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曹操信任夏侯惇也是有特殊原因的。第一,是夏侯惇的勇猛刚烈。年十四,就师学,人有辱其师者,惇杀之,由是以烈气闻。十四岁的夏侯惇,因为有人侮辱了他的老师,一怒之下就拔刀杀了那人,由此以刚烈闻名。作为一员武将,具备如此血性,是最难能可贵的,曹操岂能不喜欢。第二,夏侯惇是曹操起家时的兄弟。太祖初起,惇常为裨将,从征伐。

太祖行奋武将军,以惇为司马。曹操刚刚起兵时,夏侯惇就跟随曹操征战,常常担任裨将军,冲锋陷阵。讨伐董卓,曹操代理奋武将军,夏侯惇担任司马。曹操外出征战,夏侯惇往往留守,坐镇后方。曹操征战不能分身,就让夏侯惇单独领兵出战。实际上,夏侯惇从事的就是保障曹操大后方的活,与阻击战差不多,大部队要撤离,命你断后,谁指望你大胜,只要你率领大部分人回来就是胜利。

第三,忠心不二。魏书曰:时诸将皆受魏官号,惇独汉官,乃上疏自陈不当不臣之礼。曹魏建国后,所有的将领都接受了魏国的封号,唯独夏侯惇仍是汉朝的官号。夏侯惇就上书说自己不应该有这“不臣之礼”。曹操认为,自己与夏侯惇同为汉臣,不能以魏臣来委屈他。但夏侯惇坚决请求,曹操就拜汉前将军夏侯惇为魏前将军。此事,不仅仅是一个官号的问题,说明夏侯惇很会做人,只做曹操一家的官,绝不是汉朝廷的官员。

这令曹操很放心啊,岂能不青眼有加?公平而论,夏侯惇的能力并不差,但与其官职、爵位而言,并不十分相符。夏侯惇所得到的待遇超过了他的能力,这是事实,但这也是夏侯惇的忠诚所换来的。品读这段历史,也启示后人,一个人立世并不是仅仅依靠能力,忠诚不二的品行才是立世之本。纵观整个汉末三国时期的历史,像夏侯惇这样忠诚的人,难道不应该得到这样的待遇吗?几次战役的失利算得了什么?只要夏侯惇出战,无论胜败,曹操的心都在肚子里。

DNA对比发现曹嵩不是曹参和夏侯家后代,那他到底是谁的后代?曹操身世又是如何?

曹操本姓曹,如果他不姓曹,以曹嵩是被抱养的身份来看,曹操怎么也攀不上曹参吧?这样的打脸,都不用DNA检测,稍微过下脑子就能明白,曹操如此聪明,怎么可能会犯下如此低级的错误?陈寿更不用为了讨好老曹家而编这样的身份,毕竟《三国志》成书的时候早就是司马家的天下了。不过,还是有必要相对详细来解释一下的。先看曹操身世的疑问出处。

1、《三国志·武帝纪》陈寿的描写:“养子嵩嗣,官至太尉,莫能审其生出本末。”2、《曹瞒传》和《魏晋世语》中都说:“嵩,夏侯氏之子,夏侯惇之叔父。”3、陈琳的《讨曹檄文》中:“父嵩,乞丐携养。”4、夏侯惇的待遇要超过曹氏宗亲:“(惇)特见亲重,出入卧内,诸将莫得比也。”而且,在《魏书·诸夏侯曹传》中也是夏侯在前曹在后。

似乎,所有的史料证据,都指向曹操出身于非曹氏家庭。但是,这里疑问太多:1、陈寿一方面写曹操是曹参之后,另一方面说曹嵩来历不明,前后如此矛盾有必要吗?他写的东西是给司马家看的,又不是给老曹家看的,用不着如此避讳。2、曹腾家并非名门望族,阉宦遗丑的名声也绝不好听,曹操从做官开始就一直在努力与宦官阵营划清界限,如果他真是夏侯家的,哪里还用费尽心思去讨好士族?3、曹参后人和夏侯婴后人比起来并没有多大差别,既然是攀古人,攀谁不是攀,何必在背上一个阉宦遗丑的名声的基础上去攀。

况且,曹嵩是抱养的,如果曹操不是本姓曹,他攀得上曹参吗?4、曹腾哥4个,除非家里死绝了,否则压根没必要去抱养其他姓氏的后代。尤其是根据年龄推断,曹嵩被抱养的时候,曹腾在宫中地位已经很不错了,肥水不流外人田的道理他也懂。自己偌大的家业未来只能被养子继承,他对老曹家无仇无恨何必要拱手让人?曹腾出生于100年,曹操出生于155年,字孟德说明他是老大无疑,那么推断来看,曹嵩生于130年前后应该是一个相对高概率的事件。

而在这时,曹腾已经坐上了比二千石的中常侍的位子,加上他是汉顺帝年少时期的伴读,格外受到恩宠。5、《曹瞒传》和《魏晋世语》都是典型的政治立场鲜明地站在曹家对立面上的,它们所提供的信息,本就值得商榷。至于《讨曹檄文》,更是生死仇敌性质的攻击文,拿来作证据先天就有缺陷。6、夏侯惇特见亲待,或多或少也是因为他和曹操是儿女亲家的关系。

 7/7   首页 上一页 5 6 7 下一页

文章TAG:夏侯惇  乘风破浪  夏侯  上架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