TAG:倚天  屠龙记  鲜花  后续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