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山羊氏出身的羊祜。平阳贾氏出身的贾充。凭借家族实力和个人能力(会站队),跻身为西晋建国后,第一套领导班子的成员。另外,其它功臣家族也都有封赏。封完功臣,司马炎又开始封宗室。司马氏是如何上位的,司马炎很清楚。他为了避免类似高平陵政变的事件再度发生,一口气封了27个王。这堪称中国史上,最大手笔的开国封王。

值得一提的是。司马炎不仅封自己的胞兄弟为王,他还封叔伯兄弟,堂兄弟为王。其中。他大爷爷司马朗(司马懿大哥)家里封了三位王爷;三大爷司马孚家里,封了七个王爷;四大爷司马馗家里封三王;五大爷司马询一支封一王;六大爷司马进一支封两王;七大爷司马通一支封两王。其余还有九个名额,他分别给了自己的六个亲叔叔和三个弟弟。

可以说,司马炎为了封王,是把他们家族谱都抬出来了,一切能封的人,他都封。血缘什么的,不是主要考虑因素。一切只为扩大司马家族在全国的影响力,抑制大士族在朝中的影响力而服务。我们知道,封功臣,封王爷,这都是需要花时间的。谁封得多,谁封得少,这都是需要一番博弈的。没个一年半载,根本搞不完。因此,这就导致西晋建国后,没有按照司马昭的预定计划,去讨伐东吴。

而东吴方面则获得了缓冲期。你西晋不来打我,那我就要打你了。公元267年,孙皓在控制朝政后,指派自己的心腹近臣万彧出镇巴丘,为北伐做准备。第二年,孙皓正式向西晋发难。他亲率大军屯驻安徽含山,在前线督战。同时又令驻守荆州的吴军兵分多路,分别攻打襄阳、交阯等多个战略要地。应该说,东吴这一次是有充分准备的。但很可惜,吴军多路出击,最终全部以惨败收场。

没有收复、拿下一块地盘,反倒还弄丢了现在的广西中南部。损失不可谓不惨。公元269年,孙皓为报上年的一箭之仇,再次主动出击这一次,吴军还是一南一北,分兵两路。北线的吴军为佯攻,南线的吴军才是主力,以海陆并进方式,志在收复交趾。不过。吴军最终还是惨败。没有收复、拿下一块地盘。东吴屡屡来攻,西晋朝内的主战派很愤怒。

司马炎也很愤怒,他是主张灭吴的。因为一山不容二虎,他不能容忍孙皓在南面称帝。另外前面也说了。作为开国皇帝,司马炎的威严是极低的。可以说,他是中国大一统王朝的开国皇帝里,威严最低的一位。而灭吴,正好可以提升他的威严。因此,当东吴的两次北伐被打退后,司马炎便召开了廷议,讨论灭吴一事。按他的预想,这种开疆扩土的事,大家都有利益可图,反对者应该不多吧?可结果,却是却让他大感失望。

当时,以贾充为代表的老油条们认为,如果攻灭吴,司马炎的威信必然上涨,其皇权必然会进一步巩固。这对他们而言,非常的不利。而且在灭吴过程中,肯定会有一些新人凭借军功上位,获得封赏,继而从他们这些老油条手里分割利益蛋糕。搞不好,他们这些老士族在新贵面前,还得靠边站。故而,出于对自己利益的维护,西晋朝堂上的老牌士族们,便集体反对攻打灭吴。

当然,士族们不会把自己真心话说出来。他们扯的理由很正当,可谓是五花八门。比如,我朝新立,军事、经济实力有限,目前还不宜大量兴建战船。再比如,江东人善长水战,而我朝的水军还没有组建成功,目前不宜攻吴。又比如,自汉末以来,北方政权或者蜀地政权对江东的战争,都没有取得过大胜,往往都是得不偿失。连曹操、刘备这种一世枭雄都拿东吴无可奈何,我们去攻,八成也是无功而返。

可以说,一切不利于伐吴的因素,都被贾充这帮老油条给扒了出来。司马炎被他们七嘴八舌说得是云里雾里,放弃了攻吴的计划。当然,当时晋朝内部也不是没有主战派。诸如张华、羊祜、杜预、王濬等人,就都坚决主张灭掉东吴,不留后患。只是这些人当时没有话语权,难以撼动贾充这帮主和派在朝内的影响力。公元271年,当晋朝内部还在吵架时,东吴又有动作了。

当年四月,吴军偷袭交趾,时隔八年,终于收复了交趾。孙皓听说后,很高兴。过了几个月,一个叫刁玄的人伪造谶文说:“黄色的旗帜、紫色的车盖,出现于东南方,最终得天下者,是荆、扬之地的君主。”孙皓一听,更高兴了。然后,头脑发热,他就想御驾亲征。当时所以东吴大臣都劝他别轻举妄动。但孙皓就是不听。他把太后、皇后以及后宫几千佳丽全部带上,大摇大摆的北伐。

 5/7   首页 上一页 3 4 5 6 7 下一页 尾页

文章TAG:石阵  之眼  魏国  惧怕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