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广的镇定、神勇可见一斑。《史记》多次记录了李广的精于骑射、勇于当敌、镇定机智,极富戏剧性:一次,李广百骑遇几千匈奴骑兵。手下大恐,欲逃。李广反命令手下前进到了离匈奴阵地约二里处停下来,下令:“全体下马解下马鞍!”此做法使敌人坚信汉兵是在诱敌。随之李广和兵士出击奔驰,射死了一匈奴将领,从容回队后解马鞍,让士兵们放开马随便躺卧。

时值日暮黄昏,匈奴军始终不敢进攻。半夜,匈奴兵害怕伏兵偷袭,就领兵撤离了。还有一次,匈奴兵多,生擒了李广。被俘时李广正生病受伤,匈奴兵就把他放在两匹马中间网兜里。李广装死,看到一个匈奴少年骑匹好马,就突然纵身跳上马背,把他推下,夺了弓,向南飞驰,匈奴几百骑兵来追,李广回身射杀追兵,终得脱逃。另有一次,四万匈奴骑兵包围了李广,猛攻,箭如雨下。

汉兵死亡过半,箭也快用光了。手下恐甚。李广用弩弓射杀死好几个匈奴副将,匈奴军渐散。军吏面无人色时,李广却神态自然。最激荡鼓舞人心的是这一次:李广驻守右北平时,匈奴听说飞将军在此,好几年不敢入侵这里。寥寥数语,活化出李广之悍勇与智谋。事实或许有夸大之嫌,但如此书写,恰恰是司马迁以此来抒心中发挥之不去的遗憾:若汉廷能充分利用匈奴对李广(等)的畏惧,对匈奴施威慑之法,不轻率开边生事,或许就能免于大规模劳民征伐,也不至于发展到兵连祸结,国力日渐耗竭吧!李广一生征战,从结果看,实际上是败多胜少,但若从过程看,他常是孤军深入,猝然遇敌,以少抗多,性命攸关之际,机变迭出,胆气过人。

不但一次次绝处逢生,全身而退,而且震骇敌人的魂魄,树威扬名于匈奴,岂是庸常战将比得?03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唐开元二十四年以后唐军两次战败,高适感慨极深,写下《燕歌行》,他写“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谴责将领怙宠贪功,轻敌冒进,同情士兵之苦难与无意义的牺牲,愤恨将帅之临战失职、纵情声色。而最末两句“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提出李广,意义甚广,忧愤尤深:千年征战史上,爱惜士卒,与士兵同甘共苦的将领能有几个?不思积累私产、带兵宽缓简易,诚心待下的将军有几人?李广一生,专以射箭为消遣,一直到死,无多余享乐。

他为官清廉,得赏赐就分给部下。家无余财,不治家产。带兵遇到缺粮断水处,必等所有士兵饮过水吃过饭,他才吃喝。对士兵宽和不苛刻,士兵因而爱戴他,乐为所用。李广自刎而死,军中将士都为之痛哭。百姓听到这个消息,不论认识李广否,老老少少都为之落泪不止。司马迁评论李广为人“其身正,不令而行”。又说从众人对李广将军的追念悟出一个道理,那就是,为人品德高尚、诚实、正直,不用自我宣传,就能自然地受到人们的尊重和敬仰。

04 无双才气被虛掷公孙昆邪说李广才气天下无双。左右近臣公认李广是名将。李广名气显于当世,自然是他的幸运;李广一次次错失建功良机,当然是他的不幸。王勃说“李广难封”, 王维用“卫青不败由天幸,李广无功缘数奇”替李广喊冤。王勃王维的同情、不平,《史记》始之。《史记》用酣畅的笔墨,叙写李广历文景武帝三朝,从少年起与匈奴七十余战,任职边境,无不以奋力作战而出名,然终其一生未获封侯之赏。

李广几乎参加了汉对匈奴的所有战役,各部校尉以下军官,甚至那些才能不如中等人的,都有几十人因军功被封侯,而李广却未得尺寸功劳,这自然也就因不合封侯标准而未得封侯之赏。但司马迁认为凭李广之才没能立下军功,非不能也,非不为也,实在是“数奇”,即“命数”不好。李广从文帝时起就因善骑射斩敌多,被任为汉中郎。随文帝出行时冲锋御敌格杀猛兽,文帝曾既欣赏又不无遗憾地说:“可惜啊!你没遇到时机,如你赶上高祖时代,封个万户侯不在话下!”景帝评定七国之乱时,李广夺旗立功扬名,虽有梁孝王授予将军印,但或许因汉景帝与梁孝王兄弟之间尖锐矛盾,最后没获得朝廷封赏。

武帝马邑城诱单于,单于发觉逃脱,汉军都没战功,李广自然无功可表。至于在雁门关战败被生擒后逃脱,依法本应斩,后削职为民,当然也无功可言。出兵右北平,几乎全军覆没,功过相抵又没有封赏。随卫青伐匈奴,许多将领被封侯,而李广的军队这次依然没战功。写李广之“不遇”,又借汉武帝叮嘱卫青的话说李广“数奇”,并非是司马迁迷信鬼神。

 3/6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尾页

文章TAG:十二生肖  李广  武将  来历  
下一篇